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1年李斯论姚鼐阅读答案翻译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weil****i17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6KB
约6页
文档ID:191031904
2021年李斯论姚鼐阅读答案翻译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_第1页
1/6

资料来源:来自本人网络整理!祝您工作顺利!2021年李斯论姚鼐阅读答案翻译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李斯论姚鼐阅读答案翻译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薄情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缺乏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改变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说明]①宴然:安闲的样子②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除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有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看法 10.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一:完全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劝:鼓舞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易:交换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因人之力而蔽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C.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均之二策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 12.以下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那么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缘由,所论的不行“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头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进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化,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缺乏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李斯论姚鼐阅读答案翻译 10.D(易:转变〕 11.A(因:介词,凭借所:所经受的人/被动之:代词,他/代词,这乎:表反问语气/表揣测语气〕 12.C〔此文主旨在论封建的为臣之道,但其所论不行“趋时〞,“中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可借以为鉴〕 13.〔1〕李斯猜想摸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缺乏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逆探、非、中、张各1分〕 〔2〕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方法〕,而不怪罪我。

〔谓、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 〔3〕他开头的时候采纳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一样,莫非那还是他原来的心志吗!〔其、卒、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李斯论姚鼐阅读答案翻译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燃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制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纳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始终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纳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帮助他,说明用法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原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薄情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想摸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缺乏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教师荀子的学说,而施行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全部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施行统治,燃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消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假如他所经受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挡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观察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当我身或答应以免于惩处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转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原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快乐,而将祸害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害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患病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肯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牢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承受教导的,没听说做坏事也肯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成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商君制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除客卿,他开头的时候采纳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一样,莫非那还是他原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此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原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擅长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爱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62021年6月 Word版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