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终结》)

j****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16MB
约45页
文档ID:54967280
哲学(《终结》)_第1页
1/4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一、基本内容概述,1、写作的时代背景这部著作发表于1886年,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6年第4期和第5期1888年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恩格斯专门为之写了序言,并在该书附录中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时,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理论家利用新康德主义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是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抄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抹煞其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区别2、著作题旨和理论意义(1)著作题旨此书是恩格斯晚年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书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其哲学先驱——德国古典这些的最杰出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并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做了系统的叙述通过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以及概述其学派解体过程,通过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2)理论意义《终结》第一次全面地阐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及其作用,为划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了唯一的标准。

《终结》首次提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系统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终结》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内容提要及基本思想,(一)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批判 1、对黑格尔哲学保守性的批评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2) “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P37),,2、黑格尔哲学的特点(1)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是,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保守的,而方法是辨证的,革命的,因而形成了体系和方法之间的尖锐冲突和矛盾2)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他的辨证法思想,“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3)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这同他革命的辩证法发生了冲突其结果是革命的方面被保守的方面所压制,辨证的方法被唯心主义体系所制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1) 依据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另一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世界的可知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2、,,,,(三)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1、第一个局限性——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来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 2、第二个局限性——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非矛盾的和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3、第三个局限性——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历史的联系和发展,把社会历史仅仅看作是供哲学家编造体系时使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三)对费尔巴哈的批判,1、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性爱是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之一 (1)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了宗教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一定阶段就要灭亡,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与人类是同始共终的 (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非所有的人类历史时期的变迁,就一定伴随着宗教的变迁 (3)批判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抽象性指出在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的社会不存在纯粹的人类感情,因而也就不存在建立在纯粹人类情感基础上的纯粹的宗教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 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 “在他看来,主要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纯粹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看作新的、真正的宗教这些关系只是在盖上了宗教的印记以后才被认为是完满的。

宗教一词是从religare一词来的,本来是联系的意思因此,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因此,仅仅为了使宗教这个对唯心主义回忆很宝贵的名词不致从语言中消失,性爱和性关系竟被尊崇为‘宗教’”《选集》,第4卷,230页),,2、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1)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伦理学出发点的原则,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抽象地、孤立地谈论道德关系,并把道德关系说成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是一种唯心主义道德观 “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P56),(2)在善恶对立的问题上,费尔巴哈没有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而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而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P57),(3)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

恩格斯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他一切准则都是从中引申出来的234页)而这种道德准则是贫乏和空泛的 (4)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没有超阶级的道德观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费尔巴哈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不了解人的本质,脱离社会的阶级斗争,因而不但未能创造出新的道德和新的宗教,反而在客观上维护了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和世界观,适应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1、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传统,吸取其“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选集》,第4卷,238页),,2、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1)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进行批判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因此,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所显露出来的辨证的发展,即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的因果联系,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动是从来就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但无论如何是不依任何能思维的人脑为转移的。

P62),,(2)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使之成为唯物的辩证法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是现实事物的反映【对存在的揭示】,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辨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选集》,第4卷,239页3)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选集》,第4卷,239页3、恩格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个伟大发现1)第一个伟大发现——细胞学说 (2)第二个伟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第三个伟大发现——达尔文进化论总之,通过分析自然科学的三个伟大发现,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离开人自发地起作用的,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选集》,第4卷,241页),,恩格斯指出,“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他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好像是偶然性在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但是,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使得人们很少实现其行动的预期目的这表明,人们的意志、动机并不具有决定支配的意义,而只具有从属的意义,是受社会的规律支配的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同上,243页2、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合力:“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历史动力:“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选集》,第4卷,245页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P68) 阶级斗争源于经济利益的冲突,“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阶级斗争不过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方式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1、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①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 随着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扩大,使财富的积累和占有他人劳动成为可能,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的社会经济前提; 随着剩余产品和财富的增多,必然导致私有制的出现,从而使阶级出现分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