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谏逐客书》的修辞策略 程 敏(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谏逐客书》 是古代上书公文的成功典范,它将一场危机化为乌有,究其原因, 得益于其巧妙的修辞策略本文将从避实击虚,开门见山; 高屋建瓴,反客为主; 以美为刺,刚柔兼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为我们今天的言语交际活动、公文写作提供借鉴和方法关键词:谏逐客书 修辞策略G633.3 :A :1003-9082 ( 2015 ) 01-0187-02《谏逐客书》 写于公元前 237 年,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李斯谏劝秦王取消逐客令的奏议战国末期,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劝秦王大规模兴修水利,企图以此削弱秦国实力,无暇对韩国用兵事发后,对客卿早已心怀不满的秦国宗亲大臣便借机煽动秦王驱逐一切客卿秦王盛怒之下接受建议,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上书劝谏,秦王看后幡然悔悟,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加以重用 一份谏书,将一场危机化为乌有,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巧妙的修辞策略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古代君王至高无上,其权威也往往不容质疑 谏言君王之非,极易触犯龙颜,招来入狱或杀身之祸。
于是上书君王就需要在言语材料的选择和组合上下一番功夫 《谏逐客书》 是古代上书公文的优秀典范,研究其修辞策略,对我们今天的言语交际活动、公文写作都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一、避实击虚,开门见山李斯上书劝谏时,秦王已经颁发 “逐客令” ,“令” 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一经颁布,任何人都要绝对服从李斯此时上书,难免抗命之嫌但他在首句通过避实击虚的手法,既开门见山表明反对逐客的主张,又巧妙地避开了这一困境《谏逐客书》 首句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 使用一个判断句,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地表明立场,李斯反对逐客的鲜明态度跃然纸上,秦王一看便知宗旨所在 同时避实击虚,将 “逐客令” 降格为 “吏议逐客” ,秦王已下令逐客的事实变成未成事实 这样就把批评的矛头从秦王身上转移到了大臣身上,既避免了触怒秦王,也为秦王收回成命留下余地,使自己躲开了抗命不遵的罪名李斯还用一个 “窃” 字,表达了自己的谦卑姿态,同时也消减了咄咄逼人的气势 正如 《荀子? 偋 荣辱》 所言: “恭俭者,五兵也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二、高屋建瓴,反客为主在司马迁的史实中,李斯是一个贪图富贵的势利小人 《史记 · 李斯列传》 记载: 李斯年轻时,是楚国上蔡郡的一名小吏,看到官府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李斯又在粮仓看到仓中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没有人或狗的惊扰 于是李斯慨然叹息: “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后来,李斯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 之术学成后, 他纵观天下局势,秦国最为强大,而秦王又欲吞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李斯谋求官职、施展抱负的好时机他决心西行到秦国游说秦王,以博取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他向荀子辞行时曾说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在秦国,李斯凭借出色的聪明才智、争霸谋略[来自www.lW5u.Com]从秦国丞相吕不韦的舍人,相继升任为郎官、长史、客卿,职位一路飙升 正值春风得意时, 秦国发生了震惊朝野的 “逐客” 事件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眼看多年的惨淡经营付诸东流,李斯心中满是委屈、愤怒与不甘,于是冒死上书劝谏秦王收回成命韩非子 《说难》 云: “凡说之难: 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游说、进言难在体察揣摩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自己的说法适应他李斯深谙此道 保住官位和前程,是李斯最为关心的问题,但他在行文中只字不谈自身利害,而是紧紧抓住秦王并吞天下、称帝而治的心理,站在秦国国家利益和前途立场上进行立论,巧妙地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
《谏逐客书》 开篇用一个时空序词 “昔” 引出秦国历史,历述秦国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而兴邦致强的事实,阐明在秦国由弱变强历史进程中,客卿的作用不可小觑谈过历史,用一个时空序词 “今” 字回到现实,列举秦王喜爱的异国之珍宝、音乐、美女等,指明秦王纳物不纳客,重视六国玩好之物,轻视从六国来的人才,本末倒置,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直击秦王想统一天下的要害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夹击下, “逐客” 之论土崩瓦解篇末李斯又着眼未来,用比喻和 “五帝、三王” 激励渴望称帝的秦王实现统一大业需要广纳人才,且众多六国贤才愿意效忠,并直言逐客之危害,使国家内部空虚而外部又有诸侯威胁,势必招致国家危难这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犹如醍醐灌顶通篇围绕逐客害国、纳客利国来论证,句句表现出李斯赤胆忠心,又句句触动秦王野心君臣道合,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三、以美为刺,刚柔兼济在论证逐客之非时,李斯选用秦王最熟悉的、最有兴趣的事例,并运用了许多称颂之辞,以消解秦王的抵触情绪,使其欣然接受自穆公以来,秦国的历代君主在人才方面都采取开明政策李斯用历史事实论客卿之功时,特意选取了秦国历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代国君,并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行文气势磅礴,有力的彰显了秦国壮大的辉煌历程和秦国君王招揽人才、图精励治的贤德形象。
作为子孙,秦王对先辈们的光荣历史必定历历在目,心怀敬仰,所谓 “客负于秦” 的言论也就自行破解随后,李斯又使用了一个假设句子,“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从反面论证客卿之功,实则暗中警示秦王驱逐客卿会中断秦国富国强兵的进程李斯还紧紧抓住秦王的爱好,用铺陈的手法、名牌效应渲染秦宫的富丽珍奇,突显秦王身份尊贵,如 “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駃 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 “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骏良騠、江南金锡、西蜀丹青” 行文或正叙,或设问,或反说,既歌颂了秦国的富饶,也旁敲侧击论证了秦王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必出于秦然后可” 的荒谬与无道 进而以物射人,秦王 “逐客” 论难以立足 李斯还将秦王集纳六国宝物满足私欲与不问曲直驱逐贤能形成对比,直指秦王重物轻人,会丧失人心,必将影响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李斯借歌颂之辞, 行讽刺之实,文章铺陈排比、句式多变、气势充沛,有力地破除了秦王 “客负于秦” 、“非秦者去” 的错误观念,并反复剖明利害关系,激发秦王不断反省深思、权衡利弊 篇末李斯还采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进一步劝诫秦王不分国别,广纳贤才。
结束语亚里士多德在其 《修辞学》 中说,修辞术的目的在[来自wwW.lW]于影响判断,演说者不仅必须考虑如何使他的演说能证明论点,使人信服,还必须显示他具有某种品质 (见识、美德、好意) ,懂得怎样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当人们抱着友好或憎恨态度的时候,抱着气愤或温和态度的时候,对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尽管有遥远的时空阻隔,但显然李斯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谏逐客书》 一文,李斯在开门见山亮出鲜明的观点后,紧扣秦王 “统一六国、君临天下” 的野心,用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从秦国 “跨海内、制诸侯” 的高度进行立论,采用以美为刺的手法,循循善诱、层层推进,终使秦王权衡利害, 收回逐客令,广纳四方贤才 行文变化多姿,言辞雄辩有力 刘勰在 《文心雕龙 · 论说》 中赞曰: “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参考文献[1]韩非子著.徐翠兰 木公注.韩非子[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2]司马迁.史记 [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3](南朝 · 梁)刘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 罗念生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冒志祥 侯吉永.谈古代进谏公文的说服修辞.[J].修辞学习.2007(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