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1KB
约5页
文档ID:164841269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_第1页
1/5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的文章,汉字本身的连续性及历史性决定“六书”可以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六书”有必要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目前很多小学已经把“六书”引入课堂, 学生的识字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六书";; 小学; 识字教学; 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么正确书写汉字,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优美及内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由于刚刚接触母语教学, 因此汉字的结构构成、汉字记忆及汉字书写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 小学阶段识字累积量由原大纲要求的2 500字增加到新课标规定的3 000字如何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理解汉字的构成及汉字的背后内涵, 是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发现"六书";说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会使小学识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六书";说的内涵介绍   "六书";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汉字性质和结构的全面系统的理论"六书";之名首见《周礼》, 最早就是指我国古代汉字教学的内容, 后来东汉许慎对"六书";进行了全面阐述, 他通过分析9 353个以篆文为主的汉字结构, 归纳出六种大家普遍认可的汉字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着成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自从"六书";说一提出, 就一直被汉字研究学者奉为圭臬, 成为汉字研究的准绳并历代沿袭, 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按照汉字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的语文教学系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六书";的规则教给儿童, 一般先教独体字, 再教合体字, 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 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 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 (1) 历史证明, 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卓有成效, 历经千年而不衰, 因为它抓住了汉字的根本性质可是, 目前很少有人能自觉且科学地应用"六书";说进行识字教学, 这也是我国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探讨如何将"六书";恰当地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中, 便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二、"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关于"象形";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象形字, 是描摹事物的轮廓特征而写出来的, 被称为文字画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象形字的字形似画的特点, 通过直观的演示, 让学生掌握汉字虽然象形字在汉字中占据的比例不是很大, 但是象形字是汉字由图画到文字的第一步, 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厚, 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象形字的讲解。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先要了解哪些字是象形字,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象形字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比如"目";"口";"手";等典型的象形字因为这些汉字都是属于人体的器官,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汉字时, 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 让学生们注意观察自己及周围小朋友的身体, 通过观察, 让学生发现这些汉字与自己器官的相似之处, 这时候,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将"目";"口";"手";的甲骨文直接写到黑板上, 这样, 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发现汉字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而"目";和"日";又是学生容易混淆字型的两个字, 在讲"目";的时候要讲清楚"目";字的发展演变, 从横目变为竖目是因为汉字的方块化所决定, 而里面的两短横则是眼珠的轮廓符号化, 为学生学习"眼睛";等有"目";字旁的形声字打下基础"日";字里的一横则是太阳的光芒符号化的结果, 和"目";字就可以清楚地区分开来, 不会出现写"目";时少一横、写"日";时多一横的现象教师在实际的讲解中, 应讲解清楚汉字在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这样, 学生就能通过直观的图像或者实物以及教师的讲解, 明白汉字的结构演变, 做到快速正确地识记和书写   (二) 关于"指事";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指事字源远流长, 也可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 人们为了记事, 往往采取结绳记事或契刻记事的方式, 而其中的契刻记事便是指事字的源头。

纯符号的指事字包括"一";"二";"三";等计数符号这些汉字较为简单, 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 纯符号的指事字数量很少, 一般就是计数符号而我们常说的指事字其实是建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的, 因此比象形字要抽象   在识字教学中, 指事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举两个例子, 比如"本";、"末";二字是指事字的典型代表, 教师在讲解时, 要注意先将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解释清楚在讲"本";字的时候, 可以告诉学生"本";是在"木";的根上加了一点, 这个点是标记符号, 表示树木的根本所在, 那么组词就可以组"根本";这样学生也就容易理解"本";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讲"末";这个字的时候, 要告诉学生"末";和"本";正好相反, 是在"木";的顶端上加了一横, 这一横也是标记符号, 用来表示树木的顶端, 也就是树梢的位置,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等成语了, 也不会书写有误了   (三) 关于"形声";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形声字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表义, 称为形旁;一部分表音, 称为声旁形声造字法就汉字来说是最能产的, 也是汉字朝表音方向发展的一种较进步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它在创造新字, 成了后来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

因此形声字在数量庞大的汉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学习好形声字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讲解中, 教师要特别指出, 由于几千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 有些形声字跟声旁的读音不一致了, 有的甚至相距很大, 因此仅凭声旁来认读形声字是不可靠、不科学的   在识字教学中, 可以通过声旁进行组字教学:例如"艮";字, 作为形声字的声旁, "艮";可以组成很多形声字, 如"跟";、"根";、"垦";、"很";等, 而它们的读音却和"艮";不同, 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和作为声旁的"艮";的韵母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在讲这些形声字时要注意讲清楚声旁的作用一些形旁很明显的形声字也是教学中常见的, 如以"贝";为形旁的, 通常和钱币、财物有关, 比如"贷";、"赠";等;一般以"心";为形旁的, 通常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比如"念";、"想";、"恨";等【4】通过对形旁或者声旁的理解, 就可以把由这些形旁或声旁组成的字列举出来, 进行组字教学这样既提升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又增加了识字的数量因此教师不得不对形声字的形旁、声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正确解析, 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三、"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 汉字本身的连续性及历史性决定"六书";可以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从其产生、发展到现如今, 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汉字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源远流长文字产生之前, 人们通常采取结绳记事或者契刻记事的方式, 渐渐文字开始出现, 经历了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等等一直演变成今天的汉字这就决定了汉字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性, 汉字再怎么变化, 其内核不会发生变化汉字转变较大的时期是在秦汉期间, 秦汉时期篆体改革为隶书, 可以说"隶变";是汉字字形变化的分水岭但是即使变化很大, 也是汉字的笔画上有所精简, 汉字的结构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汉字之所以传承几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具有文化上的相沿性故古代学习汉字的方法仍然可以应用到现在的识字教学中所以, 汉字本身的连续性及历史性决定"六书";可以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二) 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六书";有必要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本身数量庞大, 字形结构复杂, 字义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而低年段的小学生, 自我认知水平低, 注意力不稳定, 容易对新颖、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 主要是直观性思维占主导;再加上教师不当的识字方法, 总是让学生机械地摹写, 渐渐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长此以往, 学生失去了对汉字的兴趣, 也失去了对汉文化的兴趣从上述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国家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 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因为新课标的出现而出现, 为小学识字教学找到了出路尤其是2017版部编小学教科书, "六书";已经正式进入教科书中, 出现在小学课堂上, 通过让学生科学地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汉字, 因其自身的抽象性, 相对来说比较的枯燥无聊, 学生如果不理解汉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就会导致学生在汉字学习中产生困难而"六书";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真正明白汉字的结构构成适应了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能让学生掌握形声字形旁的表义类属, 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 从而触类旁通, 大大提高识字效率   综上所述,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可使识字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化摹写识记, 而是将一个个汉字变成了活的舞者, 学生不再抵触学习生字, 而是乐于认识新的汉字, 乐于探索汉字王国中的奥秘, 识字教学在趣味横生的同时其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2】霍生玉.传统"六书";说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 2009 (5) .   【3】崔凤琦, 林李楠.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 2015.   【4】郭向敏."六书";说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