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比较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61.85KB
约7页
文档ID:47736588
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比较_第1页
1/7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锌学版一九九五年、乙第三期,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比较肖瑞玲内蒙古师大 历史 系「内容摘要中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 基拙上注 重整休及人 伦和谐,以伦理道 德为价值尺度 的道德价值观句奴文化足建立在游牡经济基 拙上,注重个休,讲究实用,以现实利 益为价值取向的功利价值观本文从长幼人伦、婚姻家庭、义利 关系子内在机 制 方面比较句奴文化与 中原文化价位观之不同,揭 示其形成的不同社会、经济、历 史 根源,探究 其各 自的精 华及现实意义关健词〕句奴文化中原文化价值 观 比较匈奴文 化与中原 文化是两 种不 同类型的文 化二者在价值观念上有明显不 同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原文 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墓础上,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尺度的道 德价值观匈奴文化则是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 上,以个体利益部族 之 中指自我 部族与部族之间指本部族为价值取向的实用主 义功利价值观本文仅从价值观念角度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揭示这两种不同类型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 探究其现实意义中原 文化传统的道 德价值观与匈奴文 化实 用主义的功利价值观所呈现的外在形 态不 同,形成这些形态差异的 内在机制也各异。

在长幼人伦关 系方面 匈奴 贵壮 贱老中原 则敬 长尊先匈奴俗“贵壮健,贱老弱’,①“壮者食肥美,老 者食其余’,②这是 由匈奴社会每个成员在构成 整个 社 会 全 部 内容的游牧生 产 和 出征战斗中,能 为部族带来实际利益和社会需 要决 定 的社会上对 于一个 人的衡量也是以他在劳动中和战斗 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年轻力壮 能在劳动中,特别在战斗 中有所表现的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年老体弱的则否’,③汉文帝时降匈奴的宦官中行说讲“匈奴 明以战攻 为事,其老弱 不能斗 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 相保’,正由于这 种 崇尚勇武,贵壮 贱老的 价值观念,曾欲废 长立幼,以长子 冒顿作人质,并企 图借月 氏人之手杀死 冒顿 的头 曼单于,因赏识冒顿冒险盗马逃回的勇敢行 为 反本文于年月日收歹,封其为万骑长而冒顿也才因此敢于实现 杀父自立的宿愿与之相反中原文 化注重人伦,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 有序,并将“孝”、“梯”作“为仁 之本”,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孔子倡导“入则孝,出则梯’,⑥,对“孝”的义务提出四条规范一要奉养父 母 二要和颜悦色地尊敬“不敬何以别养犬马’,⑥三要继承先辈的经验和传统 并加以创新发 展,“夫孝者,善继 人志,善述 人事者也’,⑦四要“事父母几谏,见 志不从,又敬 不违,劳而无 怨’,托。

目的是从社会最基础 的家庭 内部淳厚父子之亲、长幼关系,以安定社会秩序孟子将“孝”阐发 为“不得乎 亲不可以为人,不顺 乎亲,不可以为子’,⑨,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荀子则进 一步 阐发 为“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 也,隆一而治,二而乱”韩非子继而强调“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夭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心汉代董仲舒 在此基础上 提 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将父子关系列 为社会三纲之一从此,尊君、尊 长、尊上联 为一体,君父同伦,家 国 同构 父 为家 君,君为国 父,至尊至上,从而取得全社会 的认同因此,中原 汉地常有帝王废、诛太子 而少见太子公然杀父自立的现象儒家还从“孝”道出发,把尊养孝顺 家 庭老 者 推广到 社 会上所有长者老人所谓“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尊养三老,视孝也”协即是一般说农业社会人的年龄与经验才干的积累成正比,因而老人在生产中和社会上的地位、作用显得尤 为重 要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纬,即从 不同侧面肯定了老人的价值可见中原尊老敬老、敬长尊上 的道德价值观 由来已久。

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匈 奴虽以“嫁娶 婚”为主,但盛行“收继婚”中原则是严格的嫁娶婚,夫妻关 系被视为人伦关系之首,为社 会三纲之一,受到伦常规范的限制匈 奴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仅“这种“收继婚”既是原始群婚、氏族外婚制的遗 风,又是 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马长寿先生认为“对于匈奴牧民来说,子接父妾和弟妻寡嫂,主要是 为了维持家族劳 动 力避 免再 丧失,它 同牧 民在原 野中的生产斗争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但对于匈奴贵族来说⋯⋯其主要 目的是在内而维持贵族血统的纯洁,外而团结氏族 间的关系这对于氏族贵族间矛盾的调和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嗡用中行说的话说“父子 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咐这也反映了匈奴实行“收继婚”的原因这种婚姻习俗和家庭关系显然与中原汉 人的伦常规范大相径庭中原地区婚姻家庭关 系受到 人伦礼制纲常的严格限制中原向来对婚姻血亲关系格外注重 将夫妻婚姻关 系看作是“人伦之始”《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礼记·昏礼》篇开宗明义说“昏礼者,将和两姓 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把婚姻看作是对宗族应尽 的神圣义务,不可越轨私通,更 不可有乱伦行为。

因而,婚姻家庭的亲情本质 必然导致人伦关系性质上的道德性以道 德约束、调节血亲 人际关系为维系婚姻家庭关 系的和睦和血缘的纯洁,在父母 系、嫡庶 出、长幼序等方面都有极严格的规定《尚书·尧典》载,舜“慎微五典”五典”中就规 定 了父子、母 子、兄弟三 种 关 系舜又总结了明人伦的“五 品”和“五教”五品”指父、母、兄、弟、子关 系五教”即义、慈、友、恭、孝西周礼制更加 明确了婚姻家庭内部的宗法礼制规范孔子 则进 一步提 出一 系列处理 人伦关 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要求遵守忠、孝、仁、爱、信、义“六德”,以达人和事平后儒从维护封建人伦秩序出发强调“夫为妻纲”妇女“嫁从夫”,为人妻应“一与之齐 终身不改”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玛的人生 准则 到汉代被 具体化 为治国理家、婚 丧嫁娶等日常生 活的精守细则,变为社会各 阶层共同遵循的伦常规 范可见,礼既是等级制度,又含血缘关系,大至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至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无不统摄它是时代积 累传递下来的人文进化轨迹故中原婚 姻血亲关系受到礼制纲常的严格限制,形成了注重人伦秩序和贞操名节 的婚姻家庭道 德价值观在 义利关系方面匈 奴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重利轻义。

所谓“苛利所在,不知礼仪’,⑩,较少有理性的约束中原文化则以整体为本位,重 义轻利,追求圣贤的理想人格,以公灭私,德本财末匈奴人注重物质利益,急功近利上层贵族热衷于发动战争,以掠夺邻族财富和人口为己乐下层牧民也 为战利 品所诱,“人 人自为趣利”,“斩首虏赐一危酒,而所得虏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蝉”故其见敌则逐 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匈 奴很注重个 体 利益 的实现,没有 繁文褥礼作约束,“鳗于礼,而略于文’,气道义观念淡薄冒顿 为夺单于之位,竟在众目睽 睽之下以鸣摘射父,从而 自立这种被 中原视为大逆不道 的行为,匈奴似无反响匈奴军中还 规 定“战而扶舆死者,尽 得死者家财’,即说在战场上将死亡战友运回家乡,便可尽 得其家财,包括其妻、子、人口、牲畜等财产把本为应 尽的互助义务,变成尽得 死者家财 的权力由此可见,匈奴文 化十分注重个体价值的发挥和物质利益的攫取,往往以物质利益刺激,达到维系个人和部族的生存、发展中原文化提倡“德本财末”,强 调道 德的重 要,轻视对财、利的追求,认为世上万事万物中道义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归宿。

以道 德价值观取代经济价值观此外,社会还形成了重整体利益,轻个体利益,“以公义胜私欲’,,的道德价值取 向孔了第一个 明确提 出“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怂,从价值取 向上肯定 了义重于利孔子强调“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 与我 如浮云’,,“志士 仁人有杀身以成 仁,无求生以害仁’,公孟子 则提 出“生,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摊把义看得重于生命,其它利益自不在话下先 儒这种“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见危授命”,“舍 生取义”的观 点,阐发 了中原传统义利观的精髓董仲舒大体承袭 了先儒义利观,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即是在这种 传统义利观 影响下,中原人以追求道义,也即追求整体、国家、民族利益,追求君子理 想人格,匡时济世,来实现 人格的 自我完善和精神上的最大满 足形成 了“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 后义者辱’,,的义利价值取向秦汉 时,不 仅出现 了苏武、张霉一类不为一己私利苟且偷生,而 为追求气节、道义不屈 不挠斗争的仁人志士,还出现 了游侠盛行的社会现象任侠者“其言必信,其行 必 果,其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 困 既已存亡 死生 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 德’,拯。

可见,道德价值取向在 当时已被 整个社 会认 同自汉代以后,由于官方提倡,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的价值取向不断发扬光大,从 总体上、更深层上规定、影响着以后历代几乎一切重大选择的性质和方 向综 上 所述,中原 文 化 的价值观注重人伦和谐尊尊 亲亲 重义轻利 整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道德至上匈奴文化则讲究实用 注重 个体价值的实现 重利轻义,没有 繁文缚礼的限制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是中原文化与匈奴文化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文 化作 为一种 意识形 态是 由一定的社会 生产、生活方式决 定的,并受到该社会政 治制度、教育制度的影 响和制约正是基 于不 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才形成 了北方匈 奴与中原汉地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自然生态环境对社 会的生存发 展具有不可 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尤为明显和 突出匈奴活动地域在大 漠南北降水鱿少,气候严 寒,不宜农作物生长漠南地表植被稍好,也多适宜牧草生长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决 定匈奴社会只能采取 以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匈 奴人 以游牧为主的生活中,“其畜之所 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牲畜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

人依附于牲畜,牲畜又逐水草而生,居处不能固定受 自然条件制约,匈奴畜牧业抗拒自然灾害的能 力很小一遇狂风暴雨、严寒大雪、或旱蝗虫灾,畜疫 流行,牲畜便大量死亡,社会经济急剧萎缩,人民饥饿困毙部族濒于绝境这种状况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不乏记载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不稳定性,使匈奴 人为了生存,必须养成同大 自然顽强斗争的精 神 必须具 备 自强意识和挺拔品格 必须 突出极强 的自我意识,以适应恶劣的环境而分散的游牧,也不必刻意追求人际关 系的和谐和繁缚礼俗这种富有生机、冲力的民族精神和自强意识相结 合,构成 了匈奴 独特 的价值观,将个体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追逐摆到生存的首位匈奴社会分散、脆弱的游牧经济,使上 层贵族和一般牧民对粮食等农产品、手工业 品甚至奢侈品有着迫切的需求加之匈奴刚刚走出原始社会,还保留军事民主制时以掠夺为荣的习惯,中原汉地“增絮米孽”对丰富匈奴 人 民生 活,特别是满足上层贵族的贪欲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因此,匈奴常以攻战为事,获取邻人的财 富基于游牧和攻战的需要,匈奴社会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个体的 自强意识,孩 子从小就接受父辈的言传身教和锻炼儿能骑羊引弓射鸟 鼠稍长则射狐兔,用以食’,协,坚其品质,健其体魄。

成人后,“皆力能弯弓,尽为甲骑’,⑩,在战场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以维系个人和部族 的生存发 展严酷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逐带有攫取性,造就了个体讲求实用,富于进 取,勇猛顽强的 自强 意识和实用主义的功利意识、价值观念适应 流动游牧和掠夺战争的需要,匈奴社会组织是军事与生产相结 合的部落兵制兵 民合一,“尽为甲骑”单于之下设左、右贤王,“自左右贤王 以下至当户,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其大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