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刑法学张明楷笔记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41KB
约14页
文档ID:548370940
刑法学张明楷笔记_第1页
1/14

刑法学张明楷笔记一、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 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二)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三个方面:定罪上一律平等量刑上一律平等行刑上一律平等(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刑罚的轻重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分 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二犯罪的直接客体(一) 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 犯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二) 犯罪直接客体的种类1・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1)简单客体:指该种犯罪行为仅仅侵犯某一种具体 的社会关系,即只有一个直接客体(2 )复杂客体:指该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接客体2・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1 )主要客体,指某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的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社会关系中,刑法着重予以保护的社会关系2 )次要客体,指某种犯罪 行为同时侵犯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中,刑法未予着重保护的社会关系三)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联系:犯罪客体通常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的区别:1.犯罪对象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其存在的事物;犯罪客体是凭借 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的东西2.犯罪对象虽然也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但不是所 有犯罪构成的要件,亦即有少数犯罪没有犯罪对象;而犯罪客体则是一切犯罪构成 的共同要件。

3•在犯罪行为直接作用于犯罪对象时,有的犯罪对象会受到损害; 而犯罪客体即使在犯罪对象并不受到损害的犯罪中也受到侵害4•犯罪对象不能 反映犯罪的性质,犯罪客体才反映犯罪的性质四) 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必备条件1. 概念: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 为2. 特征第一,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的根据或者来源有: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行为人职务上或业务上 要求履行的义务C.行为人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D.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合同 行为、自愿承担行为)引起的义务 第二,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 第三,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三、犯罪主体(一)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通常就是指刑法规定,自然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四分法的规定:(1)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应对任何犯罪负刑事责任,即16周岁以上的人处于完全刑事责 任年龄阶段2)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不对任何犯罪负刑事责任 刑法理论将这一年龄段称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4) 限制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于实施了危害行为要负刑事责任的已满14周岁不 满18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 犯罪故意(1)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希望 危害结果发生2)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在行为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 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 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三)犯罪过失1. 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其认识因素在于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也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2.别过失与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①相似性:二者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显现出某种“轻 信”。

②差异性:就认识因素而言,过于自信的过失总是表现为轻信,而且轻信 的内容是有根据的,即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较大的实在可能性,而间接故意只是 某些情况下表现为“轻信”,而且这种“轻信”的内容是缺乏根据的,即避免危害 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很小;就意志因素而言,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不希望危害结果 的发生,间接故意则既不是希望也不是不希望,而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一) 正当防卫1. 概念 :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 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 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二) 特殊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 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 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所谓特殊防卫特殊防卫的无限度,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的,具体地说,只有针对行凶、杀人、 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才能适用无限度的特殊 防卫三) 紧急避险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实施的损害另一个较小合法利益 的行为。

这项权利规定的主旨是,在合法利益发生紧急性冲突而又难以两全的情况下,为保 护较大合法利益不得已牺牲较小合法利益五、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一)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 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能进入实行阶段的状态刑法》第22条第1款对犯罪预备形态做了明文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对犯罪实行行为的准备,而犯罪实行 行为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但是从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有的犯罪可以经过预备,有的也可以不经过预 备而直接进入实行行为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二)犯罪未遂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 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开始实施其意图实现的刑法分则规 定的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2•犯罪未得逞所谓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行为后犯罪行为没有齐备其意图实现的具 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但犯罪未得逞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任何危害结果只是没有发生直接故意犯罪行 为人所意图实现的结果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谓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行为人实施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或犯罪 意图的原因a・行为人自身的原因b启帘为人的原因㈢犯罪中止我国《刑法》第24 条第 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 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据此"犯罪中止形态的发生有两种情况: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其二,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已经将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但犯罪结果尚待发生时, 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五、罪数(一)继续犯1・继续犯的概念与特征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一个犯罪行为从着手实行到行为终了 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非法拘禁) 继续犯具有以下特征:1.必须是只有一个犯罪行为非法拘禁转移多地,数天之内连续盗窃多户)继续犯之所以为一个犯罪行为,是因为自始至终行为人主观上只有一个犯意,客观 上只有一个实行行为2. 必须是持续地作用于同一对象单一)3. 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

这一特征包括如下含义:首先是犯罪行为必须具有继续性,即犯罪行为从着手实行到行为终了在时间上有一 个过程其次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不法状必须具有继续性最后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的过程中,而不只是犯罪行为的继续或者 不法状态的继续4. 必须是从着手实行时起到行为终了时止继续了一定时间至于构成继续犯的时间继续应以多长时间为准,法律并没有规定,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具体分析和认定1234特征必须同时具备)(二)想象竞合犯1•想像竞合犯的概念与特征想像竞合犯:也称想像的数罪、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 态想像竞合犯具有如下特征:(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开一枪一死一伤)所谓一个行为,指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上被评价为一个的行为2 )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所谓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就是一个行为在形式上或外观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想像竞合犯只能是一个行为触犯相互不同的数个罪名,触犯数个相同的罪名的,不 成立想像竞合犯三)牵连犯1. 牵连犯的概念牵连犯: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实施某种犯罪,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类型这一类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的牵连;另一种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

2. 牵连犯具有以下特征:(1)牵连犯是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为某目的伪造国家公文)目的行为是牵连犯的本罪,牵连犯是为了实施本罪,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构成 了另一独立的犯罪,即他罪⑵牵连犯具有数个(两个以上的)行为牵连犯的数个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或称手段行为)的关系; 二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关系3 )牵连犯中的数个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判断行为人实施的数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着牵连关系,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即 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牵连的意思,数行为间在客观上又具有通常的目的与方法或原 因与结果关系的,才能认为是有牵连关系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分别触犯了不同的罪名六、刑罚(一)刑罚的定义及其特点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以限制或剥夺其一定权 益为内容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刑罚的属性使犯罪人承受一定的被限制、剥夺的痛苦,是刑罚的惩罚性质所在,是刑罚的本质 属性2.刑罚的社会政治内容刑罚的社会政治内容主要取决于掌握刑罚的国家的性质3•刑罚的法律特征刑罚是刑法明文加以规定的;刑罚的适用和执行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的规定4•刑罚的目的性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这是刑罚正当性的根据所在。

二)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即预防犯罪,其内容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 特殊预防:是指通过适用刑罚对犯罪的人进行惩罚改造,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特殊预防的对象:受刑人,即已经实施了犯罪正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包括故意 犯罪人和过失犯罪人2. 特殊预防的方式对不同的犯罪人根据其犯罪情节的恶劣程度适用轻重不同的刑罚,是特殊预防方式 的基本要求.3. 特殊预防的实现从刑罚的角度讲,要实现对重新犯罪的预防,必须在整个刑事法律活动中贯彻特殊 预防的的思想2・一般预防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制定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威慑、儆戒其他人,预防他们走上 犯罪道路3•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我国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特殊预防的方 式,一般预防也彳很难实现;而如果不考虑一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