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睁了眼看》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

大宝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KB
约6页
文档ID:169970056
《论睁了眼看》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_第1页
1/6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论睁了眼看》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这篇杂文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教材将这篇文章选入“五彩文章”主题单元,当然有文学史的考虑,论说文尤其是杂文必然不能不提鲁迅另一方面,也是对“睁眼看”这一话题的现实意义的肯定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做简单批注;2.阅读鲁迅小说、散文及杂文作品,加深对鲁迅思想的理解;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导入,如《呐喊自序》或《回忆鲁迅先生》等;2.从对鲁迅思想遗产的重估导入,如林贤治“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或陈丹青《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等;3.也可从“三怕周树人”导入,如可提问学生:“怕吗”“为什么怕”等设计意图】对鲁迅的学习固然有怕,那是鲁迅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系统后的遭遇和后果,有其时代性,也有其必然性升入高中后,学生的阅读积累有了一定的数量和深度,也开始接触到更多现实,面对更多人生的现象,理性生长,批判萌芽,此时读鲁迅,时机可谓正好但从经验导入,不如从现实生活导入二、作家作品信息要点:1.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设计意图】为学习提供背景性的以及文学性的知识支撑鲁迅因学生接触得多,其生平学生较熟悉,这部分,可由学生回顾重点不在生平,而在学习过的文章,不在回忆,而在重新解读,反思,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2.文章的话题是什么?要点:睁着眼看,亦即正视3.作为一篇文艺性的政论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即他主张什么?要点:主张正视,敢于正视,有正视的勇气。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4.文章1自然段的作用何在?要点:交代为文缘起,引出下文的议论5.从整体上梳理这篇文章的结构要点:引论部分:(1自然段)交代为文的缘起,即因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触动而作本论部分:(2—11自然段)剖析文人自欺欺人的方式,即瞒与骗,并分析文人瞒与骗在文艺创作中的种种表现结论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针对文人痼疾,作者开出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即正视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投枪,战斗性极强语言又多幽默讽刺,朗读中可指导学生体味作为议论文,从整体上对结构进行梳理也是必要的,这样做,可使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有利于后面研读环节的进行四、研读语段,理解文意1.研读文章1-3段,理清其思路要点:虚生先生:应该有正眼看的勇气——作者:必须敢于正视——(转折)中国人最缺乏正视的勇气——(缩小论题)文人向来多没有正视的勇气——表现:圣贤教人非礼勿视,青年表示老成驯良教师补充:(1)作者矛头所指非常具体,就是“文人”,而非我们平常说所的“国民性”,我们发现作者专门以一句话强调了这一论题的缩小努力:“别一方面”;(2)圣贤教人非礼勿视是原因,也是文人缺乏勇气的表现;(3)注意品味这个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文人向来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作者用了一个“向来”,以表明缺乏勇气的历史之久远,以一个“多”表明缺乏勇气的人数之众多一个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一个是在空间的维度上,一个纵轴,一个横轴,用语非常讲究2.4自然段内容较为复杂,试着分析它包含哪几层意思要点:(1)因不敢正视,导致不能正视,最终看不见,一个是勇气,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后果,这个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2)汽车坏了,可看不见,但身受的苦痛怎么办呢?文人也不满,但在危机一刻却选择闭上眼睛,看见圆满,欺骗自己;(3)“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以否认问题来解决问题3. 作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鲁迅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不敢)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鲁迅把“瞒和骗”的文艺与“瞒和骗”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说明“瞒和骗”的文艺源于“瞒和骗”的国民性,反过来又推动“瞒和骗”的国民性进一步扩张,以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不能)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瞒和骗”的国民性与“瞒和骗”的文艺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4.研读5-11自然段,试梳理中国文人是如何以瞒和骗来自欺欺人的要点: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最后,指出关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这一部分通过分析“瞒和骗”的种种表现,以及其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5.“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要点: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

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6.总结要点: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设计意图】始于文人,终于新文艺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期望教学进行到这,可能并没有结束,如果有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当代社会的部分文艺现象或文革文学,或新时期文学,或现今的作品,看有没有瞒和骗的,怎么瞒和骗,又是为什么瞒和骗鲁迅的杂文,有人认为一旦脱离了那个斗争的时代,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显然教材的编选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理解表现不难,难在揭示它的根源设计意图】细读,讨论,诗歌字面意思理解了,神龟与腾蛇的喻义就能理解中间四句,是全诗的抒情核心,也是称颂后世的名句喻义仍然不难理解但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自己的人生启示,也可就此拓展,积累一些关于进取的名言名句五、板书设计引论:必须敢于正视本论:文人向来多不敢正视 表现 后果结论:作家要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教学反思:(略) 6 / 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