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页,共63页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内容(章节) l、项目概况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市场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 5、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6、项目外部配套建设 第2页,共63页 7、环境保护 8、劳动保护与卫生 9、消防 10、节能、节水 ll、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2、国民经济、项目财务评价 13、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 14、结论 15、项目建设附件、附图第3页,共63页二 研究工作依据性文件l1、项目建议书l2、各类批文及协议l3、调查报告及资料汇编l4、试验报告及其他l(二) 建设地址选址报告书l(三) 资源勘探报告书l(四) 贷款意向书l(五) 环境影响报告书l(六) 需要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工程或配套工程(如自备电 站、铁路专用线、码头、水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第4页,共63页l(七) 技术方案、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说明l(八)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市场l 调查报告l(九) 引进技术的考察报告、设备分交协议l(十) 利用外资项目各类协议文件l(十一) 其它l除以上外,附图包括:l1、 建设地址地形或位置图(注有等高线)l2、 总平面布置方案(注有标高)l3、 工艺流程图l4、 主要车间(单项工程)布置方案简图l5、 其它第5页,共63页。
l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l前言l第一章 总论l1.1 项目背景 l1.2 规划依据l1.3 规划的指导l1.4 规划期限第6页,共63页l第二章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l2.l 基本情况l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l2.1.2 自然条件l 2.1.2.1 地质地貌l 2.1.2.2 气候l 2.1.2.3 土壤l 2.1.2.4 水文l2.1.3 社会经济状况l 2.1.3.1 行政区域l 2.1.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第7页,共63页l2.1.3.3 交通、通信l 2.1.3.4 土地或资源的权属l (法定权属 与实际权属)l 2.1.3.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l 21.3.6 地方经济(产业及特点、经济发展l 水平、居民生存方式等)l 2.1.3.7 社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l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l2.1.4 历史和法律地位l 2.1.4.1 历史沿革l 2.1.4.2 法律地位第8页,共63页l2.2 现状评价l 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l 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l 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l 2.2.4 保护价值l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第9页,共63页。
l第三章 总体布局l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l3.1.1 保护区性质l3.1.2 保护对象l3.1.3 保护区类型l3.2 规划目标l 3.2.1 总体目标l 3.2.2 近期目标l 3.2.3 中期目标第10页,共63页l3.2.4 远期目标l3.3 保护区功能区划l 3.3.1 区划原则l 3.3.2 区别依据l 3.3.3 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l 实验区)l3.4 总体布局第11页,共63页l第四章 规划内容l4.l 保护管理规划l 4.1.1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l 4.1.2 保护措施l 4.1.3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l4.l.4 防火规划l 4.1.5 保护方式l 4.1.6 病虫害防治规划第12页,共63页l4.2 科研监测规划l 4.2.1 任务与目标l 4.2.2 开展科研的原则l 4.2.3 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l 4.2.4.科研队伍建设l 4.2.5 科研组织管理l 4.2.6 科研档案第13页,共63页l4.3 宣传教育规划l 4.3.1 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l 4.3.2 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l 4.3.3 职业培训l 4.3.4 教学实习基地第14页,共63页。
l4.4 基础设施规划l4.4.1 局、站址规划l4.4.2 界碑、桩和指示牌规划l4.4.3 道路建设规划l4.4.4 供电与通讯规划l4.4.5 生活设施规划第15页,共63页l4.5 社区共管规划l4.5.1 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l4.5.2 社区共管规划l4.5.3 团组织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l4.5.4 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第16页,共63页l4.6 生态旅游规划l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l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l4.6.3 旅游资源评价l 4.6.3.1 旅游优势l 4.6.3.2 山地景观l 4.6.3.3 水域景观l 4.6.3.4 生物景观第17页,共63页l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l4.6.5 环境容量分析l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l4.6.7 环境质量控制l4.6.8 绿化美化规划l4.6.9 三废处理l4.6.10 旅游项目规划l4.6.11 旅游效益分析第18页,共63页l4.7 多种经营规划l4.7.1 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l4.7.2 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l4.7.3 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l4.7.4 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第19页,共63页。
l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l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l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l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l5.4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生态旅游设施工程l5.5 多种经营设施工程第20页,共63页l第六章投资概算l l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l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l7.2 组织机构l7.3 人员编制l7.4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第21页,共63页l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l8.1 政策保证l8.2 组织保证l8.3 资金保证l8.4 人才保证l8.5 管理保证l 第22页,共63页l第九章效益评价l9.1 效益评估l9.2 生态效益l9.3 社会效益l9.4 经济效益l9.5 总体评价与展望第23页,共63页l主要附表l1、自然保护区现状统计表l2、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结构l 现状表l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l4、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l5、自然保护区建设设备清单l6、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概算与安排表第24页,共63页主要附图l1、 自然保护区位置图l2、 自然保护区植被图(5一10万比例尺)l3、 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图(5一10万比例尺)l4、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5—10万比例尺)l5、 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规划图(5—10万比例尺)l主要附件l1、 本底资源调查报告l2、 建立及规范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l3、 保护区动植物名录(标明保护等级、多度、频度等)l4、 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第25页,共63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条件l一、评审标准l1、自然属性l①典型性(15分)--对生物地理区的代表程度l 和物种在区系和分类学上的代表意义l②脆弱性(15分)一地理分布狭窄,易受破坏,l 且不易恢复的程度l③多样性(10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l 和保护物种的丰富程度第26页,共63页l④ 稀有性(10分)—物种的珍稀濒危程度l⑤ 自然性(10分)—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保持l 自然状态的程度l2、可保护属性l① 科学价值(8分)—在生态、遗传、经济等多l 方面的研究价值的高低;l② 面积适宜性(8分)一保护区面积能满足有效l 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程度;l③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一在资源利用、旅游、l 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第27页,共63页l3、保护管理基础l① 建区状况(6分) 一 是否已建保护区,级别l 如何;l② 基础工作〔6分〕一 科学考察、本底资源l 掌握和总体规划等完成情况;l③ 管理条件(8分)一管理所需的工作、生活用房、供水、供电设施、道路、交通工具、通讯设施、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状况,管理机构是否健全。
专业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中所占比例,运转经费保障程度等第28页,共63页l二、条件l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 ①面积15万亩以上;l l ②已建省级保护区3年以上,无林权和土地权属纠纷,近两年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等级均为“好”及以上等级;l l ③评审分值>80第29页,共63页l2、省级自然保护区l① 面积l 0万亩以上;l② 已建县(市)级自然保护区2年以上,无林权和土地权属纠纷,最近一年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等级为“一般”及以上等级;l③ 评审分值>60l3、县(市)级自然保护区l ① 面积3万亩以上,无林权和土地权属纠纷;l ⑦ 评审分值>40l4、自然保护小区l① 面积2000亩以上;l② 保存较好的天然林生态系统第30页,共63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环发环发环发环发[1999]67[1999]67[1999]67[1999]67号号号号1999-04-151999-04-15l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l l1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于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l2 评审指标总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l3 评审指标得分出现0分时,同样具有否决意义l4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l (1) 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l (2) 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l (3) 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第31页,共63页 一一 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区评审指标及赋分1 自然属性(60分) 1.1 典型性(15分) a、 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 b、 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 c、 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 d、 代表性一般(0分) 1.2 脆弱性(15分) a、 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 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 c、 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 d、 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第32页,共63页l1 1..3 3 多样性(多样性(1010分)分)l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40%,或高等植物种数>2000种,或脊椎动物种数>300种(10分)l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或高等植物种数达1001-2000种,或脊椎动物种数达201-300种(5分)l 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或高等植物种数达500-1000种,或脊椎动物种数达100-200种(2分)l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动物种数<100种(0分)第33页,共63页。
l1 1..4 4 稀有性(稀有性(1010分)分)l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第34页,共63页l1 1..5 5 自然性(自然性(1010分)分)l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l 第35页,共63页l2 2 可保护属性(可保护属性(2020分)分)l l2.1 面积适宜性(8分)l l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lb、 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面积10000-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5分)l c、 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面积5000-1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或总面积>2000公顷,核心区面积>600公顷的以岛屿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分)l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l 第36页,共63页。
l2.2 科学价值(8分)l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l 第37页,共63页l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l l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l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l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l 第38页,共63页l3 3 保护管理基础(保护管理基础(2020分)分)l 3.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l 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l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l 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l 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l 第39页,共63页l3 3..2 2 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 4分)分)l a a、、 边边界界清清楚楚,,无无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属属纠纠纷纷,,已已获获得得全全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4 4分)分)l b b、、 边边界界清清楚楚,,无无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属属纠纠纷纷,,已已获获得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3 3分)分)l c c、、 虽虽未未获获得得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但但边边界界清清楚楚,,无无土土地地使用权属纠纷(使用权属纠纷(1 1分)分)l d d、、 边边界界不不清清,,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属属存存在在较较大大的的争争议议((0 0分)分)第40页,共63页。
l3.3 基础工作(6分)l l a、 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l b、 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l c、 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l d、 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l 第41页,共63页l3.4 管理条件(6分)l l a、 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l b、 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l c、 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设施,但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l d、 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l 第42页,共63页二二 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1 自然属性(60分)1.1 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l a、 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25分)l b、 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物种(20分)l c、 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物种(15分)l d、 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l e、 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l f、 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第43页,共63页。
l1.2 物种代表性(10分)l l a、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l b、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l c、区系和分类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ld、区系和分类学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l 第44页,共63页l1.3 种群结构(5分)l l a、 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l b、 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l c、 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l 第45页,共63页1.4 生境重要性(10分) a、 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 b、 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 c、 国内重要生境(3分) d、 普通生境(0分)第46页,共63页l1.5 生境自然性(10分)l l a、 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l b、 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l c、 受到明显的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l d、 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l 第47页,共63页。
l2 可保护属性(20分)l 2.1 面积适宜性(8分)l 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其总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l b、 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其总面积10000-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5分)l c、 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其总面积5000-1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或总面积>2000公顷,核心区面积>600公顷的岛屿生境的自然保护区(2分)l d、 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其总面积<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第48页,共63页l2.2 科学价值(8分)l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l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l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l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la、 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l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l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第49页,共63页。
l3 3 保护管理基础(保护管理基础(2020分)分) 3.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l a、 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l b、 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l c、 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l d、 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l 第50页,共63页l3.2 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l l a、 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4分)l b、 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3分)l c、 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l d、 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l 第51页,共63页l3.3 基础工作(6分)l a、 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l b、 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l c、 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l d、 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l 第52页,共63页。
l3.4 管理条件(6分)l l a、 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l b、 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l c、 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l d、 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l 第53页,共63页三三 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1 1 自然属性(自然属性(6060分)分)l1 .1典型性(15分)l a、 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l b、 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l c、 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l d、 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l 第54页,共63页1.2 稀有性(20分)a、 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 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 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 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 第55页,共63页。
l1.3 自然性(15分)l l a、 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l b、 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l c、 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l d、 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第56页,共63页l1.4 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l l a、 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l b、 遗迹的形成过程的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l c、 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l d、 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第57页,共63页l2 可保护属性(20分)l2.1面积适宜性(8分)l a、 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其总面积>5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8分)l b、 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其总面积1000-5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500公顷(5分)l c、 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其总面积1000-2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300公顷;或总面积>500公顷,核心区面积>300公顷并能有效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分)l d、 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其总面积<1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l 第58页,共63页。
l2.2科学价值(8分)l l a、 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l b、 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l c、 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l 第59页,共63页l.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l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l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有大意义(2分)l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l 3 保护管理基础(20分)l 3.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l a、 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l b、 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l c、 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l d、 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第60页,共63页l3.2 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l l a、 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4分)l b、 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3分)l c、 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l d、 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第61页,共63页。
l3.3 基础工作(6分)l l a、 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l b、 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l c、 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l d、 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l 第62页,共63页l3.4 管理条件(6分)l l a、 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l b、 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l c、 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l d、 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l 第63页,共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