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散文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游记散文,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少有的 清新、素淡,每每读罢,都先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觉生成,待 细细品味,方会渐渐尝到一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滋味为何 呢?就因为作者在这篇短短的散文利用自己的泪和血汇出的故都的秋韵秋,在文 人墨客的眼里,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一片落叶,一滴雨点,一株衰草,一声虫唱, 就连天空中那一小片飘荡着的云雾也会使得文人墨客为之概叹不已,以致引出千愁 万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虽然以写景为胜,然而素淡的秋色却怎样也遮掩不住 他那颗通红通红的心这种矛盾的载体便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风韵一)语言美郁达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或描述,或记叙,或状物或忆史,都能挥洒自 如,游刃有余,并且能文随意遣,无复窒碍,《故都的秋》便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 语言的文字功力,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语言的俊逸的风格1、音乐美说郁达夫的散文是情文并茂是一点也但是分的,因为他的散文,个性是后期的 游记散文,都是象写诗般的斗学之作因而,其语言风格便表现了一种音乐美这 种音乐自然不是钢琴曲,而是笛箫重奏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开篇这短短的一句,石破天惊,体现出了他语言的本色:清婉朴实而又一唱 三叹,既透出了笛声的清越,又显出了萧声的哀婉。
前半句一反常态,大有刘禹锡 的“古人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气势,然而后半句却又峰回路转,一下 子进入秋的悲凉气氛里,一扬一顿,扬,写出作者对秋的万般哀伤,抑,却又勾起 了人的万般情思,仿佛《明湖居听书》里白妞的唱书,又像秋天的雨,下的淅淅沥 沥,凉的彻头彻骨,至于篇中那写秋雨的句子,就更具有音乐般的美妙了“还有秋 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雨下的奇,下得有味,下的更像样后半句 以“下”这个动词为基本点,之后用“奇”“有味”“更像样”依次与之组合,这 边很像音乐中的渐强乐指,越唱越响亮,越唱情越浓可不是?一层秋雨一层凉 了!”这股都特有的韵律真可谓荡气回肠,结尾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跟开头 的句式相应和,这反复咏唱的格调完完全全是是一种音乐的语言当然,说《故都的秋》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并不仅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能够 说,该文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韵味美2、遣词美《故都的秋》所以清新俊逸,语言美妙,这与作者精心选词用语是分不开的, 描绘北国的秋天时,不用多说,只“清”“静”“悲凉”就足以淋漓尽致的写出秋 天的韵味,更何况,作者赋予了“秋”以味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 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但是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味。
多么形象的修辞啊!一个“尝”字便将作者那满盛秋天的情怀无疑的披露出 来说在南国的'秋天里,“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其中的“味”“色”“意境”“姿态” 自然不必论,单单是那个“饱”字便能够看出对南国秋天的失望,这其实还是写作 者对北国的秋天的怀念与满足,只但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而已一个“饱”字, 力透纸背,韵味全出综观全篇,运用精当之词不少,但细细品来,唯独从 “味”“尝”“饱”中能够看出,郁达夫在故都赏秋,不仅仅是用眼看,还用嘴 尝,用心尝,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里也不单单具有色彩,更为重要的还是故都的 秋那特有的味道和韵律,这几个词用得真可谓是字字千斤啊二)图画美郁达夫博学多才,对中国的古典诗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诗,他更是痴 情过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里,便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是 自己的散文到达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画,那么郁达夫的《故都的 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说其大,是因为这幅水墨有必须的连续性, 是由几幅角度不同,浓淡不一的水墨图组合而成,这仿佛是借用了电影中“蒙太 奇”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动感。
1、秋园小景:在北国,秋天的夜似乎比秋天的白日来得更清,来得更静,来得更悲凉,那高 挂的残月,纷飞的芦花,飘荡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合着潭柘寺那清越的钟声,更 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幅秋夜小景的色调是素淡的,组合在一齐,展现出很强的 立体感整幅画,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尤其是那秋风里的钟声,隐隐约约,大有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魅力2、秋晨写生:月落下去了,东天漏出了几缕阳光透过槐树叶底洒落下稀疏斑驳的影子,照 在那缠绕着破墙壁的牵牛花上人从那破屋里走出来,踏在那满地槐树的落蕊上, 顿时添了几分秋意作者从高处写到地处,从物写到人,从眼中景写到心中景,使 得整幅画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尤其是那蓝的或紫的牵牛花,更是惹人眼,看着 它,在这秋意浓浓的早晨又怎能不生出几分凄凉呢?在这牵牛花底下那“几根疏疏 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的确是这素雅的秋牛花的陪衬,使得这故都的秋味更浓, 也更令人伤感心绪郁闷的人儿,在这幅秋调里,显的是那般和谐那般匀称,那般 有味从而也使得这幅秋晨小景添了几分动感观赏着这幅画,就仿佛喝了一杯味 道不烈却很浓的醇酒,喝过之后芳香犹存,让人时不时的回味3、秋雨蒙蒙太阳渐渐的高起来了,整个宇宙都亮堂起来,夜里、清晨的那些寒意也渐渐远 去,这似乎能叫人暂时忘却秋天的来临,然而这些情感瞬间便被那衰弱的蝉声消退 了。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叫声,人会怎样想呢?能不感到秋天的味道吗?更何况,随 着一阵秋风吹过,秋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了”这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的使人想起“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话来,这幅图画是变化 着的,作者的笔力侧重描摹景色,读过之后,使人仿佛看到蝉那微微颤动的薄翅, 仿佛感受到了那凉丝丝的雨滴,仿佛看到了那“衔着烟管”,袖着双手,站在桥头 树底下的闲人,自然也仿佛听到了他的那近于唱的对白,这幅秋雨蒙蒙图,作者侧 重的不是色彩,而是声音和感觉,这在绘画史上倒是很独特的,就仿佛齐白石老人 那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名画,画面上仅有几只蝌蚪,留在人心里的却是那悠扬 不绝的蛙声4、秋意枣子图初读《故都的秋》时很不明白,这篇以素淡、凄冷为基调的散文为何著出这么 红艳的一笔,等细细品过之后,便从中尝到了秋的真正滋味,枣子树具有旺盛的生 命力,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一株的长大起来”,这 其实是作者心中那股郁积了好久的力量的写照枣子由鲜绿到微黄,继而便是红艳 艳,这红色是生命的象征,当这红艳艳的色彩涂抹在这整幅水墨画上时,凄冷中便 透出一丝暖意,使人禁不住想起那“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的诗句。
正因为作 者没有被这秋天的凄凉所淹没,所以作者笔下的秋才没有变态,才在冷色调中透出 一股欣欣向荣的力量,从而在艺术鉴赏方面,使得这“枣子红”与前面几幅画的素 淡在色彩上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也从而使得整幅水墨在变化之中显示出“红杏枝头 春意闹”的意境三)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 句用前人的这一标准来欣赏郁达夫的散文,不难看出,他的散文便属于“有境 界“一类,这从《故都的秋》里也可领略到意境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 境”,这篇《故都的秋》便属“有我之境”,通篇看似写景,但通观全文无有一处 不是“以我观物”,诸“物皆著我之色彩”,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 为何要颂北国的秋呢?因为当时的作者由于受到国*党的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从 上海移居杭州,从斗争的前线撤退到游玩山水的隐逸闲适的生活之间,思想苦闷, 其内心世界自然也是以“清”“静”“悲凉”为主旋律的,因而,他便对合乎这种 内心色调的北国的秋天充满了感情,借助秋天的“清”“静”“悲凉”宣泄胸中的 苦闷,并且到达了人和物的共鸣、正因为作者是用真情来描绘物体的,因而便使 得一切秋景都蒙上了作者那沉郁的主观色彩,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随情 来,情随景生,到达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你看:“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 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 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概也就在这些 深沉的地方这是单纯的写景吗?不,那里跳动着一颗看似平静实际落寞惆怅的 心!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是能够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 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是整首乐章的最强音,是整幅画中最精彩的一 笔,言已尽而意未止,在艺术效果上到达“如撞钟,伸缩有度”的境界,既充分展 示了作者艺术上的独具匠心,而又水到渠成不露雕琢之痕最后顺便提一下,欣赏故都的秋不可不把南国的秋也放在欣赏之列,只有比较 着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到故都的秋味、秋情、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