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1、健康管理师的新使命n在“健康新概念”的引领下、遵循“医学新模式” 的理念,开展健康管理的研究与服务n健康管理的三大层面:n生理层面的管理——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管理n心理层面的管理——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管理n社会层面的管理——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的管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健康管理师身心统一的观点n1、健康的整体性观点n2、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观点3、现代心理学科学的观点n1、心理学起源于神学、宗教和哲学n2、心理学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4、健康管理师应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n1、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n2、心理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n3、心身疾病的问题n4、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认识心理学n什么是心理学?n 人性=天性+习性6、心理异常的判断n1、心理异常与正常是相对的概念n2、不同的文化和众所期待的行为n案例演示:偷窥问题 葬礼上哈哈大笑 n3、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精神障碍)与心理正常n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通俗定义:是指个人因思想 行为长期异于常人,致使其生活适应困难,并感到精 神痛苦的复杂现象n1、行为与思想异于常人:n怪异、语无伦次、情绪喜怒哀乐表情与现实脱节、思维不合逻辑n2、生活适应困难n人际方面:孤独、退缩、恐惧。
n工作态度方面:无兴趣、无成就感、无乐趣n3、精神感到痛苦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n1. 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n2.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n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心理障碍分类ICD-10nF00- 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nF10- 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nF20- 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nF30-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nF40- 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nF50- 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nF60- 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nF70- F79 精神发育迟缓nF80- F89 心理发育障碍nF90-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n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一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n一、精神分裂症n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 多方面的障碍;n约占精神病院患者的60%;n患病率0.7%n病因、发病机制未明,虽有各种假 设,但未被公认;n有遗传倾向,但非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n1、 妄想n2、 幻觉n3、 言语紊乱(例如,频繁的离题或不 连贯)n4、 明显的紊乱或紧张症的行为n5、 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较少或动力 缺乏)特点:n意识清晰;n智能多完好,但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n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 ,部分患者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一旦发 病,进行性发展,自发缓解少见。
41%处 于显著衰退或仅有部分工作生活能力,痊愈 者仅占26%;n 患病期间,自知力基本丧失二 心境障碍n 1、躁狂发作(躁狂症)n 三高症状(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 动性兴奋)n 伴有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莽撞n 症状持续一周以上 2、抑郁发作n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 减少和迟缓)n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 欲绝,甚至木僵n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和 内感性不适等n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n症状持续两周以上3、持续性心境障碍n持续性(数年),并常有起伏n症状未达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程度n相当程度的主观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n分类n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发作心境高涨或低落n恶劣心境:持续心境低落n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三、神经症n1.恐惧症:n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 境为主的神经症n对某些情景 场合产生不必要的恐惧n采取回避行为n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分类(3种类型)n场所恐怖n对广场、拥挤场合、空旷地方等感到恐惧,害怕离 家或独自一人在家n社交恐怖n起病于少年,害怕被人审视、回避社交的情景n特定恐怖n对特殊物体或情景引起的不合理焦虑。
以儿童常见 如雷雨、外伤、登高等2.焦虑症n 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是否将要 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 情绪n区别:n恐惧在面临危险时发生n 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分类n(1)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n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惊恐发作)n常有突发的心悸、胸闷、窒息和眩晕感n继发对死亡的恐惧、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发 疯,伴有出冷汗、手抖、站立不稳n(2)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n广泛和持续的焦虑n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 张不安n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3.强迫性障碍n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 观念、意志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 理障碍n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同时存 在3.强迫性障碍n患者认识到观念或冲动来源自我,但违 背意愿,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 脱n以仪式化动作显著减轻精神痛苦,社会 功能严重受损分类n强迫思维:以强迫思维为主n强迫行为:以强迫动作为主4.躯体形式障碍n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 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 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 三保证n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并不能解释其 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 苦与先占观念。
四 应激相关障碍n急性应激障碍n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 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n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 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人格解体;n由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 定的盲目性,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n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通常 在五个月内缓解;n预后良好,缓解完全n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n由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导致延迟 出现(数月或半年内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如地震、战争、恐怖袭击、车祸等n表现:n反复发生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n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时感到痛苦和不由自 主的反复回想;n持续性警觉增高;n持续回避;n对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n适应障碍n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应激性生活事 件),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易感个性 ),产生烦恼、抑郁等反应性情绪障碍,同时 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 或生理心理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n通常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应激因素消 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n行为表现: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n生理心理表现: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
五、心理生理障碍n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 的精神障碍n(1)神经性厌食n(2)神经性贪食五、心理生理障碍n睡眠障碍: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 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n失眠症n嗜睡症n睡眠节律障碍n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 魇等)六、性心理障碍n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n三种类型n性身份障碍:易性症n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 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n性指向障碍:同性恋n心理正常的六大特征n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n2、掌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n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n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n5、独立谋生意愿与能力n6、理性追求不脱离实际8 、 历史上几种心理学理论流派单元基本内容重点内容一、精分心理结构;人格结构 ;心理动力;心理发 展;适应问题;《精神分析引论》;心理结构3层次;人格结 构3层次;心理2动力;心理发展5期;焦虑划分 ;防御机制类型;钟友彬;二、行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的异同; 先驱;华生R=f(S)模式;托尔曼B=f(S、P、H 、T、A)模式;斯金纳R=f(S.A);班都拉“社会 学习理论”(替代学习);沃皮;行为治疗5个步骤;方法三、认知基本观点“认知”涵义;认知活动的流程;四、人本基本观点“自我实现”、“无条件积极关注”五、人性概念;观点郭念锋;人性3种基本属性;人性心理学8-1 精神分析理论要点:ü心理结构ü人格结构ü心理动力;ü心理发展5期;ü焦虑划分;ü防御机制类型;弗洛伊德心理结构3层次n心理结构3层次: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n潜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 动由于潜意识的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所以无法直接得到满 足,通常只好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之中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不 是被动、僵死的,而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得到满足性本能 、攻击本能、追求刺激的本能)n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 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 便进入意识领域他如同“海关机构”,把守着意识的“国门” n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 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n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又 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意识到的事情往往不会形成心理问题 潜意识中的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根源?n潜意识真的存在吗?n如何发现潜意识?1、自由联想;2、催眠;3、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失言、笔误、遗忘、意外)4、梦的分析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人格结构n“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永存 的成分 遵循“快乐原则” 受阻或被迟误会出现烦扰和焦虑n“自我”——介乎“本我”与“超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 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发展。
自我”的这一功能基于个体保 存的本能,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n“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一旦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 ”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 的时候,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教养 人)的影响本我(id)• 位于人格的核心而且个体完全意识不到 的心理领域被称为“id” – 无人称代词,意思是“它”或未被占有的人格部分 – 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欲望的满足来释放驱力 – 与现实没有联系,不会随时间变迁而改变 – 不合逻辑,对于它来说是没有道德的概念的(超道 德的) • 追求快乐,从不考虑是否合适(原始过程)本我(id)n婴儿含到奶头就吸允, 不管有没有乳汁n一个妇女可能既希望丈 夫死掉,又希望和他性 交n既在意识里爱着母亲, 在潜意识里又想毁灭她n童年的欲望可以在伊底 里保存几十年原样不变 (Freud,1933/1964)nId是原始的、混沌的 、无意识的、不可变 的、不辨是非、不合 逻辑、没有组织的, 它从本能接受能量, 又为满足快乐原则释 放能量自我• 自我是心接触现实的区域。
– 在婴儿期由id产生 • 当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 自我便从id中分化出来 – 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惟一源泉 – 听从现实原则的统治 – 人格的决策和执行部门“我为什么要穿这件衣服”意识层面: 整洁、考究,穿着舒服 前意识层面: 以前穿好衣服时受到过称赞 潜意识层面: 爱好整洁的肛门人格超我• 超我或“我之上”是人格的道德和伦理 的领域 – 由道德原则和理想原则指导 – 从自我发展而来,从以双亲自居开始 – 不能与外部世界接触• 不关心自我的幸福,盲目不现实的追求完善,不考虑自我 在执行它的命令时所面临的困难或绝境良知与自我理想• 超我通过两个系统压抑自我而起作用 – 良知:由惩罚发展而来 (内疚感) – 自我理想:由奖励发展而来 (自卑感)包围自我的“三大暴君”• 自我在发挥认识和智力功能时,必须努 力协调 – id – 超我 – 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id、自我、超我之间的三种可能关系50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心理动力n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