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KB
约10页
文档ID:545228990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_第1页
1/10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第一节 发展简史 儿科学最早的专著:《颅囟经》书中提出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其弟子编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幼科鼻祖书中概括小儿 病生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妊娠早期 12 周之内孕妇患风疹者,新生儿制畸率 60%以上围生期:胎龄满 28 周至出生后 7 天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期:出生~28 天出现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胎黄、阴道出血等3~5 天可见,1~2 周消失)婴儿期:28t〜1年人生长发育最快的时间幼儿期: 1~3 岁人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时期易发生脾胃系疾病学龄前期: 3~7 岁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防护意外学龄期: 7~青春期蛀牙、肾病、紫癜等易出现 青春期:女孩一般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到18~20岁易出现心里问题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体重 测量出生时体重3kg,前半年平均0.7kg/月后半年平均0.5kg/月一周岁后每年2kg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一岁以上 体重(kg)=8+2*年龄身高 出生时50cm。

第一年增长约25cm第二年10cm2周岁后每年7cm身高(cm)=70+7*年龄囟门 前囟闭合时间 12~18 月后囟出生时或出生后 2~4月闭合头围 出生时33〜34cm前3月、后9月各长6cm一周岁46cm2周岁48cm5岁50cm15 岁接近成人 54~58cm胸围 新生儿32cm一岁44cm,接近头围2周岁后渐渐大于头围 牙齿 4〜10月乳牙萌出,先下后上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2 岁内乳牙数=月龄-4 (或 6)呼吸、脉搏 新生儿呼吸 45〜40 脉搏 140〜120.血压 收缩压( mmHg) =80+2*年龄舒张压( mmHg) =收缩压*2/3第四节 生理病理及特点**、 稚阴稚阳:是指无论构成小儿的有形结构或从其产发的生理功能都是幼稚的、未成熟的、未 完善的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以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 各种生理功能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遍迅速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三、易亡 小儿四不足,三有余: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长虚,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 常有余小儿生理特点如何决定病理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各个组织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是未成熟未完善的,因 而表现在小儿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

小儿肺脏娇嫩,卫表未固,故易为邪气所感小儿脾常 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又因喂养不当易出现异常小儿肾长虚:气 血未充,肾气未固,对小儿骨、脑、发、耳、齿功能及形态都有影响 小儿疾病传遍迅 速,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小儿生机蓬 勃,脏腑之气清灵,对治疗敏感,且小儿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因而小儿虽发病容易传 遍迅速,但病情好转快,治愈性较成人强故称小儿病理特点为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望神色 五色主病:白色,多为寒症、虚证红色,多为热症黄色,多为脾虚或湿浊多为寒症、痛证、瘀证、惊痫黑色,多为寒症、痛证、瘀证、水饮证审苗窍 查舌: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 舌红无苔和哺乳儿乳白苔均为正常舌像查指纹 一指定三关: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小儿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的 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 1/3,幼儿用成人量1/2,学龄儿 童用成人量 2/3 或接近成人量第二章 儿童保健小儿可在10~12 个月断奶,季节最好是春秋季节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胎怯: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

出生时形体瘦小,肌肉瘠薄,面色 无华,精神萎软,气弱声低,吮乳无力,筋弛肢软一般体重低于2.5kg身长少于46cm 硬肿证: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早期哺乳差, 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35C,严重者<30C,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负值感染或 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对称,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双上肢,背,腹,胸部等, 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脐部疾患:脐部湿润不干是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为脐 血;脐部突出者为脐突胎黄鉴别:1、生理性胎黄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第 2~3 天出现黄疸,于 4~6 天最重 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周才消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 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低于 221umol/L(12.9mg.dl)2、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早(出生后 24 小时之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天增加超过 85umol/L)、程度重(总胆红素超过221umol/L)、消退迟(超过2~3周)或黄疸退而复 现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为溶血性黄疸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神萎、不哭、 体温不升或有波动,多为败血症。

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多考虑新 生儿肝炎黄疸伴有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多为先天性胆道闭锁第四章 肺系疾病第一节 感冒 小儿感冒容易化热病案分析:严女5岁, 1月13日初诊主诉:发热 1 天伴呕吐 2 次患儿昨起发热,体温39.6(肛温),家长给服泰诺感冒糖浆热退,今天上午热又起而 来诊证见身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不红,口不渴,脘腹胀满,呕吐酸腐,不思饮食,舌 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请按上述病情回答以下问题1 中医诊断(病名,证型)(2 分)2 症候病机分析(4 分)3 治法(1 分)4 方药(3 分) 诊断:感冒风寒感冒夹滞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腠理闭郁,卫阳被遏故发热无汗;鼻为肺窍,风寒外束,肺气失宣,故 鼻塞流清涕;感受外邪、影响脾运导致食滞不化,阻止中阻,出现脘胀腹满,不思饮食胃失 和降则呕吐酸腐,咽不红,口不渴,舌苔百腻,脉浮紧为风寒夹食滞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消食导滞主方:荆防败毒散合保和丸加减 荆芥、防风、姜半夏、茯苓、枳壳、羌活各9 克川芎、柴胡、薄荷6 克,谷麦芽神曲山楂各 15 克甘草 6 克生姜3 片大枣5 枚为引小儿感冒出现兼挟证的机理:易夹痰、夹滞、夹惊。

小儿感冒出现兼挟证与小儿的生理特点有关: 小儿感冒夹痰——肺常不足,外邪未彻肺络失宣,津液停留,酿液为痰,痰阻肺络,可出 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小儿感冒夹滞——脾常不足,小儿感冒后,脾的运化功能容易受影响,加上喂养不当,感邪 后易出现脾运失司,乳食停滞,留滞中焦,可见腹胀、呕吐、腹泻等(胃肠型感冒) 小儿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小儿肝脏发育未完善,感受邪气之后,肝经易 被热邪所扰动,出现心神不宁、惊惕、抽搐等证(高热惊厥)小儿咳嗽外感多见第三节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 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证热、咳、痰、喘、煽) 病因:外因为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 固病机:邪热闭肺 变证:1、肺气闭塞,气机不利则血流不畅,脉道涩滞,故重症患儿常有颜面苍白、青紫、 唇甲发紫、舌质紫暗等气滞血瘀的征象2、若正不胜邪,气滞血瘀加重,可致心失所养, 心气不足,甚至心阳虚衰,并使肝脏藏血功能失调,临床出现呼吸不利、或喘促息微、颜面 唇甲发紫、胁下痞块增大、肢端逆冷、皮肤紫纹等危重症。

治疗原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分型论治:痰热闭肺型**病案分析: 主诉:发热、咳嗽 5 天现病史:患儿王某,女,3 岁发热、咳嗽已 5 天,经服西药“感冒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患儿发热,T: 39度,咳嗽喘促,面赤气粗,口渴鼻煽,唇红而干,喉间痰鸣,痰多而稠, 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查体: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有少量细湿罗音 要求:(1)写出病名、证型(2 分)2)分析病机(3 分)(3)治则(1 分)(4)方剂、药物(名称及剂量)(2 分) 病名:肺炎喘嗽(1 分)证型:痰热闭肺证(1 分) 病机分析:此证多为肺炎极期,痰热内盛,搏结于内,阻滞肺络,肺气失于宣降,肺逆于上, 则咳嗽喘促,气急鼻翼(1 分)里热壅盛,则高热烦躁、面赤口渴或痰多黄稠,舌红太黄而 腻,脉象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1 分)治则:清热泻肺,涤痰降逆(1 分) 方剂:麻杏石甘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三房加减(1 分) 药物:麻黄 10 克、桑白汤 10克、鱼腥草 15克、黄芩 10克、甘草6 克1 分)华盖散加减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沙参麦冬汤加减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风寒闭肺 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风热闭肺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毒热闭肺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阴虚肺热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肺脾气虚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哮喘有遗传倾向,病因为伏痰留饮第五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卫失和,邪毒留恋反复感冒,恶寒怕热,不耐寒凉,平时多汗,肌肉松弛:或伴有低热,咽红不退,扁桃体肿 大,或肺炎喘嗽后久不康复: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浮数无力,指纹紫滞 治法 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二、 肺脾两虚,气血不足 屡受外邪,咳嗽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厌食,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 大便唐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指纹淡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减 以上两种证型容易混淆第五章 脾系疾病第一节 鹅口疮 临床表现: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步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 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偏灰白色,周围绕有红晕病因病机:内因为胎热内蕴,口腔不洁,外因为感受秽毒之邪白色念珠菌 用药:心脾积热用清热泻脾散加减虚火上浮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第二节 口疮 临床表现: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 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病因病机: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火上浮 用药:风热乘脾用银翘散加减心火上炎用泻心导赤散加减虚火上浮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外用药而这均可用冰硼散涂敷患处导致腹痛的原因: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腑虚冷,气滞血瘀第五节 泄泻** 久泻易引起慢惊风一、 湿热泻(暴注下迫)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 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指纹紫治法:清肠解毒,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王XX,男,2岁8月20日就诊主诉:腹泻 2 天现病史:患儿于 2 天前起病,腹泻,大便黄色浠水便,加少许粘冻,泻下急迫秽臭,量较多, 日行 7~8 次,轻度发热口渴,便时哭闹,肛门灼热发红,食少,恶心未吐,小便短黄曾用 思密达等药治之,疗效不显查体:T: 38°C,神烦,体倦,口唇干红,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心肺(一),腹软, 无明显压痛,无明显水证,肝脾不肿大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少许,红细胞: 0~1/HP 要求: 1 分析病因病机 3 分)2 作诊断(中医病名,证型各1.5 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