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锌矿床特征及外围找矿简要:[摘要]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开始加大了对找矿的投入,使我国的找矿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开展本文以某地为例分析了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潜力 [关键词]锌矿床特 [摘要]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开始加大了对找矿的投入,使我国的找矿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开展本文以某地为例分析了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潜力 [关键词]锌矿床特征外围找矿潜力分析 树人 1该地矿床特征 1.1地层 矿床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石冷水组、高台组、清虚洞组其中清虚洞组是区内含矿层位,该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二段分为4层,岩性特征如下:第一段(∈1q1)为灰、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结晶灰岩,局部含白云质灰岩,厚12~40m;第二段(∈1q2)根据岩性特征分为4层:第一层(∈1q2-1):上部为灰到深灰色薄-中厚层含泥质白云岩;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普遍含炭质及黄铁矿晶体厚77~94m第二层(∈1q2-2):灰色厚层含鲕状细晶白云岩,岩石性脆、节理发育、较破碎,局部白云石化发育,闪锌矿分布在白云石脉或团块中,为Ⅰ矿带含矿岩性段,厚35~140m第三层(∈1q2-3):深灰色中厚层层纹状泥质白云岩,具有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岩石中普遍见黄铁矿颗粒,厚10~25m。
第四层(∈1q2-4):上部为灰色厚层豆状细晶白云岩,普遍含微量炭泥质、黄铁矿,由上至下豆粒逐渐减少,颗粒变细;下部为浅灰、灰色厚层鲕状细晶白云岩,岩石性脆、节理发育、较破碎,白云石化较发育,Ⅱ矿带分布在该岩性段中,厚55~160m 1.2构造 1.2.1褶皱 该锌矿床由于被燕山期构造运动破坏,难以恢复,但大致可以看出,背斜轴部与早楼断层一致并沿着断层分布,走向55°左右,走向长约16km该背斜北西侧轴部主要出露清虚洞组地层,南东侧主要出露九门冲组、乌训组、清虚洞组就该锌矿而言,整体呈现单斜产出,岩层倾向280~355°,倾角10~38°根据现有工程揭露,矿体在背斜轴部及次级皱曲轴部附近富集,而两翼及向斜构造那么逐渐变贫,甚至尖灭 1.3矿石特征 1.3.1矿石化学成分及组成 矿石化学成分简单,主要有用组分为锌,矿体中含锌2.0~51.07%,平均为5.12%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镉,矿石中一般含镉0.009~0.20%,平均为0.076%,与闪锌矿密切相关,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铁闪锌矿,次为菱锌矿、方铅矿、异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次为黄铁矿、方解石、重晶石、石英等。
1.3.2矿石结构及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不等粒镶嵌结构、碎粒结构、交代剩余结构、溶蚀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球粒状构造等 1.3.3围岩蚀变 围岩主要为鲕状细晶白云岩,其岩石特征与对应的含矿层位相同;围岩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黄铁矿化,次为硅化、重晶石化、碎裂化、方解石化矿床内分布有两个矿带,由下往上编号为Ⅰ、Ⅱ矿带,含矿层位分别为∈1q2-2、∈1q2-4每个矿化带由假设干个矿体组成Ⅰ矿带:在矿床范围内该矿带呈单斜产出,赋存于∈1q2-2顶部含鲕状细晶白云岩中,距离∈1q2-2顶界6~32m,受层位控制明显矿带在区内分布稳定,但矿体在矿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该矿带在矿区以西最为稳定,分布有Ⅰa9、Ⅰa12、Ⅰb4~Ⅰb6、Ⅰb8、Ⅰc1~Ⅰc3共计9个矿体其中Ⅰb4矿体规模最大,为Ⅰ矿带中主矿体,位于矿区西北部,为一似层透镜状矿体,矿体倾向110°,倾角12°,矿体长300m,宽200m,厚0.31~3.90m,平均厚1.43m,矿体含锌3.25~16.42%,平均为6.62%Ⅱ矿带:在矿床中呈单斜产出,赋存于∈1q2-4底部鲕状细晶白云岩中,距离∈1q2-4底界10~60m,受层位控制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