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设计第一部分:井点降水计算的前提1、 所需水文地质资料(1) .水层性质——承压水、潜水;(2) .含水层厚度H ;(3)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 ;(4) .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地下水流动方向,水力梯度;(5) .原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位高度和水位动态变化资料;(6) .井点系统的性质一一完整井、非完整井2、 了解建筑工程对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1) .建筑工程的平面布置、范围大小,周围建筑物的分布和结构情况;(2) .建筑物基础埋设深度、设计要求的水位下降深度;(3) .由于井点排水引起土层压缩变形的允许范围和大小第二部分:基坑降水方法一、明沟排水(一)、明沟排水的适用条件明沟排水是指在基坑内设置排水明沟或渗渠和集水井,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基 坑外的降水方法明沟排水(简称明排)一般适用于土层比较密实,坑壁较稳定,基 坑较浅,降水深度不大,坑底不会产生流砂和管涌等的降水工程当具备下列条件 时,一般可以采用明沟排水方案1) 地质条件场地为较密实的、分选好的土层,特别是带有一定胶结度或粘稠 度的土层时,由于其渗透性低,渗流量较少,在地下水流出时,边坡仍稳定,即使 在挖土方时,底部可能会出现短期翻浆或轻微变动,但对地基无损害,所以适宜明 排;当地层土质为硬质粘土夹无水源补给的砂土透镜体或薄层时,由于在基坑开挖 过程中,其所储存的少量水会很快流出而被疏干,有利于明诽;在岩石土质中施工 时,一般均可以进行明排。
2) 水文条件场地含水层为上层滞水或潜水,其补给水源较远,渗透性较弱, 漏水量不大时,一般可以考虑采用明排随水3) 挖土方法当采用拉铲挖斗机、反向铲和抓斗挖土机等机械挖土,为避免由 于挖土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浸泡而影响施工时,对含水层的砂、卵石.涌水量较大、 具有一定阵水深度的降水工程,也可以采用明排降水4)其他条件当基坑边坡为缓坡或采用堵截隔水后的基坑时;建筑场地宽敞, 邻近无建筑物时;基坑开挖面积大,有足够场地和施工时间时:建筑物为轻型地基 荷载等条件下,采用明排降水的适用条件可以扩大明沟排水的抽水设备常用离心泵、潜水泵和污水泵等,以污水泵为好二)、明沟排水工程的布置随着基坑的开挖,当基坑深度接近地下水位时,沿基坑四周(基础轮廓线以外, 基坑边缘坡脚0.3m内)设置排水沟或渗渠,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一直径为 0.7〜0.8m的集水井,沟底宽大于0.3m,坡度为0.5%—1.0%,沟底比基坑底低0.3〜 0.5m,集水井底比排水沟底低0.5〜1.0m集水井容积大小决定于排水沟的来水量和 水泵的排水量,宜保证泵停抽后30分钟内基坑坑底不被地下水淹没随着基坑的开 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之分级设置与加深,直到坑底达到设计标高为止。
基坑开挖 至预定深度后,应对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修整完善,沟壁不稳时还须利用砖石干砌 或用透水的砂袋进行支护二、轻型井点降水(一)、轻型井点的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轻型井点抽水系真空作用抽水,如图1所示轻型井点由井点管、过滤器、集水总管、支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井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通过砂并扩展到一定范围图1轻型井点系统1、井点管;2、过滤管;3、沉淀管;4、集水总管;5、连接管;6、水泵房;7、静水位;8、 动水位;9、弯头;10、由任;11、阀门,12、粘土; 13、砾科(二)、轻型井点工程的布置2)图3二级轻型井点系统的布置1.地下水静止水位;2•从第二级抽水时地下水位的降落曲线;3.从第一级抽水时地下水位的降落曲线三、 喷射井点降水(一)、喷射井点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喷射井点系统由高压水泵、供水总管、井点管、喷射器、测真空管、排水总管 及循环水箱所组成喷射井点主要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的含水层和降水深度较大(8〜2m)的降水工 程其主要优点是降水深度大,但由于需要双层井点管,喷射器设在井孔底部,有 二根总管与各井点管相连,地面管网敷设复杂,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管理困难。
四、 电渗井点降水电渗降水一般只适用于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0.1m/d)的饱和粘土,特别是在淤 泥和淤泥质粘土之中的降水由于粘性上的颗粒较小,地下水流动十分困难,其中 仅自由水在孔隙中流动,其它部分地下水则处于被毛细管吸附的约束状态,不能在 压力水头作用下参与流动,当向土中通以直流电流后,不仅自由水、而且被毛细管 约束的枯滞水也能参与流动,增加孔隙水流动的有效断面,其渗透性提高数十倍, 从而缩短降水时间,提高降水效果一、 管井降水(一) 、管井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管井降水方法即利用钻孔成井,多采用单井单泵(潜水泵或深井泵)抽取地下水 的降水方法当管井深度大于15m时,也称为深井井点降水管井井点直径较大, 出水量大,适用于中、强透水含水层,如砂砾、砂卵石、基岩裂隙等含水层,可满 足大降深、大面积降水要求二) 、管井防水工程的布置抽降管井一般沿墓坑周围距基境外缘1.2m布置,如场地宽敞或采用垂直边坡或 有锚仟和土钉护坡等条件下,应尽量距离基坑边缘远些,可用3〜5m;当基坑边部设 置围护结构及止水帷幕的条件下,可在墓坑内布置管井,采用坑内降水方法管井的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范围和降水深度确定。
井间 距一般为10〜20m当降水层为弱透水层或降水深度超过含水层底板时,井间距应缩 小,可用6〜8m;当降水层为中等送水层或降水深接近含水层底板时,井间距可为8〜 12;当降水层为中等到强透水层,含水层厚度大于降水深度时,可用12〜20m;当降 水深度较浅,含水层为中等以上透水层.具有一定厚度时,井间距可大于20m井点 深度要大于设计井中的降水深度或进入非含水层中3〜5m,井中的降水深度由基坑降 水深度、降水范围等计算确定六、辐射井点降水(一)、辐射井点降水的原理及适用条件辐射井降水是在降水场地设置集水竖井,于竖井中的不同深度和方向上打水平 井点,使地下水通过水平井点流入集水竖井中,再用水泵将水抽出,以达到降低地 下水位的目的该降水方法一般适用于渗透性能较好的含水层(如粉土、砂土、卵石 土等)中的降水,可以满足不同深度,特别是大面积的降水要求二)、辐射井点降水工程的布置辐射井降水的竖井和水平井点设置,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深度和降 水面积等综合考虑确定集水竖井一般设置在基坑的角点外2〜3m,竖井直径3〜5m,深度超过基坑底3〜 5m对于长方形基坑,可在对角设置两个集水竖井;当基坑长度较大时,可在一长 边的两个角和另一边中部各设置一个集水竖井;基坑长度大于100m时,可按50〜80m 间距设置一个竖井。
对于正方形基坑,其边长大于40m,可在基坑的四个角设置竖井 当降水面积特别大时,除在周边按50—8hn间距布设竖井外,还可以在基坑中部设 置临时降水井点水平井点在集水竖井内施工,其平面位置一般沿基坑四周布设,形成封闭状 当面积较大或降水时间要求紧时,可在基坑中部打入水平井点,形成扇形状七、 自渗井点降水自渗井点降水法适用于下列条件:(1) 在降水范围内的地层结构为三层以上,含水层有两层以上,备含水层之间为 相对隔水层(以粉质粘土为主)或隔水层(以粘土为主)下层含水层的埋深以距离基 坑底5~20m为宜2) 下层含水层的水位(或水头)低于上部含水层水位,并低于基坑施工要求降低 水位3) 下层渗透系数大于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且具有一定厚度(一般大于2m), 能消纳的水量大于或等于降水深度内的基坑涌水量4) 上层地下水的水质未受污染,符合引入下层地下水的要求这种降水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井点降水方法,具有施工简单、快 速,不用抽水设备,不排水,不耗能,不占用场地,便于管理,成本低等优点八、 综合井点降水对于一些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有特殊要求,采用某一种井点降水难以取 得满意的降水效果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降水方法,如管井与轻型井点降水 相结合.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降水相结合,管井与引渗砂砾井相结合,轻型井点与 喷射井点降水相结合等。
下面介绍渗抽结合的阵水方法在具备一定自渗条件,但自渗后的水位降深不能满足降水要求,或降水面积较 大,光靠周边围降不能使基坑中部的降水深度及降水时间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时, 可以采用砂砾井或管井引渗配合轻型井点或管井抽水来达到降水目的当场地具备浅层自渗条件,但自渗后的水位埋深高于降水深度或降水面积大 时.沿基坑四周或中部布置砂砾引渗井,以降低上层滞水水位,并于基坑四周边沿 适当增加管井抽取下部砂层的地下水,以加深引渗井中的混合水位,从而达到设计 降水深度和保证降水工期的要求两种井的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 降水要求确定,可参照以上相同井点布置当场地具备深层自渗条件,但降水深度很大,或降水面积很大时,可在基坑周 边或中部布置引渗管井,以降低上层滞水和中部浴水含水层中的水位,再选用部分 管井作为抽水井,抽取下部承压(潜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以满足降水要求此方 法可以将地下水位降至20m以下当上层滞水或潜水含水层埋藏较浅,其含水层为粉、细砂,基坑深度进入第二 含水层或以下时,虽然具备深层自渗条件,但只有引渗管井难以有效地疏干含水层, 常常引起边坡或桩间土的坍塌因此,采用引渗管井降低地下水位,再用轻型井点 疏干上层滞水或潜水的残留水、以保证降水效果和边坡稳定。
第三部分:井点降水方案设计一、井点降水方法的选择及降水工程的布置(一)降水方法的选择在查明降排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明确降水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参考表1选择 合适的降水方法由于各种降排水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在具体选择时应作方案比较,以期得到经济合理的降水效果表1各类井点适用范围井点类壁岩 性降低水位尿度加轻国井点粉质牯土、粉土、细砂中细祁U l r 503 - 12砂土、粉土0.1-50电灌井点赴桂土 ■.厭泥质土,粉土营井井点砂土禰百类土*君石>3不限(二)降水工程的平面布置降水工程的几何图形是多样的,但井点布置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块状形的 基坑采用环形封闭式,条形状的基坑采用直线形式的布置方法1) 环形封闭式平面布置凡基坑成块状的均宜采用封闭式井点布置当遇有降 水面积大封闭式井点布置因跨度大不能满足降水要求时,可分块进行抽水2) 线型平面布置当降水工程基坑为条形状图形时,如管沟、电缆沟、运河、 水渠等工程,均采用线形式布置井点究竟采用单排或采用双排(坑二侧)井点布置, 需视工程特点而定当基坑宽度不大于5m及地下水位降低又不超过4m时,一般均 采用单排井点布置降水工程,根据井点布置在坑外或坑内又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坑外降水、坑 内降水及坑外与坑内相结合降水。
1)坑外降水即将井点布设在基坑以外,适用于以下条件:①当坑壁不设维护 结构,地下水将向境内渗流.在坡趾附近易产生渗流破坏,宜采用坑外井点降水方案;②基坑底部以下有承压含水层,需降水深度较大时,宜采用坑外降水;③当基 坑周围环境容许降水,或坑外降水对邻近地面无大影响者,可在坑外降水当含水 层分布均匀时、可沿基坑边缘外侧平均等距离布置;当含水层分布不均匀时,在主 要富水地段加密布设在基岩裂隙水场地,重点布置在补给与排泄两端2) 坑内降水即将井点布置在基坑内部在基坑边部设置围护结构及止水帐幕 的条件下,采用坑内降水方案,可减少降水的总出水量,缩小降水的影响范围,减 小坑外的水位下降及相应的地面沉降,井点布置多呈网格状或梅花状3) 坑内与坑外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