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现状及干预探析 沈克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任彬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干预模型研究(WK2111060001)”Reference:对某高校191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中3.87%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处于心理困境中,16.66%学生可能有一定心理困扰通过资料判断和心理咨询干预分析,大学生心理困境具有明显的压力源,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核心要素Keys:新时期 大学生 心理困境 干预随着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和群体面临的压力日趋增加,威胁身心健康的因素也渐趋复杂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从高中升到大学是处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性、学业要求和人际变化等各种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在3.79~26.14%,情况不容乐观为此,了解大学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一步深入探究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特点及诱因,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也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能力提升路径探索提供科学资料依据。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现状对象选取某高校2015级1914名本科生,在学生入学后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统一进行心理筛查UPI问卷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即为一类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属于处于心理困境状态:①总分≥25分;②25题(想轻生)做肯定回答;③明确表示觉得自己有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心理筛查后以方式点对点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一类)进行邀约,由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对学生基本资料判断以及心理咨询干预分析,确定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困境学生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心理困境的多元影响因素1.1914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根据UPI人格问卷筛查,1914名大学生符合一类标准的学生为74人,检出率为3.87%,其中表示有轻生倾向的9人;符合二类标准的319人,占16.66%;其余1521人为三类,占79.47%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3.87%的学生处于心理困境,16.66%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心理困扰,两类学生占总数20.53%这一研究结果与郭志峰对“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一类、二类标准学生总数占被测人数的25.5%比较较一致虽然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是健康的,但仍有一定比例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2.74名心理困境学生家庭状况分析对心理筛查中检出的74名心理困境学生(一类)进行家庭状况分析,结果显示有43人次家庭处于特殊处境状态下,占心理困境学生总数的58.2%(见表1)从以上数据看出,处于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在其家庭生活中大多都具有明显的压力源,如经济贫困、父(母)下岗、家人重病住院、缺陷家庭及家族病史等这也说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对个体成长存在明显影响,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吴薇莉的关于大学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表明,来自单亲、寄居、重组家庭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和抑郁,对身边人态度和行为比较敏感,早年亲密关系的丧失让学生长期处于持续抑郁状态中邓志军关于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状研究,经济窘迫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有重要影响,经济贫困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因此,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环境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3.9名具有轻生倾向学生基本状况分析心理筛查中9名学生表示有轻生倾向,经过心理咨询师专业访谈发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关系以及人际支持等方面存在问题,均对学生心理有明显影响(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9名有轻生倾向的学生家庭中有2个家庭父[来自www.lw5U.com]母是初等文化,另有7个家庭父母是高等文化程度。
这说明新时期家庭中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又一个新特征逐渐显现,即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没有理性的自我觉察,就会本能地希望子女达到甚至超过自己的水平,无意识中对子女在学习上存在着高期望和高要求,造成孩子心理上巨大压力有6个家庭中亲情关系糟糕,比如父母离婚、父母高频率争吵、孩子长期孤独留守以及被父母过度惩罚等这种恶劣家庭关劣导致孩子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关爱呵护,容易形成个性敏感自卑,缺失安全,体验被抛弃,造成心理受损此外9个有轻生倾向的学生,7名学生长期处于人际封闭、自我隔离状态,不愿结交朋友这种在成长中缺乏同伴让其社会支持系统残缺不全,再加上幼年成长中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长期处于糟糕家庭环境中,极易导致人格偏离,比如思维极端,情感淡漠,敏感多疑,自我贬低,仇视社会等二、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咨询干预状况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点对点邀约,分别对74名心理困境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干预通过对心理咨询个案记录的内容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困境问题表现多元化,类型涵盖了个性特征、情绪困扰、思维障碍、神经症状、性心理、家庭影响、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宗教信仰、身体疾患等其中心理困境问题具体表现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家庭影响(31频次,包括父母离婚)、个性特征(22频次)、人[来自wWw.Lw5u.coM]际关系(19频次)、思维障碍(18频次)、情绪困扰(15频次),这五类心理问题占全部学生问题表现的70.9%(见表3)。
从心理咨询干预中发现,很多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存在并发特征,即同一个学生个体身上存在几种心理问题的复合情况比如不良个性特征和情绪困扰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相互交织等此外,个别具有性心理问题(性关系、同性倾向)和宗教信仰困惑也反映出青少年成长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渐深入复杂从74名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内容分析来看,家庭环境因素(31频次)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位居第一具体概括为:第一,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大多都有明显的家庭压力源;第二,心理问题的困扰与其成长经历的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第三,缺少家庭关爱,缺少人际支持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核心因素因此,对于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及时干预和长期跟踪是非常必要的学校领导、学管部门、院系学工队伍、社团组织和心理委员等都应纳入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形成一个专兼结合的立体化工作模式其次,学生心理能力提升需在在自我认知上根本转变要帮助大学生更新价值观念,正确理解和看待家庭变故和经济贫困,树立“苦难亦财富、贫困不贫志”的积极精神信念,给予学生提供持续性的心理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再者,学生心理能力训练可以在工作方法上实施多种渠道相结合,致力于心理素质提升。
Reference[1] 唐秋萍,程灶火等.SCL-90 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9(1):16-20[2] 郭志峰.“90 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9(3):69-70[3] 吴薇莉等. 关于大学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9(3):1-3[4] 邓志军.关于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状[J].教育探索,2004(12):94-96作者简介沈克祥(1976- ),男,安徽广德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生涯规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