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寻梦园”》(教师版) 导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袁隆平的“美丽”和他的“寻梦园” 2、培养对崇高理想的努力追求 3、理解重要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4、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2、难点: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 资料衔接: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2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 预习 三、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注字音 四、 充沛() 睿智() 贫瘠() 憧憬()五、 蕴藏() 瞩目() 浩瀚() 淳美() 六、 2、解释下列列词语 七、 (1) 精干:精明能干 八、 (2) 充沛:充足而旺盛 九、 (3) 睿智:英明有远见 十、 (4) 贫瘠:(土地)不肥沃 十一、 (5) 享誉:在社会上取得名誉 十二、 (6) 神采奕奕: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 十三、 (7) 憧憬:向往 十四、 (8) 瞩目:注目 十五、 (9) 浩瀚:广大,繁多 十六、 (10) 亮丽:美丽而引人注目 十七、 (11) 淳美:纯朴美丽 十八、 3、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卷点批注 十九、 4、就课文不了解之处质疑 二十、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二十一、 1、朗读课文要求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停顿的长短和感情的把握 二十二、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圈点批注,互相质疑小组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二十三、 3、质疑:袁隆平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怎么产生这种理想的? 二十四、 讨论并归纳:袁隆平大约6岁时一次郊游,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他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美得他当时就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
二十五、 4、质疑:袁隆平终生追求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追求? 二十六、 讨论并归纳:当他第一次到了农村,看到了农村的落后和贫瘠,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从那时起,他就把“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二十七、 5、质疑:袁隆平说:“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请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袁隆平“痴”的事例,谈谈你对“痴”的理解讨论并归纳: 二十八、 (1)当他第一次来到农村,看到现实中农村的落后和贫瘠,他没有就此退缩,而是更坚定了他的理想 二十九、 (2)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的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三十、 (3)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水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4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四、 针对课本课文后的第四习题:对下面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看看哪些资料可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作阐释或佐证小组交流合作展示五、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