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选修2)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KB
约3页
文档ID:27445465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选修2)_第1页
1/3

15 荔枝赋并序【作者档案】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名冠青史后辈知细数广东土生土长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的张九龄是不能不提的一个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张九龄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唐玄宗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九龄墓地】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九龄故里】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坐落在桂山律水之间。

据《广东通志》载,张九龄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霭霭的地方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做“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母亲给张九龄夜读时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是久煮不烂现在,宰相粉已经成了当地一个畅销品牌梅关古道】坦坦方五轨,阗阗[tián热闹]走四通《曲江张先生文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自古以来,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就是中原和岭南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关所处的梅岭为大庾岭南麓山岭,因为秦代设关于此,故有梅关一称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南归时张九龄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而唐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了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资源,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

张九龄奉诏后行动很快,前后用了二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史称“梅关古道”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望族经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附近有著名的珠玑巷——珠玑古巷是岭南诸氏族源头,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张夫人庙】梅关古道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相关链接】写作背景张九龄在位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开元十八年(731),张九龄辗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本文当作于此时张九龄与梅关古道岭南文化史上,闪耀着一个个令人景仰的名字,其间多属这块土地的匆匆过客。

然而,钟灵毓秀的岭南,也培育出了不少中国历史名人,其中就有大唐“开元盛世”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韶州(今韶关)曲江人,从小聪敏善文13岁时,广州刺史王方庆盛赞他“此子必能致远!”参加科考又受主考官沈铨期激赏,一举高第第二年,遇当时被流放岭南的张说,史称“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的张说是开元前期的“当朝师表,一代词宗”,对九龄也非常器重,誉其为“后出词人之冠”若干年后,张九龄继张说后成为文坛领袖,他的诗情致深婉,又包含了积极求取人生价值的热情,具有动人的生机,成为盛唐气象的先驱,对扭转初唐浮靡虚饰的宫廷诗风起了重要作用 张九龄十年之间连登三第(唐制,举进士后还要经多次选拔考试才可为官),并因才学出众、人品超拔而在开元二十二年官至宰相,继张说后辅佐玄宗成就“开元盛世”张九龄为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推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由于张九龄“小必谏,大必诤”,不惜犯雷霆之威,与馋党抗行、刚正不阿,在一群奸人的诋毁下,于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这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后来玄宗被安禄山逼得逃到蜀中避难,想起张九龄之言慨叹万千,遂遣使到其家致祭,抚恤家人张九龄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很多人都向他献过诗,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这位开元名相走出岭南后,依然心系家乡,挂念家乡的父老姚崇为相时,他因指陈吏治弊端而招致不满,便辞官回乡奉母后任冀州刺史时,又因张说罢相事件的牵连,上表请换南方州郡任职岭南地区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被很多北人鄙称为“蛮夷之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凿通之道便是至今还坐落在距离南雄市区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1000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从此,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流频繁,加快了岭南的开发,无数骚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足迹韶关更因地利,成为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韶关挖掘出一批反映梅关古道悠久历史的古石碑,最完整的是题为“流芳万载”的《重修岭路记》碑记录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凿大庚岭以来,梅关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的繁华景象经考证,该碑建于中唐(约公元900年),是当时的县府官员为纪念张九龄开凿古道而修的宽1丈,长30华里的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高高矗立的关口,默默地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近百年来,粤汉铁路、(南、)雄(大)余公路先后开通,梅关古道已为现代交通线所替代,失去了古时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但是,始建于宋代嘉佑年间的梅关至今尚存,明代古道遗迹尚在这里虬松挺立,寒梅怒放,仍不失为一旅游胜地不少游人纷纷到此,或攀关,或踏道,或寻梅,或赏松;或念先人之艰辛,或发思古之幽情此情此景,不亦乐乎!【文本探究】1.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托物言志之“志”,是理解本文的重点这篇文章名为“荔枝赋”,并且在序言和正文部分极尽铺叙之能事,将荔枝的树形之美,果实的滋味之美,描写得形象动人特别是写荔枝的美味,虽然“味以无比而疑”,即它的美味无法比拟,无物比拟,但作者却能用衬托的方法把它表现得令人馋涎欲滴:“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真是令人神往但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向人说明荔枝之美,而在于借荔枝虽味美但因远在边远之地而不能被王公品尝、不能尽其所用的事实,抒发仁人志士不被欣赏,不被重用,甚至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手法,“物”仅是依托,“言志”是主旨所在与全解重,删掉2.本文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文章是如何完成由物到人的思维转换的?提示:“托物言志”的文章一般是先描写物,再由物到人,表达主题——志完成这一思维转换的关键,是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本文中,荔枝与某些文人的相通之处,从对荔枝的描写和对“士”的简单议论中可以看出:(1)姿态奇秀,品位高洁2)甘美无比,席上珍品3)不被知赏,闲在偏远用作者序中的话即是:“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拓展运用】阅读《荔枝图序》一文,比较和本文有什么不同?提示:张九龄在《荔枝赋并序》更是对荔枝大加赞叹,称荔枝为果中珍品如“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即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再如“且欲神於醴露,何比数於甘橘?援蒲桃而见拟,亦古人之深失。

这段称赞荔枝,甚至比天降甘露还要神奇,怎能与湘橘相提并论呢?用葡萄来作比拟,也是古人的一大过错将荔枝推崇之致 张九龄在《荔枝赋并序》中还将怀才不遇的人才比作荔枝,并表达了通过这篇文章来推介荔枝的目的如他写道“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即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 荔枝就像那些高洁之士一样,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