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27文学思潮与运动(一)问:周作人对新文学的贡献,结合文本?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他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 者和批评家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 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 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 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 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 展示“理想的生活” o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 展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 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 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 民自己做的”,而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 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贵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 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 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 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周作人很快就对其表示怀疑,他开始反省这口号中包含的功利主义1923年周作人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进而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 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乂反对“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 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新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思想启蒙的使命,是比 较讲求社会功利性的,这适应了时代需求,但又有轻视创作个性发展的偏颇周作人转而提 出“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是一种清醒的制约后来,周作人 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著述中又试图探讨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衔接汇通,推崇“即兴言 志"的创作心态,强调尊重文学的独立性与维护自由表达思想见解的文学原则周作人的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 所有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文字没有明确界限,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 体裁。
一直到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 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 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周作人自己不但能写一手别有韵味 的散文,主要是小品文,而且常作散文批评,强调好散文需具备饶有“趣味”的内容,“平淡 自然”的气质,追求能引发读者体味思索的“涩味''与“简单味 鲁迅(一) 问: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标志? 答:所为开端,强调的是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 想发展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这可从鲁迅小说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两方面来看一广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他从启蒙主义文学观念入手,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深恶先前的 称小说为,闲书二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二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他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较自由,主要人物事件放在幕前其次放在幕后,给人听故事之感《南归》《苏州夜话》 都有这种效果4,诗化语言独特性:郭沫若慷慨陈伺,热烈雄美,田则感情缠绵,颇多哀怨,郭比田多的是悲壮,故称 普罗米修斯型,田比郭多的是感伤,故称维特型。
田的浪漫缺乏普罗米修斯精神,同他多写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关,而过多写英雄豪杰评价:一过于感伤颓废情绪,倾向于否定;二现实性,倾向于否定从美学价值上看,他的浪漫剧提供了现实剧无法提供的新的戏剧类型,自有其存在价值马 彦祥的论述1928—1937. 6问: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文学范式?总:茅盾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 “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 就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四”文学的激情,张扬个性、离 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 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内容上反映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注重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切 入,表现生活形态的阶级分野及斗争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地追求“巨大的 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史诗性写于1942年初的《霜叶红似二月花》揭开了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 角: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惠利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代表赵守义之间的 勾心斗角,以及围绕着他们的家庭生活的变迁及各成员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都显示出了中 国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
这部“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 和思想的大变动”)的作品,40年代只写出了第一部,成为残稿直至1974年由作者试图续 写,保留了张婉卿形象的重要地位,表现中国旧式女性的现代蜕变,完整地表现了北伐战争 中国共合作以及国民党左派青年的矛盾、斗争的历史性情景从写于1931至1932的《子夜》开始,茅盾更自觉地展开了对自己所处时代“全方位”的 正面描绘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茹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的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 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 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 他的爱情描写,也是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叙 述者的身份,与“五四”时期大部分的叙事作品以个人立场叙述不同,所持的是社会化的、集 体化的立脚点这样,茅盾的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体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 目亮相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塑造: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 法,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 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 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 变化,这也有别于鲁迅往往着重从人物精神状态去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吴菰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而作者是十分自觉地把他置 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吴菰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一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 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 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然而茅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他生不 逢时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 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 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 的孤疑惶惑,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吴的杯具体现子夜主旨范式意义和贡献: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 造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他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十分清晰地勾勒出了 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走过的历 史道路,既写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趋向,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 阶段的不同特点,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
茅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比之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较少理念化的痕迹,取得了更大 的成功这显然与作家对时代新女性更为熟悉,并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情感有关茅盾说过:他的作品中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 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乂一的同型” o前者和谐、匀称,与传统 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代表热烈、狂欢,则从道德伦理观众、生活追求到性格、 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一一这 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对小说结构 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 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类 密完整茅盾的创作实践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1.创造吴茹甫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即为了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吴苏甫具有英雄性的一面但最后的失败,悲剧色彩2. 非英雄自私怯懦残酷的一面,双面性,复杂性3.对吴的分析,放到历史语境中,不能简单 阶级分析史诗性:一种审美追求,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
源自 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小说的系列性和编年史的特点,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 性,对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的追求放到历史语境中考虑问: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述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儿乎包罗 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老派市民: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 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 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 面的批判《离婚》中的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 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 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 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嫁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 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纷争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 生存方式的危机。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写出了这类老派小市民在“乡土”中国往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过 程中所受到的巨大冲击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的 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 “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消准备一些 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 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头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 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小说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 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新派市民:老舍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