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编部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山行①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②,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③ 停车坐爱枫林晚④,霜叶红于二月花⑤ 注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②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用石子铺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③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生成(形成)白云的地方)④车:轿子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枫树林的晚景⑤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红于:红过,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过二月花 译文: 沿着曲曲折折的石径小路上到寒山的远处;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尽然还有人家 停下轿来,是因为宠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秋霜染过的枫树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二四句押韵:末字是:家jiā,花huā,都有相同韵母a,而且二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运的,所以是押韵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曲折地伸向充溢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其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溢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说明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欣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相互辉映,枫林才特别漂亮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宠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视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饰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调更艳丽,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予,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⑴ 北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⑵,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举荐,并以诗歌颂酬往来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方荷叶伸展的样子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旧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毅不屈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肯定要记住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肯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季节啊 直译: 荷花凋谢,已经没有了那像向上托举的雨伞一样的荷叶;菊花凋残了,但还有那傲寒斗霜的花枝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必需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季节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二四句押韵,末字是:枝zhī,时shí,都有相同的韵母i,而且二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一二句对仗:荷对菊,名词对名词;尽对残,形容词对形容词;已对犹,副词对副词;无对有,动词对动词;擎对傲,动词对动词;盖对枝,名词对名词。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受,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剧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方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消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挚友珍惜这大好时间,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用瘦长的东西拨动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⑤篱落:篱笆 直译:萧萧声的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阵阵秋风吹动(牵动)了游客思念家乡的情怀知道有儿童用瘦长的棍子拨动蟋蟀(捉蟋蟀);深夜里篱笆旁边一盏灯正亮着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其次四句押韵,末字是:情qíng,明míng,都有相同的韵母ing,而且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其实第一句也是押韵的,声shēng,eng与ing是近音韵,都是平声韵(拼音一二声),而声、情、明三字在古汉语和广州话中都是同韵的声情明三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下平声的【八庚】韵部 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一百零一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望天门山①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碧波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④,孤帆一片日边来⑤ 注释:①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②中断:中间断开,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③至此:到此,来到这里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变更,并更加汹涌④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⑤日边:天涯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zhì);一只小船从天涯驶来(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闲驶来,好像来自日出的天涯)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各句末字分别为:开kāi,回huí,来lái,双韵母押韵,都有相同韵母i,是押韵对仗:一二句算是对仗:天门对碧波,名词对名词;中对东,方位词对方位词;断对流,动词对动词;楚江开对至此回,短语对短语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丽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概;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奇妙壮美,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潇洒、自由自在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宏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簇新的意趣 饮湖上初晴后雨⑴ 宋 苏轼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适宜⑺ 注释:⑷潋滟(liǎn 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⑸空濛:细雨迷漫的样子濛,一作蒙奇:奇异⑹欲:可以;假如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闻名的美女⑺总适宜:总是很合适,非常自然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射下,光彩熠熠(yīyī),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覆盖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特别奇妙美丽的 假如把漂亮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与她的容颜相互相宜得体(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其次四句押韵,末字是:奇qí,宜yí,都有相同的韵母i,所以是押韵 对仗:第一联对仗:水光对山色,名词对名词;潋滟对空濛,形容词对形容词;晴方好对雨亦奇,短语(主谓结构)对短语 赏析:这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无风镜未磨③ 遥望洞庭山水翠④,白银盘里一青螺⑤ 注释:①洞庭:即洞庭湖,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②湖光:湖面的波光,月光照耀在湖水上反映出来的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③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再细致打磨而成查阅多种书籍得知,此句意思有几种说明:一说是湖面一帆风顺犹如未磨的铜镜(意即水平如镜);二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三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隐不清,犹如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笔者认为,说法一站不住脚,因为未经打磨的铜镜不会平滑光亮,哪来来的水平如镜?其次种说法也不妥,虽然湖面无风,水平如镜说得通,但脱离了未磨二字因此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最贴近作者的原意④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⑤白银盘:形容安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照耀在湖水上反映出来的光和秋天的明月交相辉映;湖面一帆风顺,迷迷漫蒙的湖面犹如未经磨拭(shì)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那湖中的君山就似乎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押近音韵e和o,韵脚字是:和hé,磨mó,螺luó,和磨螺三个字在韵书《平水韵》中属下平声的【五歌】韵部,也就是说是同韵的,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的 对仗:对仗不明显,七绝允许不对仗 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宠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其次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安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比方,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