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定

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0KB
约21页
文档ID:614442109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定_第1页
1/21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定一、总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特制定本规定一)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农村居民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2.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推进建设工作4.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保护、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废弃物管理等二、主要任务(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建设污染性项目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3.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二)土壤修复与保护1.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2.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改善土壤结构3. 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三)生物多样性保护1. 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禁止非法采伐、狩猎等行为2. 建设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3. 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四)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1.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2. 鼓励废旧农膜、农药包装袋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三、实施保障(一)组织保障1.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2.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农民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二)资金保障1. 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技术保障1.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实时掌握环境动态2.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四)监督评估1. 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检查2. 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四、附则本规定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一、总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特制定本规定一)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农村居民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优先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确保水源地清洁。

关注农村居民健康,减少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2.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开发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从源头控制污染 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维持生态平衡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推进建设工作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建设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如城郊村、山区村、平原村)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鼓励创新,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4.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资金、加强监管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各方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保护、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废弃物管理等 水资源保护:涵盖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土壤修复:包括退化土壤的改良、污染土壤的治理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 废弃物管理:涵盖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二、主要任务(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建设污染性项目。

(1)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区范围,设立保护区标志,并进行公告 (2) 禁止性规定:在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工业、养殖、医疗等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 (3) 监测与巡查:建立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污染行为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1) 技术推广: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替代传统漫灌方式 (2) 设施建设:支持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如管道系统、灌溉枢纽等 (3) 用水管理:建立农业用水计量制度,实行用水计划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 (1) 治理模式选择:根据村庄规模、地形条件、污水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如化粪池、人工湿地、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等) (2) 设施建设与维护:支持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建立定期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3) 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后的出水应达到相关排放标准,防止污染周边水体二)土壤修复与保护1.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 (1) 调查范围:对农村地区重点区域、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调查内容:包括土壤类型、污染源、污染物种类与含量、污染程度等 (3) 档案建立:将调查结果整理归档,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管理2.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改善土壤结构 (1) 有机肥推广:鼓励农户使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等有机肥料,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 (2) 农药减量: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 (3) 土壤改良: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 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1) 林带建设:在农田周边、坡地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建设农田防护林 (2) 树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提高林带生态效益 (3) 管理维护:加强林带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林带健康生长,发挥防护作用三)生物多样性保护1. 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禁止非法采伐、狩猎等行为 (1) 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在生态敏感区域划定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建设活动 (2) 严禁非法行为: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非法采伐、狩猎、采集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3) 宣传教育: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2. 建设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1)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通过种植多样性农作物、保护农田周边植被等方式,构建农田生态系统 (2) 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和引进有益生物,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 生态农业推广: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态效益3. 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1) 宣传方式:通过广播、宣传栏、培训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2) 教育内容: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 (3) 活动开展:定期组织生态保护主题活动,增强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感四)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1.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 (1) 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2) 收集设施建设:建设分类垃圾桶、收集点等设施,方便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3) 处理方式:根据不同类别的垃圾,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如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2. 鼓励废旧农膜、农药包装袋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1) 回收网络建设:建立废旧农膜、农药包装袋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网络,方便农户回收 (2) 回收利用:对回收的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生产再生农膜、有机肥料等。

(3) 奖励机制:建立废旧农业废弃物回收奖励机制,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回收3.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1) 利用方式: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2) 技术支持: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 禁烧措施:加强秸秆禁烧监管,对焚烧行为进行处罚,减少空气污染三、实施保障(一)组织保障1.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1) 领导小组组成: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村民代表等组成领导小组 (2) 职责分工: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3) 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2.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农民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1) 政府责任: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2) 部门责任: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3) 农民责任:农民应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二)资金保障1. 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 (1) 财政投入:地方政府应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

(2) 专项资金:设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3) 资金管理: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1) 投资引导: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2) 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如废弃物处理、生态农业等 (3) 合作模式:探索PPP等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技术保障1.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实时掌握环境动态 (1) 监测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括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土壤监测等 (2) 监测频率:定期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动态变化 (3)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1) 技术引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2) 技术推广:通过示范项目、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3) 技术创新: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等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四)监督评估1. 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检查。

(1) 评估指标: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水质改善、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 评估方法: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3) 评估结果: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 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作落实 (1) 信息公开:定期公开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展等信息 (2) 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监督 (3) 责任追究: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四、附则本规定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1) 解释权:本规定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2) 实施时间:本规定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