文档详情

论《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84KB
约9页
文档ID:18669510
论《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_第1页
1/9

论《牡丹亭》中梅、柳意象的多重内涵内容摘要: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塑造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牡丹亭》的意旨,并解决一些疑问关键词:《牡丹亭》 梅 柳 意象 象征汤显祖《牡丹亭》 1一剧共五十五出,梅、柳作为植物意象,或同时、或分别在其中三十二出中被提及 2,不但几乎涵盖男女主角出场的所有关目,并且在重要关目反复出现梅、柳如此高的出现频率,说明了二者的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牡丹亭》全书,同时比照确定为牡丹亭蓝本的《牡丹亭记》和蓝本存疑的《牡丹亭慕色还魂》话本 3可以看出,汤显祖使用梅、柳意象,并不是简单地沿袭,而是精心加以深化,力求为刻画人物和铺展剧情服务最能体现作者深意的,是柳梦梅在第二出《言怀》中描述的梦境从前后剧情来看,此梦做的颇为蹊跷,让人疑惑重重:第一,既然第一出《标目》中强调杜丽娘“感梦” ,为何不先写杜梦而先写柳梦?第二,柳梦的时间是在杜梦之前还是之后,亦或是同时?第三,撇开二梦在时间上吻合与否不论,二者之梦的内容为何差异颇大?第四,如果作者有意安排杜柳二人各做各梦,为何《冥判》中杜丽娘叙述自己的梦境时提到了柳梦的情节?这些疑点及其衍生的问题,早就有人指出,如俞平伯《赞》云:“……(杜丽娘)其时梦一书生耳,不知其名梦梅也,何缘而缱绻于梅哉?更无是理也;柳生以梦一女立梅树下而名梦梅,是柳本以女改名也,今书中暗叙杜复以柳故而守梅根,此一梅也,孰先连欤?孰后系欤?孰因而孰果欤?无始无名,一环流转,断断乎无是理也。

”4一些研究者也特别注意到了柳梦,如有人认为:汤显祖加插柳生对于梦的表述, “目的在于表明,以后牡丹亭上发生的事情,实在早就由剧中人感应,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宿命” 5;还有人认为:“柳梦是为杜梦作引子,埋伏笔,突出男女主角‘心有灵犀一点通’ ”6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没有明确指出作者的真正意图实际上,汤显祖如此费心设计柳梦,是为了突出强调梦的结果——柳生改名关于柳梦梅之名的由来, 《杜丽娘记》 7没有提及,而《杜丽娘慕色还魂》却说柳梦梅是“因母梦见食梅而有孕,故此为名” 8 汤显祖为何没有同以上两本一样,简简单单地使用柳梦梅这个名字,而是大费周章地安排“做梦改名”的情节呢?这是因为他要借“柳梦梅”之名,凸显出他精心安排的、全剧最重要的三个意象“柳” 、 “梦”和“梅” 其中柳是柳梦梅本人的象征,而梅即象征丽娘,梦是连接二者的媒介,也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这样,就可解释作者为何要安排两场内容有差异的梦柳生之梦有梅无柳,丽娘之梦有柳无梅,是汤显祖特意强调将梅、柳做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象征,并要他们铭记对方的象征物,来做为日后相认的媒引柳生梦到梅花树下的美人,暗示着丽娘日后埋骨之处;丽娘梦到柳生手持柳枝,是她日后寻找爱人的线索。

而《冥判》中,丽娘由“寻梦”时“忽见大梅树一株”而改口为“梅树下梦见一书生” ,是作者对二者之梦的一个整合,目的在于体现做鬼之后的丽娘“一灵咬住梅、柳二字”的坚定,其中并不缺乏合理性魂魄的感应力与常人毕竟不同,因此她描述的“梅树下梦见书生” ,也许是对生前遗忘的梦中情节的重拾,也许是对柳梦的感应,这是她选择“梅”做为“自我”象征和依托的必然反应,因为她毕竟要先守住魂魄,牢记自我,才能去寻找梦中的爱情因此,汤剧中,丽娘自画像手撚青梅(《写真》 ) ;丽娘死后的杜府成为“梅花观” (《闹殇》) ;姻缘薄上记载杜柳二人日后“相会在红梅观中” (《冥判》 ) ;丽娘魂魄亲口道出:“梅花似俺杜丽娘,半开而谢” (《魂游》 ) 以上种种情节,在《杜丽娘记》和《杜丽娘慕色还魂》中皆未见,可见都是汤显祖有意为之,体现了他在意象营造上的匠心独运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汤显祖如此苦心经营梅、柳意象?二者在《牡丹亭》一剧中具有怎样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呢?将梅、柳在古代文学中的传统象征意义与剧情结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答案:一、才子佳人的象征“柳”的初期人格象征中包含着对名士俊朗风姿的类比,这在魏晋六朝时常见 9,如《晋书·王恭传》:“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10又如《南史》:“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11汤显祖对此加以借鉴,除安排柳梦梅为名门之后外,还让他拥有不俗的仪表:“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惊梦》) ,且“智慧聪明” (《言怀》 ) 、 “的有奇才” (《如杭》 ) ,又对丽娘不离不弃,痴心一片,是一个“风流可爱”的俊雅名士梅作为神妃仙子、美丽佳人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12汤显祖针对杜丽娘生前“养于深闺” ,死后沦为孤魂,与柳梦梅不是梦中相遇就是魂魄相会的特点,重点使用“罗浮梦边” (《寻梦》 )这个具有梦境迷离色彩的梅花仙女典故 13,力图表现丽娘“幽独佳人”的特色如《幽媾》一出,杜丽娘芳魂“随月下丹青引” ,出现在柳梦梅面前,自称“幽谷寒涯”之花;而柳梦梅的感受是:“惊魂化,睡醒时凉月些些陡地荣华,敢则是梦中巫峡” 与丽娘魂魄相会,对他来说正如经历了一场“月明林下美人来” 14、 “月下缟衣来扣门”15的罗浮幽梦经常联合出现的梅、柳,同时也可看做才子佳人成双的象征,剧中柳梦梅在《玩真》中唱道:“柳和梅有些瓜葛” ,在《幽媾》中又强调:“柳和梅有分儿些” ,即暗藏这层含义二、春天和春情的象征汤显祖在《言怀》下场诗中,用“门前梅柳烂春晖”一句,象征一个“春情”故事的开始。

梅、柳一直是春天的典型象征,宋李元膺《洞仙歌》词序曾指出:“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16;同时梅、柳也是引发春情的典型媒介,晋《子夜四时歌·春歌》就描写了一位青春少女由梅、柳触发的感叹:“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17杜丽娘因游园赏春而萌发春心,梦见书生手持柳枝而来,正符合文学传统中“柳青起春怀” 18的意味;而梅更是人们公认的“点动春风第一花” (《幽媾》 ) 在《游园》中,丽娘感叹道:“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表达出对艳丽的牡丹没有赶得春先的惋惜,反衬她希望如梅花一般感春先发,抓住自己生命的春天关于这层意蕴,早有评点者指出清初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批语:“牡丹亭,丽情之书也四时之丽在春,春莫先于梅、柳,故以柳之梦梅,杜之梦柳寓意焉;而题目曰《牡丹亭》 ,则取其殿春也,故又云:‘春归怎占先’以反映之” 19三、求偶的象征《寻梦》一出,丽娘在无人之处,忽见大梅树一株,便许下了死后葬于此处的愿望,并且在梅树边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精神宣言乍看起来,这一情节似乎突兀,正如俞平伯所说:“以青春二八之姝不病不痛,竟欲埋骨于荒原梅树之下,亦无是理也。

”20但是如果联系到梅、柳意象前后的象征义,就会明白此情节的合理性丽娘之前恰在学习《诗经》 ,当她见到大梅树上“梅子磊磊可爱” ,应是立刻想起了《召南》中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这首诗以暮春时节梅子起兴,是女子感于青春流逝,焦急求偶之作,千载之下,引起不少共鸣对于寻找梦中之偶的丽娘来说,果实累累的梅树恰是触景伤情的最佳媒介,因此她感慨良久,并作出了死后葬于此处的决定关于这层深意,《杜丽娘记》和《杜丽娘慕色还魂》都未阐发,而汤显祖却特意借陈最良之口加以明确:陈为丽娘开的药方之一是“酸梅十个” ,并云“此方单医男女过时思酸之病” ,还说药方的来源是《摽有梅》(《诊祟》 ) 四、相思离别的象征早从《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开始,柳就成为寄寓着离别意味的文学意象,后世更是由此发展出折柳赠别的风俗在离别之后,古人又有“折荣寄远”的习惯,即折取植物的枝条寄给远方的恋人或家人,以传达自己的思念其中梅、柳是常被折寄的植物南朝经典民歌《西洲曲》云:“忆梅下西州,折梅寄江北” 21,唐李贺《致酒行》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22,都是以折梅寄柳来抒发相思惦念之情。

同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互赠植物又是一种传达爱情的方式(《诗经》 《郑风·溱洧》 《卫风·木瓜》等篇目就有体现) 因此, 《牡丹亭》中的折柳擎梅便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柳梦梅借柳枝赠春以表达对丽娘的爱慕,另一方面又暗示着二人梦中相见之后的分离与思念;而柳梦梅拾到丽娘画像时,见画中人 “半枝青梅在手” ,正隐含了丽娘寄托的“折芳馨兮遗所思”之意五、复活的象征清吴震生《读曲歌十首》其三谈到了《牡丹亭》梅、柳意象的复活象征:“欢似倒栽柳,侬似玉树花生死死复生,因留此两家23柳树生命力极强,早在《战国策·魏策》中,便有柳“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的记载通常意义上,折断的枝条应该已经死亡,而柳枝却可“倒栽”在泥土中复生,因此俗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丽娘梦中获赠柳枝,也预示着她将要有一个“死而复生”经历,同时暗喻她拥有顽强的“再生”意志和能力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与《牡丹亭》年代相近的《西游记》中,有观世音手持柳枝使人参果树复活的情节,柳梦梅手持的柳枝应该具有与之相同的作用,即做为复活的法器 24梅花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是阳和初起,万物复苏的代表意象如梁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诗》 “今春竞时发,犹是昔年枝” 25,萧绎《咏梅诗》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26,等等,都描述了梅经冬历春,由枯枝老干而早花占春的生命历程,这正可与丽娘的经历类比:当丽娘感梦而亡,化为魂魄的时候,经历的是自己生命的冬天;而当她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冲破生死等重重阻碍追求到爱情的时候,正如梅花冲破严寒,获取了自己生命的春天。

汤显祖在《魂游》中安排石道姑用净瓶残梅祭奠丽娘,并解释深意:“这瓶儿空像,世界包藏身似残梅样,有水无根,尚作余香想 (众)小姐,你受此供呵,教你肌骨凉,魂魄香肯回阳,再住这梅花帐 ”而丽娘魂魄果然被唤回,开始了她复活的历程 除了以上的主要象征意义外,梅、柳的其他一些常用典故也被作者巧妙安插在剧中各处,具有暗示和关合情节发展的作用如第二出《言怀》中,柳梦梅交代做梦改名一事后唱到的“梅子酸心柳皱眉”一句,就暗喻了男女主人公日后要经受挫折磨难;而紧接着“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白玉梅”一句,则又暗示了二人苦尽甘来的圆满结局再如《惊梦》中,丽娘开场白云:“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梅兰芳解释此句:“梅关指大庾岭,柳梦梅家住岭南,从广东道江西,必经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人是柳梦梅 ”27而柳梦梅在《玩真》中,读到丽娘诗句“不在梅边在柳边” ,也道:“望关山梅岭天一抹,怎知俺柳梦梅过?” ,并和诗有“恰些春在梅柳边”之句,通过梅、柳意象形成了紧密的前后照应另外如第十四出《写真》 ,画像中的丽娘“撚青梅闲厮调” ,是汤显祖使用李白诗《长干行二首》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8和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29的文学典故,来暗示丽娘对梦中情人的思念此出虽未明指,但第十八出《诊祟》丽娘自叙:“咱弄梅心事,那折柳情人” ,与之呼应综上所述,梅、柳意象在《牡丹亭》中是汤显祖精心建构的重要意象,他将梅、柳的传统象征意义与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自身特色结合起来,赋予了人物形象丰富的内涵,并推动和关照了情节的发展充分认识梅、柳意象在剧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牡丹亭》的内涵和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手法1 [明]汤显祖《牡丹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 4 月北京第 1 版2 此三十二出为:《标目》 《言怀》 《延师》 《闺塾》 《劝农》 《肃苑》 《惊梦》 《寻梦》 《写真》 《诘病》 《诊祟》《闹殇》 《旅寄》 《冥判》 《拾画》 《玩真》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