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1(938字)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
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2(833字) 同学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由此本节课我是按照复习旧识的方法导入的,通过回忆计算27+2的计算方法,引出新课中24+6的计算方法 新课的展开总的来说比较顺利,但还是有些许不足之处: 1、内容的理解上比较冗杂 __的教学目标不涉及三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掌握。
这两个内容可以不讲或者换到课后作业中反馈,这样的安排导致作业安排上处理不及时,课程不够完整 2、作业设计理解不到位 在书本第二个例题设计,实际含义是让同学们理解在加法过程中,都有相同的运算:7+3=10、4+8=12、9+6=15,不同的`运算:后面两题有再加上几十的过程而第一题没有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让学生回答了太多的相同和不同,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学生也不能理解这些相同和不同有什么用 3、计算方法多样化 这个问题本身设计的时候也是考虑过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比如除了书本教授的方法24+9=33中,先算4+9=13,再算20+13=33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先算9+1=10,再算10+23=33,或者先算24+6=30,再算33+3=33等方法,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记忆力不完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还是只采用了书本提供的方法,不知合不合适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问题,我还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讲话啰嗦,在解释进位加是什么的时候比较啰嗦,带过即可教学中,巡视课堂是走位比较集中在教室右半边,不够全面等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成长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3(486字)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
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4(469字) 每每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听宗老师不进位加这节课,让我收获颇深在课前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加减,在17-3=这道题时,宗老师问:为什么用7-3,有孩子说是7-3够减,宗老师又写一道:43-2,为什么用3-2,4也够减2,为什么不用4-2呢?引发学生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最后得出结论: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这也为接下来的竖式相同数位对齐垫定了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用减法进行铺垫,这节课是加法计算,对此进行了调整改为:12+3=,提问:为什么用2+3,不用1+3呢?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相同的数位相加 接下来的教学中,体验35+2=多种算法,口算、数一数、竖式,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教写竖式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设疑让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提出疑问、犯错误让学生改正,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改正,课堂上宗老师幽默的语言、一步一步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学到了“知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5(346字)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不足: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
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习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习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6(1270字) 新课《不进位加法》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的准备上,用到了计数器、小棒、课件,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具体这节课的不足有: 一、教学重点的把握 本节课我是将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内容一起完成的,是在观摩老教师的课后自己进行的尝试,为了完成这一设定的内容,我基本没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教材设计中,这部分是分成两个课时去上的孙校长指出,作为新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规范,比较严格地按照教辅说明来上,不能看着老教师课上的快,就跟着快我想这的确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另外,课堂上应注意【精讲巧练】,把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练习时间大于讲解时间,正如名言一样“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做过的,我就记住了;我教过的,我就理解了!” 二、口算铺垫的开展 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十道口算题,主要是一年级已经学过的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通过PPT形式呈现,请举手的同学发言。
为了让学生说类似“25加30等于55”而不是直接冒答案“55”,我几次提示“完整的说”,在评课中孙校长提出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并在做提前明确要求“看算式说得数”,还可以以如“转盘、卡片”等更【有趣形式】展开教学,另外口算的练习数量可加多一些 三、课堂节奏的调节 在第一个知识点“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既用了小棒,又用了计数器,比较费时,其实只用一个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即可,但这部分内容我已用时大约25min,课堂节奏拖沓,学生到后面的学习都比较烦躁,孙校长提出,课堂教学应注意【劳逸结合】,学生的注意力大约15-20min,过了这段时间,就容易走神,这时候,请孩子们静静休息,或者玩一些比较轻松的数学游戏如“我拍3,我拍7(10的组成)”将会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课堂常规的处理 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明确规定】,运用丰富手段进行教学激励如请学生做题时,提出指令“左手拿笔,右手拿尺子”;学生发言精彩、课堂表现突出,要不吝于发小红花等;上次听课,张老师也指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比较欠缺,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对我来说,的'确刻不容缓!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 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在上课时,没有深化【竖式的算理】,写在十位表示几个十,写在个位表示几个一。
另外一个班的课,我决定还要增加练习铺垫如:下面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73、26、31、4、40),以便学生对竖式书写注意的地方“个位与个位对齐,数位要对齐”有更深的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7(485字)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条理 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我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