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简论审美体验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53KB
约2页
文档ID:163699660
简论审美体验_第1页
1/2

简论审美体验摘 要: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超越的融入状态,是审美主体进行一次审美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产生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审美主体要移于情审美客体 关键词:审美体验;超越;艺术   体验是美学,尤其是艺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保罗德曼就说过:“美学的真正主题就是体验,是一种过程1】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批评和传达的枢纽没有体验,艺术的创作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没有体验,艺术的欣赏和批评也是无法想象的那么什么是审美体验呢?审美体验是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构成的一种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审美体验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观察,是认识物质空间中物质性事物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外在的感知形式对物质的空间属性所作的最初认识其认识的成果由度量标准和测量活动所确定;领悟则是一种认识审美空间中审美对象特征的方式,是一种内省的认知活动,其成果是由色度、色调和音量、音质等特性来确定的奥尔布里奇说:“领悟可以说是一种印象主义观看方式,但它仍然是一种知觉方式,它所具有的印象给被领悟的物质性事物客观地灌注了活力在观察中,物质性事物的性质表现为对它进行限定的特性,而在领悟中,物质性事物的性质表现为赋予它活力的外观。

2】   审美体验基于观察但远不止于观察,是一种更具内省性和反思性的精神或心理活动,在本质上具有一种回还往复于冥想中的类似性体验往往凭借凝神观照,在感性直观中甚至在出神的陶醉中,在主、客体统合中,将自身与客体一同置于运动之中伽达默尔说:“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正如作为这种体验的艺术作品是一个自为的世界一样,作为体验的审美经历物也抛开了一切与现实的联系艺术作品的规定性似乎就在于成为审美的体验但这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力量使得体验者一下子摆脱了他的生命联系,同时使他返回到他的存在的整体在艺术的体验中存在着一种意义丰满,这种意义丰满不只是属于这个特殊的内容或对象,而是更多地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正是因为审美体验并没有与其他体验一起组成某个公开的经验过程的统一体,而是直接地表现了整体,这种体验的意义才成了一种无限的意义林赛沃斯特甚至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几乎没有一种桥梁式的或者媒介式的客体存在因为在共在的交相融合中,主体已经消弭在客体之中,与此同时,客体也消弭于主体中他说,“恰如在艺术中一样,‘客体’也是一个必须在体验结束之后才能够使用的词。

正如詹姆斯所说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并不是经验的必然产物,而是(人们)对他的分类‘内在’和‘外在’之分也不是经验产生时就已经存在的,而是我们随后为了特殊的需要而进行划分的结果3】因此,“真正的美学体验就是对于我们的理性化倾向和思维定势的涌现和崩溃的体会”4】也就是说,理性和思维定势与真正的审美体验是无法共存的,就像光明和黑暗无法在同一时空共存一样理性和思维定势一旦在场,审美   体验必然出场,反之,当审美体验在场时,理性和思维定势就只能退场或崩溃美学体验就是在原有的思维定势崩溃之后产生的东西人类与符号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但却不能保证某种美学体验的发生当艺术变得过分的规范化,我们的思维定势死死地控制住一切的时候,辩证的力量以‘一种无止境的重复循环’‘演变为同义反复’5】要避免这种同义反复,“在我们获得体验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进入这样一种赤裸裸的贫乏之中这种体验是无法被概念化的……拥有审美体验意味着从认识的领域穿过并进入力量的领域6】阿多诺说:“真正的审美经验,是为了主体及其先验地位起见而发生的一场抵抗主体的活动真正的审美经验要求观众一方面进行自我克制,要求一种对艺术作品所言和未言的东西作出有意识的反应能力。

这首先要在观众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康德所说的那个对艺术进行无所为而为的凝神观照的概念就暗示着这种距离……审美观念与其对象若即若离,对艺术来讲,最糟糕的东西就是盲目的热情审美经验……超越着愚笨莽撞的自我保存的魔力,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意识阶段的范例;在此新意识阶段,自我不再成为保护自个在物质再生产框架中的特殊利益7】 体验艺术和理解艺术在本质上属于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上由三个环节或阶段构成,即从知觉到表象到毁损表象再到重构表象庄子的《庖丁解牛》可以说是对这一体验过程的最精妙的阐释虽然庄子所论,原本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无关,他所说的达到“近乎技”所需要的时间与审美体验所需要的时间有很大区别不过,如果我们将庄子所定义的时间进行约减,将他规定的养生的主旨进行置换,我们就会发现,他所描述的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正好与艺术审美体验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对应起来了总而言之,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超然的融入状态,是一种审美的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 【美】林赛沃斯特著,昂智慧译《美学权威主义批判》第2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美】V.C.奥尔布里奇著,陈孟辉译《艺术哲学》第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3】 【美】林赛沃斯特著,昂智慧译《美学权威主义批判》第2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美】林赛沃斯特著,昂智慧译《美学权威主义批判》第2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 【美】林赛沃斯特著,昂智慧译《美学权威主义批判》第2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美】林赛沃斯特著,昂智慧译《美学权威主义批判》第2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第582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