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奇人东方朔研究》开题报告(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胡莉莉)绪论东方朔研究回溯一.研究现状东方朔是活跃于汉武朝的一位言语侍从之臣,也是一位 文学家凭借其文学才华,更以其幽默滑稽的天赋及近似狂 放不羁的言行,不独在武帝朝熠熠生辉,更是穿越时空,光 耀千秋对东方朔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源源不断早在东方朔死后不久,史家褚少孙便在《史记•滑稽列传》的补传中,首次为他立传接着刘向又对东方朔的作品 进行搜集整理和初步考订东汉班固在对大量有关原始材料 和前人所集相关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撰 成《汉书.东方朔传》,对研究东方朔作出突出贡献他全 面记载了东方朔的生平事迹,保存了东方朔的部分作品,并 根据刘向的考证结果,对东方朔的作品进行了初步考辨,认 为其具有“杂家”思想,评价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 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口谐倡辩, 不能持论”、“言不纯师,行不纯德”晋人夏侯湛在《东 方朔画赞》中,首次对厌次的地理沿革作了考察,并且评其 思想“染迹朝隐,和而不同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其不朽 著作《文心雕龙》的《辨骚》、《诠赋》、《祝盟》、《杂 文》、《论说》、《诏策》、《书记》等篇中,论及东方朔 的作品近十种,且评价较高。
先前刘向所集东方朔作品隋前 已失,著录于《隋志》的“汉大中大夫东方朔集二卷”是继 刘向后对东方朔作品的再一次的考订与结集,此集流传至唐 后佚失宋元时期对东方朔的研究比较沉寂,且大多只是有所涉 及而非专门论述但自明代起对其研究相当活跃,并且出现 一大批研究成果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马端临《文献通 考》(宋元之际)等对托名为东方朔的《十洲记》、《神异 经》等作品进行过一番考辨明代对东方朔作品的整理主要 有吕兆禧《东方朔集》(今佚)、张溥《东方大中集》(见 于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康丕扬《东方先生文集》(见 于《汉魏诸名家集》)等,但是存在着考辨不精的问题另 外,吕兆禧目录著作《吕锡侯笔记》也涉及其部分作品的考 辨至清代,严可均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堪称对东方朔作品收罗最全之书叶圭绶在《山东考古录》 中,进一步将东方朔的故里考订在今山东惠民县目录学著 作如《古今伪书考》(清代黄云眉)、《四库提要》、《铁 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等对部 分托名为东方朔的《东方朔岁占》、《东方朔书》、《东方 朔书钞》、《东方朔历》、《东方朔占》、《东方朔占水旱 下人善恶》、《十洲记》、《神异经》、《易衍》、《灵棋 经》等进行了考辨。
近现代,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 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张心激《伪书通考》更是 查漏补缺,论证详实今人对东方朔的研究,研究面相当广泛,四处开花关 于考察其籍里的有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王继坤《东方 朔故里考辨》、张发颖《古厌次及东方朔籍里考》的专文, 一致认为其籍里古厌次乃是今陵县神头镇另有魏训田《东 方朔故里新证》等篇关于生卒年的专文比较少费振刚《可悲的地位,可贵 的人格一一漫谈东方朔》、龚克昌的《东方朔评传》、徐宗 文《滑稽之雄,辞赋之杰 东方朔其人其文》、孙东临《东方朔年谱简表》等有所论述关于思想倾向论述颇多有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 前言》、王立《出处之念的起因及主要意旨一一“朝隐”与 中国古代出处文学主题》、胡春润《东方朔“朝隐”思想探 源》、王继训《也谈“朝隐”与东方朔》和《一个不应该被 忽视的儒者:东方朔》、陈泳超《避世于朝廷的东方朔》、 郑杰文《东方朔矛盾人生的文化解析》、李现红《过人的胆 识悲寂的内心一一东方朔的两种生活状态》、龚克昌的《东 方朔评传》等关于其作品的辑佚考辨研究者亦不少逮钦立《先秦汉 魏晋南北朝诗》辑得朔之诗作四首,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 注》是迄今为止关于东方朔及其作品研究的唯一专著,他的《东方朔及其作品》系列论文,也对东方朔的许多问题进 行了探讨,对其部分作品进行了注释。
还有徐宗文发表于汕 头大学学报的《东方朔作品小考》、李江峰《东方朔〈骂鬼 文〉浅探》、张黎呐《东方朔文学贡献史实拾遗》、李江峰 《〈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陈兰村、张根 明《论东方朔的“滑稽”、“朝隐”及文学创作》等康金 声《汉赋年表》对东方朔的部分赋作做了系年另有硕士论 文兰州大学方宏龙的《东方朔及其辞赋研究》、武汉大学胡 春润的《东方朔研究》等关于对东方朔形象的评价和渐变研究的有陈兰村、张根 明《论东方朔的“滑稽”、“朝隐”及文学创作》认为“东 方朔的滑稽只多在形式上符合滑稽美学范畴,而在其本质 上则近于当代美学中的崇高”、“东方朔的滑稽言行是被 人们称做朝隐的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曲师的王莉在 其硕士论文《东方朔:从历史到小说》对东方朔形象演变作 出论述另外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郑凯《幽 默大师东方朔》、王恺《幽默犀利的东方朔》、诸葛志先生 的《释“滑稽”》、李江峰《从滑稽之雄到偷桃大仙:古代 小说戏曲中的东方朔》、邢莉《奇虎仙人一一东方朔》、孟 祥才《东方朔简论》、王莉《汉魏小说中东方朔故事的演变 轨迹》等都有论述另外还有涉及其姓氏的陈建魁的《始于东方朔的东方 姓》、郑丹《东方朔何以字“曼倩”》等;关于东方朔生平 事迹的的有张楚《东方朔考官》等;关于东方朔作品对后世 影响的有胡春润《东方朔的〈答客难〉在文学史上的创功》、 孙英娜《试论东方朔作品对问对体的继承和发展》等。
总而言之,东方朔是齐鲁大地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历史人 物以其幽默机智、近似放荡不羁的言行在汉武大帝威严的 朝堂上独标一格,也因其传奇性的一生成为后来戏剧小说影 视的宠儿由于其生平在史书中未详细记录,留下了很多空 白有待人们填补,又由于后人对东方朔形象的不断演绎,使 其更具复杂性和争议性所以历来就不乏对东方朔的研究之 人对其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生卒、籍贯、交游、思想、 作品考证及代表性作品的艺术成就等方面,且多是仅就其中 一部分进行重点研究,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关照对东方 朔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尚未得到较为客观全面 的定位评价对东方朔及其作品的研究,除傅春明《东方朔 作品辑注》是东方朔研究领域内唯一一本专著外,其余大都 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并且多数是就一些个别的、具体的 问题进行研究或是在相关研究中涉及到东方朔而做一些简 单论述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生卒年代、籍里、姓名、 交游、身世、思想倾向、“东方朔二十篇”以及题名为东方 朔的部分作品的考辨、代表作品研究、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 形象演变等等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东方朔的籍里、生卒 等问题仍有争议;对东方朔的作品的考辨与整理也尚有欠 缺。
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东方朔的历史角色定位一一辅国之 臣还是准滑稽优伶,对这一重要问题尚欠缺深入充分的论 证;东方朔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并且逐渐由一个武帝 侍臣形象演化为神仙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而对于东 方朔的故乡齐鲁大地对其思想性格形成的影响,至今还无人 涉足所有这些问题,对于全面深入了解东方朔,进而了解 汉代文化乃至古代文化,都是有必要的,所以也是应该解决 的问题二.论文的构思和意义东方朔是齐鲁大地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历史人物以其幽 默机智、近似放荡不羁的言行在汉武大帝威严的朝堂上独标 一格,也因其传奇性的一生成为后来戏剧小说影视的宠儿 由于其生平在史书中未详细记录,留下了很多空白有待人们 填补,又由于后人对东方朔形象的不断演绎,使其更具复杂 性和争议性所以历来就不乏对东方朔的研究之人对其研 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生卒、籍贯、交游、思想、作品考证及 代表性作品的艺术成就等方面,且多是仅就其中一部分进行 重点研究,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关照对东方朔的评价也 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尚未得到较为客观全面的定位评价 目前,对东方朔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东方朔的历史 角色定位一一辅国之臣还是准滑稽优伶,对这一重要问题尚 欠缺深入充分的论证,本论文将通过真实的历史所载的东方 朔的所作所为及一系列政论上疏等,对比同时代或前期有为 的政治大臣的言行作出阐释;东方朔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并且逐渐由一个武帝侍臣形象演化为神仙的原因,虽然 曾经有人论述,但是还不够全面,本文又做了进一步探讨;而对于东方朔的故乡齐鲁大地对其思想性格形成的影响这 一研究空白地带,本文将重点挖掘齐鲁深邃悠久的文化与东 方朔思想性格的契合点,比如齐鲁神秘的文化底蕴对东方朔 善于占卜射覆的影响等。
本论文在集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力求多方位、多视角地向人们呈现一个完整真实的东 方朔形象,对其历史角色进行定位,并且重点探究齐鲁文化 对东方朔人格和思想形成的影响,展现齐鲁文化的独特韵 味另外对后人在戏剧小说影视中演绎的东方朔形象演变进 行一番探究并且探讨其中之因所有这些问题,对于全面深入了解东方朔,进而了解汉 代文化尤其是古代齐鲁文化,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所以 对其深入研究也是有必要的第一章东方朔的生平、交游及思想第一节东方朔的生卒、家世、籍贯%1. 生卒%1. 家世 一 结击 二・精贝《历代地理沿革表》共47卷(卷首目录1卷,表46卷), 为清陈芳绩所撰陈芳绩字亮工,生卒年不详,江苏虞山 (今常熟)人其父陈梅曾在濂泾与顾炎武同居5载,交 往过密芳绩亦“游从有素”①,《亭林文集》中有寄怀 酬答诸诗记之,可见其学问盖有渊源明亡之后,陈芳绩 隐居不出,弃举子业,以教课为生他有感于“历代史与 天下府州县志大都纷纭错杂,牵扭重叠,皆因作史者止就 一代,作志者止就一方,未究根源,而阅之者承讹袭舛, 终莫考正”②,乃“究心于天文地理之书,著《天下郡县 舆图》”,又“博观二十一史,广搜天下志乘,按其山川、 城廓、形势、位置,究其历代渊源”,于康熙六年(公元 1667年)冬撰成《历代地理沿革表》。
陈书乃未竟之稿,撰成后并未刊刻,由是埋没156年 后来,张大镭在屈侃甫家发现此稿,“览而善之,思广其 传”③,乃嘱同乡黄廷 校勘补正,又由蔡芳、罗荣、吴 翊寅、桂铭球、陈名慎、傅维森、李肇元、史悠成、陶福 祥、张成德、廖廷相、汪兆铃分任一校、二校、三校,至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交付制厕,始得以问世《历代地理沿革表》是以表的形式诠述上古至明代地 理沿革的著作表分3等:一曰部表(卷一 ~三);二曰郡表(卷四-,一八);三曰县表(卷一九~四六)叙列历代政区沿革,凡有关添设、并省、更名、徙沿者,尽量 详细具载芳绩云:“舜建十二州牧汉仿其制而为十三部刺史, 统辖天下郡县至南北朝,滥及二百余隋复并而为九 唐变化为十五道采访使宋变而为十九路安抚使元又更 为行中书省明则为布政使司名虽异而体实同故作部 表”①故全书首列部表,该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芳绩云:“秦以天下为郡汉以后俱仍其制,迨隋唐而或称州,又有曰府曰军,元则称路,明尽称府,皆以统 县”②故次列郡表,郡表以秦为首,次汉至明,亦12 格芳绩云:“县自春秋时,楚子县陈而名始见,其 时县大于郡至秦始皇尽县天下,县始隶于郡迄今数千 年,皆不改易,县亦当以秦始。
惟秦无记载,至《汉书》 始有地理志,县名、建置乃得详书,故县表第据《汉志》 为断”③故殿为县表其一二置于先秦暨春秋列国地名, 皆附注于汉格《历代地理沿革表》内容包括:(1 )虞12州实载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 荆州、扬州、交州、雍州、梁州、并州、幽州、营州13 表O(2) 秦40郡实载内史、三川、河东、颍川、泗水、 杨郡、东郡、邯郸、镇鹿、郊郡、琅邪、薛郡、齐郡、南 阳、南郡、长沙、九江、郭郡、会稽、代郡、上谷、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上党、太原、雁门、云中、九原、 上郡、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