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白鳍豚保护及研究进展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4.04MB
约44页
文档ID:52027324
白鳍豚保护及研究进展_第1页
1/44

白鳍豚保护及其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刘家武主讲人:柯其昌华中师范大学生科院一、白鳍豚的由来l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 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属于鲸目白鳍豚科, 它是长江中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在湖北、安徽、江苏段 的长江干流之中一度都有分布l专家说,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 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 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目前是所有 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最濒危的哺 乳动物l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 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 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 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 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l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 危动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猫、长江女神、水生国宝、 水中活化石、长江美人鱼之美誉l考古发现显示,从2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开始,白鳍豚 的祖先—原白鳍豚,就一直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水系中, 所以享有“活化石”的美誉秦汉时代中国第一部解释 词语的著作《尔雅》中,就提到过白鳍豚。

之后,晋代 学者郭璞在《尔雅注》中,对白鳍豚进行了更为细致的 描述:“鳍,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 , 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 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l据估计,在《尔雅》 问世的时代,长江中 的白鳍豚数量可能超 过了5000头由于它 游动迅速,跃出水面 时有如骏马,长江两 岸的渔民通常称之为 “江马”;兼之它经常 在天气转阴雨、气压 变低的时候跃出水面 换气,也被民间当做 掌管来往船只吉凶、 预告风暴来临的“江 神” 二、白鳍豚种群现状l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 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 科学研究价值目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白鳍 豚的数量急剧下降白鳍豚一直在走向濒危边缘l2500万年前,5000多头(江中多有之,《尔雅》) l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 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 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 年7月14日,这头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 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l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 ,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 。

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l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 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 头、4头l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白鳍豚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 动物之一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 、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 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 l2006年联合科考结束后,悲伤的国外科学家宣布,“白鳍 豚可能已经灭亡”,之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一”l2007年8月19日: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暨豚,并用数码相机 拍摄下来l尽管白鳍豚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野外考察的难度越来 越大,观察到白鳍豚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但我国研究者们 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进行野外考察和监测,白鳍豚的种群 数量调查和监测仍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野外工作的 重点。

l人类最后一次看到野外活着的白鳍豚,则是在2006年那 次大规模考察前的4月目击者是一名长江渔政巡逻艇上 的工作人员不过,他没有拍到照片,也就没有任何证 据,没人知道他的证词是否可靠白鳍豚:从濒危走向灭绝?将成为历史 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大规模考察未见白鳍豚:2006年11月6日,一支由 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 所和瑞士白鳍豚基金会共同牵 头组织,邀请了来自中国、 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 本等6国的30多名相关专家共 同组成的考察队,乘坐两艘 480马力的机船,从位于武汉 的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为 期一个半月的长江白鳍豚大规 模考察这次考察是“使用方法最先进、参与国家最多、 历时最长的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首个国际联合白 鳍豚考察队12月13日,经过39天的考察后,考察队终于在汉 江的中科院水生所码头靠岸令人遗憾的是,在从湖 北宜昌至上海江段来回3336公里的考察中,整个考察 队没有一次真正看到过白鳍豚出现也就是说,直到 考察结束,他们一只白鳍豚也没有看到l拯救白鳍豚需要大笔经费,仅普查一项就需要人民币大约 100万元2006年年底的那次大规模考察最终得以成行, 也是因为经费问题得到了解决。

l生产百威啤酒的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以及下属的“海洋 世界”向白鳍豚考察提供了5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世界最 大的从事商品检验、测试和认证的集团公司,瑞士通用公 证行(SGS)提供了另一半经费l原本以为考察之后,就可以实施“迁地保护”,但考察自 始至终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的结果,却相当令人遗憾迁地保护计划还有机会实施吗?继白鳍豚之后,谁又会成为下一个?按照国际惯例,判定一个物 种灭绝以最近50年不见其原形 为准,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成为 一个有待时间证明的悬案,母亲 河长江不能支撑白鳍豚的生存, 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不能支撑 人类的生存,拯救白鳍豚从某种 意义上讲也是拯救人类自己最后的白鳍豚,你在哪里?白鳍豚是不是真的灭绝了?是濒临灭绝,还 是功能性灭绝? l“功能性灭绝” 是指该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 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 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它是物种灭绝的先 兆,如不及时抢救,该物种的灭绝危在旦夕有时也可 以理解为功能性灭绝就意味着物种的灭绝l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灭绝”做了严格的定义: 当没有充足的理由怀疑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时才可以 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可见“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 ,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 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 三、白鳍豚保护纪实l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 从此,正式开始了白鳍豚的科学研究,以期挽救这种濒危的 生灵l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 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 保护对象l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 布告》l1982年,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在芬兰召开的国际兽类 学大会上,提出中国需要对白鳍豚加以保护这是中国学 者第一次公开提出保护白鳍豚的建议l1985年和1986年,当时的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在武汉召开 了两次白鳍豚保护会议,并提出三项具体措施:在新螺江 段和铜陵江段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建立铜陵和石首半 自然增殖基地;开展白鳍豚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学研究l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 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 、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 护站l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l1996年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l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 保护对策l1997年,中国农业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普查,有 将近300名考察员参与那次考察把长江从宜昌到上海 之间的江段分成16段,每段50~200公里不等(还包括 了和长江相通的鄱阳湖和洞庭湖)考察队员分乘34艘 考察船,每组2艘,同一时间开始沿江巡视考察一共 只发现了13头白鳍豚l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学者,以 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向全社会发出了“保护 地球、保护大自然、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倡议书,并倡 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l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 行l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l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提 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政协提案,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白 鳍豚的保护l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鱀豚的踪影 ,科学家怀疑这一珍稀的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行动起来,保护白鳍豚!!!愿长江女神永留倩影白鳍豚,下世纪我们还能相见吗?四、白鳍豚致危因素分析 l引起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因素有白鳍豚自身的原因(内因), 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外因),但后者是主要的。

l内因是:白鳍豚繁殖力低下,如6-8龄成熟,一胎一仔, 成熟雌性约2年一个繁殖周期,食性单一,仅食一定大小 的鱼这些是造成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内在因素(冯文慧等 ,1986;Liu Renjun,1988) 人类是白鳍豚惟一的天敌l外因是:①过度渔捞业:一方面破坏白鳍豚 赖以生存的鱼类资源;另一方面 ,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 钩,电捕鱼,炸鱼,毒鱼等均可 直接伤害白鳍豚如:1987年, 在长江捕到的一具白鳍豚的尸体 上,被滚钩钩出的大小伤痕竟达 103处之多 ②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 动船只的大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 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出 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 系统;另一方面,螺旋桨也可直 接击毙白鳍豚繁忙的水运已成为 白鳍豚的最大天敌长江上密集的捕鱼网③水利设施的建设:沿江修筑的防洪、排涝堤坝、涵闸 等改变了过去沿江湖泊、小支流的通江环境,使得白 鳍豚栖息的小生境丧失或变差,像葛洲坝、三峡这样 的拦江大坝等巨型水利工程对白鳍豚带来的间接影响 也是不可忽视的事件: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 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 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有2头怀孕的雌豚。

④长江水体污染:长江干流靠近城市的沿岸带以及南京 以下江段的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白鳍豚和 江豚体内测出一定浓度的有机氯和重金属含量另外 ,长江及其附近发生的农药运输车,船的翻沉事故也 会给长江鱼类和白鳍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Chen等, 1989,1992;Zhou等,1989,1993)l有资料显示,在所获得的死亡白鳍豚标本中,有的头骨 被船舶螺旋桨击得粉碎,脑浆流出而死,有的被拦腰斩 断,内脏溢出而亡,惨不忍睹这类死亡比例中游占 6%,下游高达 32.2%(表1)l1998年4月18日,长江界牌江段发现一头被螺旋桨打死 的江豚,体侧四道平行的斜向伤口,腹壁组织被削掉, 内脏外露,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其腹内有一足月临产的 胎儿随母遇难而据统计,1998~2002 年在长江新螺 段内发现的死亡江豚中,被螺旋桨打死的占33.33 % ( 表2) 五、白鳍豚的保护对策 l(1)白鳍豚迁地保护:鉴于白鳍豚种群濒危的特征和长江干流日益恶化的环 境特点,我们认为,要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环境下保护白鳍 豚种群几乎已经没有希望,最有希望的途径是实施迁地保 护,即将残存于长江干流的白鳍豚尽可能多地迁到环境条 件与长江自然条件相似,易于人工控制和改善的半自然环 境中去。

通过考察,发现长江中游荆江沿岸的一些长江故 道既有长江干流的环境特征,如自然的江水,鱼类,又 可避开诸如航运、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理想的迁 地保护白鳍豚的场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后,位于 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天鹅洲故道被选定为国家级白鳍豚自 然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l天鹅洲故道原是长江通道,其地理、水文条件极适 合白暨豚和江豚栖息繁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