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镇西语文课堂的民主摘要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等专著中特级教师李镇西明确阐述了自己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任何理念的提出都是为了更好地用于实践,本文通过李镇西的课堂实录,对其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论述,看李镇西如何把民主教育理念运用于课堂,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息,从而挖掘出他的语文课的魅力,让读者对其人其课有一些了解,并从中受到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启发关键词:语文课堂;李镇西;民主;教育一、李镇西其人其课特点李镇西是四川成都的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家,一名多产的教育教学理论者和实践者,他的教育博客和教育手记常写常新,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与《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等专著中他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李镇西把教育理念融于他的教学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镇西式”的课堂据说,语文老师中流传这样一句话, “听课要听李镇西” , [1]他的课总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洋溢的正是他所提倡的民主、生活化气息,而这种民主、生活化又是走进了人的心灵的,即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而老师心里也装着学生的心中有“人” ,很接地气本文将分别论述李镇西的饱含民主和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要说李镇西的课,其实是没有包含多少高超的教学技巧的,就如钱梦龙先生说的, “镇西的课,似乎很容易学,你看他每教一篇课文,无非是这样几大步:1.学习字词;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3.学生质疑、讨论、解疑;4.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
这种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流程’ ,几乎在镇西执教每一篇课文的过程中重演着,任何一位听课的老师都不难‘学到手’ 但镇西的课堂[1] 钱梦龙 《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序》教学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假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 [2]是的,看李镇西的课堂实录和视频,是那么的纯粹而质朴,扑面而来的自然、亲切,全没有人们印象中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堂的枯燥之感这是怎样的语文课堂?二、李镇西的课堂民主教育李镇西在充分汲取卢梭、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民主教育思想养料后,对民主教育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他认为“‘民主教育’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 [3],而民主教育具体实践在语文教学上,李镇西认为其核心体现是“目中有人” ,即还语文之本质,把它作为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 一)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李镇西说,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语文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4]他的课堂正是充满自由精神的课堂李老师讲新课时,常常发自肺腑地问学生一句“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李老师这样问是想知道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当知道多数学生跟自己一样是“喜欢”的时候,李老师当然会很高兴,但他也会真心地问学生“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 ,他要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1999 年 11 月于四川邛峡县中学上的《在烈日和暴风下》一课时,几乎全班同学都是喜欢那篇课文的,但有一位男同学勇敢举手表示不喜欢,还举了好些例子证明他的观点,李老师当即满腔热情表扬了他, “同学们,虽然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 这种不盲从多数,[2] 钱梦龙 《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序》[3] 李镇西著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第 33 页[4]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漫谈[J]. 中学语文.2004.6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 ,李老师用事实用言语证明他是尊重学生心灵自由的,他也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自由,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在作文教学上,李老师也是充分尊重学生心灵自由,他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
所以,只要真实、健康,学生们可以自由想象和构思自己的文章,相较于应试教育下作文的条条框框,尊重学生心灵自由的文章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李老师班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依然可以写出美妙诗句,如“月亮哭了,泪水化作了星星” “雨,是出走的孩子,它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诉说着天上的故事”……每次布置学生作文,李老师也都会写“下水作文” ,言为心声,他把自己的心灵敞开给学生们看,鼓励着,让学生也写来自心灵的文章字句就是这样,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有表达的自由的,李老师是想要听到不同的声音的 “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告诉大家” “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勾出来” “同学们说说有什么不太理解的问题”等等这样的字眼几乎出现在李老师的每一节课由此,学生们畅所欲言,直到合作完成教与学二)平等“对话”和“共享”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李镇西明确提到:“‘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而‘对话’ ,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
[1]这种“对话” ,建立在师生思想平等之上,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接纳真理同时,李镇西还提倡一种“共享”的课堂师生关系,他认为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 “对话”和“共享”正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的体现李老师 2005 年 4 月 5 日在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一(3)班教授《荷花淀》一课时,整个课堂都是“对话” ,有师生间的对话,有生生间的起,[1] 李镇西著.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第 73—74 页或者分析作者的环境描写等等,他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表想说的话:黄泳第一个发言说:“我首先说一下水生的妻子我觉得……”针对她对“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一句的理解,我还是含蓄地提醒道:“对话李老师并没有认为一定得按照常规教学从第一句“月亮升起来了”开始讲你说她最后流泪是因为怕丈夫说她拖后腿?”这一句表面是问她,实际上也是在征询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果然,黄泳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严忠孝举手了:“我认为,……”我点头表示同意:“表现了水生女人坚强而忠贞的品格,是吧?”严忠孝点点头。
李文思发言说:“我觉得…..”…………赵瑞雪说:“不光是……”“对,我同意两个同学的看法 ”我说,并也加入了讨论, “我觉得……”杨晓梅说:“我看到的是……”我说:“对,……”付锐发言说:“我喜欢这篇课文中……”…………就是这样,师生、生生通过“对话”进行思想碰撞,这思想碰撞里没有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结论,有的只是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后对作品真实的想法这里,也正是李镇西所提倡的“共享式” ,面对《荷花淀》这个美餐,师生平等享用,同时又平等交流,李老师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相同口味,而是在学生品味完后允许他们对《荷花淀》一文中的一切提出自己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此,在“对话”和“共享”的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这样的课堂,李老师他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行为的约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法替代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师生共享”的教学模式启示我们:要注意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地,注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分享教师不要求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拥有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在愉快的“对话” “共享”中达到民主,从而让师生都获得满足,都获得营养。
可以说,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在“对话”和“共享”中度过的,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对话’ ,同时也是一种相互的‘倾听’ ,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1]如此课堂,如此师生关系,一切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不正是民主教育吗?(三)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随”学生课堂表现之“意” )李镇西说过:“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 ”所以,他“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境界” 因此,李镇西在有一个大体教学设想前提下,更追求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随”学生课堂表现之“意” ) ,而不是教学课前预想的教学步骤的精确性2005 年 3 月 25—28 日在成都市盐街道中学外语学校高一(3)班上鲁迅的《祝福》时,其主题无疑是“礼教杀人” ,但李老师并没有向同学们直接抛出这样一个抽象的结论,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形式新颖的“起诉书” ,学生们起诉了一个个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一篇篇的“起诉书”是一个个思想的灵魂,这是老师也设想不全的随意性,但李老师允许这样的随意出现,允许学生们畅所欲言。
末了,原本限定的三个课时教学时间,因为学生发言的时间长了,而老师想说的话又还没说透,所以,李老师再加了个“第四课时” 2004 年 4 月 11 日在成都市新华宾馆礼堂为北师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高一学生上《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公开课上,李老师本来安排了时间读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算是课堂延伸,但仍然还有学生要发言,在课堂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李老师选择让学生发言而没有读事先准备好的文章他在课后反思时说, “学生把我的安排打乱了,但我不能为了 某种‘完整性 ’而扑灭学生思想的火焰” 这是李老师课堂随意性反映,同时也是尊重学生的反映,更是课堂民主的反映四)学生“纠错”和“提问”[1] 李镇西著.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第 74 页我们见惯了传统“师道尊严”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老师就是权威,老师没有犯错的时候,倘若我们碰到个“能说会道”的老师,会觉得多么幸运,但作为学生的我们骨子里似乎并没有主人翁意识,偶尔老师提问,多数人会把头埋得很低,毋庸说向老师提问了……语文课堂仿佛成了老师的表演,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看客,试问,这样的课堂何以能走进学生心灵?李镇西对这样的课堂说“不” ,他要求学生们上他的课,必须树立两个意识:一是纠错意识,纠老师的错;二是研讨意识,同学之间的研讨,师生间的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李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 9 月 7 日—8 日,在成都市盐街道中学高一(3)班上《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李老师明确向学生提出上述两个意识,接下来当众指出自己之前犯的两个错误并进行纠正,他用实际行动提醒学生,那两个意识不是“说说”而已让学生纠错本来就需要很大勇气,而李老师为了使这个意识得到强化,首先纠自己的错,在他那里,没有“师道尊严” ,有的只是真理所以,在看到“在烈日和暴雨下”被李老师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的时候,学生们会立马纠正老师的错,即使李老师“强词夺理” ,他们也是“据理力争” ;所以,当提倡素质教育的李老师要求学生罚抄的时候,学生敢于指出李老师做法的不妥当,而李老师也当众向学生们道歉……难怪李老师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在我的班上,学生直言不讳地批评我,已经司空见惯,学生不会觉得惊讶,我也不会觉得意外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李镇西的学生不单会“纠错” ,还会“提问” ,学生之所以敢于纠错和提问,是李老师精心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李老师会问学生:“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 ,学生答“我们学” ,李镇西就乘势说道:“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李老师是这样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课文走进他们心灵,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后一起解决问题,从而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1997 年在为四川省广汉中学初三级学生上《孔乙己》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