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跷跷板(说课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跷跷板的定义及特点2. 掌握求解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的方法3. 学会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定义以及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实现平衡的方法2.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本节课为数学知识的扩展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 数的大小比较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2. 教学内容1. 引入跷跷板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看教师演示一下跷跷板的玩法,引导学生猜测跷跷板的定义和特点然后,让学生读书本的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跷跷板的定义和特点,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常见的跷跷板,如上下不平衡的跷跷板、相互平衡的跷跷板等2. 跷跷板的平衡状态教师现场演示并用模型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要求,即产生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相反3. 求解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发现,在跷跷板的两端放置物体时,跷跷板的平衡点会发生变化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移动物体的位置来实现平衡状态最后,教师通过实际测量和数学计算的方法,展示如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求解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这一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示范法3. 操作法五、教学手段1. 教学模型2. 实验装置3. 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提前观看视频介绍跷跷板名字,老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跷跷板,给学生剪报和一些真实的跷跷板图片,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跷跷板?2. 跷跷板有什么特点?3. 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什么?4. 教学环节• 课堂引导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跷跷板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跷跷板的运作原理,向学生介绍如何平衡跷跷板上的物体•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调整物体的位置,实现跷跷板平衡• 教师演示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理解跷跷板上物体平衡的计算方法3. 课后作业4. 完成课本上相关题目5. 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并总结课堂内容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跷跷板的概念和特点,并掌握了求解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的方法在实践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学生亲身体验、切身感受跷跷板上物体平衡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的简洁实用同时,本节课还通过视频和剪报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视觉和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质量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