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研究 伍俊辉,教导科学学院 摘 要: 本研究以师范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情 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239名在校师范生的孤独感现状举行问卷调查结果说明:(1)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在性别、生源地、文理科和恋爱状况上均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年级是孤独感体验进展的转折点,也是社交孤立表现的转折点3)男生在心绪孤立、社交孤立、心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4)师范生的心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 关键词:师范生;孤独感体验;孤立;孤独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nelines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u Junh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bstract: This study took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s objects. It applied UCLA and ESLI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neliness of 239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loneliness experi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nders, home addresses, majors and love states.(2) The loneliness experi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second grade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experience and social isolation.(3)Male students get a higher average score in the inventory of emotional isolation, social isolation, 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social loneliness than female students.(4)The degree of emotional loneliness experi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ocial loneliness experience.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Loneliness experience; Isolation ;Loneliness 1 问题提出 师范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人民教师的后备军,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进展尤为重要。
而孤独感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调查师范类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分析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和恋爱状况各维度的孤独感体验(通过UCLA孤独感量表测得)以及心绪孤立、社交孤立、心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通过心绪—社交孤独问卷测得)通过了解师范生的孤独感现状进而了 1 解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导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对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概念众说纷纭孤独涉及到我们对社会相互作用的 [1] 数量和质量的感觉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近需要或紧密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得志的不高兴的体验;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自身一人引起的,而是由于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供给概括关系的反映[2]Peplau和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感我国学者朱自贤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在某种目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产生的一种寂寞、落莫、不高兴的情感。
黄希庭(2022)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心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近关系却又无法得志,而产生的一种不高兴的心绪;李传银等人(1999)那么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合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落莫、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心绪回响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 西方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主要用两大取向: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研究和成人孤独感研究,前者从认知进展、社交技巧、情感进展和自我统一性进展等角度研究大学生孤独感,而后者从人类需要、认知加工和行为理论的角度解释大学生孤独感西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根基理论(或综合研究)、测量工具、应对方式、影响因素、预料指标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六方面,但每个年头又略有不同 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主题相对集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孤独感的现状与防治策略研究、孤独感的根基理论研究根基理论方面研究很少,孤独感测量工具研究更是分外缺乏研究涉及到的大学生背景变量较多,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专业、学历、学校性质、学业水平、消费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等,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
本研究为区分孤独和孤立,在考察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时同时使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心绪—社交孤独问卷,共得到5个因子的得分,分别为孤独感体验、心绪孤立、社交孤立、心绪孤独和社交孤独研究假定: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恋爱状况的师范生在这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的片面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共发放问卷243份,收回242份,剔除回复不完整、有明显回响倾向的问卷,剩余23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4%其中男性样本占51.0%,女生占49.0%;一年级占24.7%,二年级占28.5%,三年级占24.7%,四年级占22.2%;文科占28.9%,理科占71.1%;城镇学生占32.2%,农村学生占67.8%在239名被试中,正在恋爱的有70人,占29.3%,曾经谈过恋爱,现在没有的有62人,占25.9%,还没有恋爱的有107人,占44.8%被试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 2.2 研究工具 2.2.1 UCLA孤独感量表 该量表是展现最早、使用也最广泛的孤独量表,是由鲁塞尔等人1980年编制的一维性量表,主要测查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和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针对被测查者的人际关系质量,偏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
量表共20个 2 工程,4级评分,高分者表示孤独程度高该量表α系数为0.8419,重测相关系数为0.6239[3] 2.2.2 心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 该问卷是为区分R〃S〃Weiss(1973)提出的4 种孤独类型而设计的多维度量表,这四种类型是:心绪与社交孤独(状况),心绪与社交孤独(感受)它既可调查被试的孤独体验,也可调查被试的实际孤立状况心绪- 社交孤独问卷”包括4 个分量表:心绪与社交孤立(状况)、心绪与社交孤独(感受),共30个题项(心绪孤独、孤立量表各8题,社交孤独、孤立量表各7题)[4] 2.2.3附带问卷 附带问卷测查的变量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恋爱状况六项内容 2.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1.0举行统计学分析,对结果举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 3 结果分析 3.1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差异对比 3.1.1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性别差异对比 为了考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的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说明:男女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2.4590和42.1543。
从t检验得到的结果中可以得出,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t=0.319,p=0.750) 3.1.2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生源地差异对比 为了测验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在孤独感体验上是否有差异,对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说明: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p=0.780) 表1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生源地 农村(n=162) M SD 城镇(n=77) M SD t p 42.201 7.329 42.507 8.301 -0.280 0.780 孤独感体验 3.1.3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文理科差异对比 为了测验文理科师范生在孤独感体验是否有显著差异,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的调查数据举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说明:文理科师范生在孤独感体验上没有显著差异(p=0.324) 表2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文理科差异分析 专业 文科(n=69) M SD 理科(n=170) M SD t p 43.000 42.024 42.024 8.094 0.989 0.324 孤独感体验 3.1.4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年级差异对比 为了考察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在年级上的差异,对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说明:不同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事后多重对比说明,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师范生的孤独感体验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二年级的孤独感体验最低, 3 说明二年级是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发生转变的关键期 表3 不同年级师范生孤独感体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组间效应 716.104 3 238.701 4.258** 组内效应 13172.60 235 56.054 总变异 13888.70 238 注:*表示p<0.01 表4 师范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年级差异分析 (I)年级 (J)年级 平均差(I-J) 标准误 p 一年级 二年级 4.2556 1.332 0.002** 三年级 0.492 1.378 0.722 四年级 2.322 1.417 0.103 二年级 一年级 -4.256 1.332 0.002** 三年级 -3.764 1.332 0.005** 四年级 -1.933 1.372 0.160 三年级 一年级 -0.492 1.378 0.722 二年级 3.764 1.332 0.005** 四年级 1.831 1.417 0.198 四年级 一年级 -2.3224 1.41693 0.103 二年级 1.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