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柯达:一直在转型一直不成型管理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KB
约5页
文档ID:41354974
柯达:一直在转型一直不成型管理_第1页
1/5

柯达:一直在转型一直不成型管理柯达:一直在转型一直不成型管理解读历史的时候,时常会让我们萌生遗憾,每当试图以悔不当初进行假如,那些尘埃落定的往事仿佛瞬间就有机会被改变然而,对于伊士曼柯达来说,过往太多的遗憾早已积重难返2010 年 12 月 30 日,全球最后一卷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家小型冲印社中冲印完毕,标志着美国最后一台能冲印柯达克罗姆胶卷的设备从此停止冲洗和晒印柯达彩色胶卷的业务在此之前的 12 月 11 日,美国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成份股为反映科技进步造成的企业兴衰而进行汰旧换新,位列其中已有 74 年历史的伊士曼柯达,被无情地剔除出去事实上,对于伊士曼柯达,百年基业从顶峰衰落下来,不过仅仅十年不到的时间,如果剔除后面几年的苦苦挣扎,其陨落的时间更短史上最愚蠢的决定在延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几乎是柯达公司的血液怀揣着“让照相变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的愿景,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于 1885 年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胶卷,取代了笨重的玻璃感光板;次年发明了小型、轻便的照相机,并模仿快门的“喀哒”声为它起了一个简洁响亮的名字――“柯达” ,从此改变了人们拍照片的方式柯达的一系列创新都围绕着伊士曼这一最初的发明展开:1889 年的软胶卷,1900 年的 1 美元相机,1928 的彩色电影胶片,1942 年的全球第一卷彩色胶卷……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柯达靠着不懈创新,一直扮演着摄像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先者角色,控制着从胶卷生产到后期照片洗印的全过程。

1976 年,柯达制造出全球首部数码相机,此后,柯达又拥有了多达1000 余项的数码成像专利技术,甚至世界上第一台商业数码相机也是由柯达于 1991 年研制而就是这样一个业界霸主,却不曾料到,这项本来属于自己的发明成果,却因为长期被搁置,而在三十年后将公司的百年辉煌送进了历史发明了数码相机本身领先业界,但令人费解的是,柯达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将这一技术商业化,之后的三十年间,柯达仍在继续推行传统胶卷成像业务柯达为何迟迟不愿在数码摄影领域做出任何领先性的行动?原因很简单,直到 1999 年,美国传统胶卷市场的销售增长速度仍高达14%阻碍新技术创新的,永远都是传统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在传统市场的巨大诱惑下,作为领先者的柯达一旦贸然弃守,全力转向当时尚不明朗的数码市场,引发的产业革命,首先要革掉的就是自己的命,从而使转型本身也难以为继在竞争对手纷纷抛弃胶卷相机,迎接“数码消费”时代的到来时,柯达公司依然愚蠢地留恋于传统胶片市场,拒绝激进的变革柯达希望在高端垄断数码相机的技术,但却不积极推广这些技术,从而达到延缓数码相机发展速度的目的这样,柯达就有可能延长银盐胶卷的生命周期,从而使自己继续在这一准垄断行业里赚取丰厚的利润。

柯达已经在数码相机领域积累了最多最先进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不但能堵截竞争对手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发展,更能凸显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的领导性位置占据领导性位置、坐收专利授权之利,对于当时的柯达来说,仿佛比亲自推出数码相机产品更令柯达陶醉和满足不断错过转型机会从 2000 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这一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 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柯达的决策者,此时仍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事实上,柯达拒绝由传统胶卷向数码相机的转型,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传统优势的判断性失误,另一方面也有着骑虎难下的客观原因20 世纪末的几年,在美国市场,柯达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在欧美市场,柯达节节败退,背负了超过 100 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当新任总裁裴学德上任后,他把宝押在了有着巨大空间的中国市场上在进入中国后不久,他提出了一个“全面收购中国胶卷企业”的计划。

彼时中国的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合资的方式来改变中国感光业全行业亏损的局面1998 年初,柯达与中国政府多个部委联合签订了著名的“全行业合资计划”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98 协议” 协议规定,柯达与中国七家感光企业中的六家进行合资合作98 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2000 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但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 30 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 22%;到了 2002 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 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 60%2004 年,柯达推出 6 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其数码相机业务利润率仅 1%,其 82 亿美元的传统业务(含胶卷)的收入则萎缩了 17%最终,如梦初醒的柯达开始了转型过程2003 年,公司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它在短短几年中并购了多家数字技术公司,同时陆续关闭照片洗印厂而专注于数码印刷2006 年,柯达毅然更换公司标识,去掉了从 1971 年沿用至今的“黄盒子”和“K”图形,这意味着它希望人们截断柯达与胶卷世界的联系,试图将新柯达打造成一个涵盖图文影像、消费数码影像和商业胶片三大板块的全新的数码影像公司。

2007 年 12 月,柯达决定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这是一个时间长达4 年、耗资 34 亿美元的庞大计划该重组过程中裁员 2.8 万人,裁员幅度高达 50%几乎在同期,柯达在厦门宣布投资 9600 万美元的数码印刷版材厂调机试产成功,并将很快投产时任北亚区主席兼总裁的叶莺表示,这是柯达公司主业由传统影像产品向数码影像产品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柯达也有望从此走出业务调整的低迷期然而,柯达的第二次战略重组却显得有些生不逢时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2008 年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 1.33 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财报发布后,柯达股价狂泻不止,报收于 4.99 美元,创下三十五年来最低价,这一业绩大大低于华尔街的预期何处是归途近年来,柯达不断对外宣称由传统业务往数码转变的累累硕果,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投资、并购和新业务仿佛也在见证巨头的转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传统胶卷业务营收的下降给柯达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希望通过推广消费者摄影术来重振数字成像巨人形象的计划也进展得不太顺利相比整个行业的成长,柯达的这些自信更像是麻痹自己的一杯苦药。

对于这家曾经主宰行业格局的巨头来说,江湖地位早已不再,甚至何时重新实现盈利都成为一种尴尬自 2004 年以来,抛开 2007 年由于出售旗下资产实现表面的盈利,柯达在其余年份皆为亏损2010 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 5800 万美元甚至,并不亮丽的财务报表中,柯达的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诉讼,柯达 2010 年与三星电子和 LG 电子达成的数码相机技术专利授权协议为它贡献了大量利润,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