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社会学• 一、舒茨的学术生涯 • 二、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 三、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一、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学术生涯舒茨(1899-1959) • 1899年4月出生于奥地利的维 也纳 • 1917年.舒茨文科高中华业后 应征入伍,作为奥匈帝国军人 ,在意大利前线参加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 • 1932年出版《社会世界的现象 学》 • 1939年,舒茨一家移民美国纽 约一、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学术生涯• 舒茨在美国,一方面担任许多银行的法律 顾问,一方面著述和教授现象学社会学的 课程 • 1953年,舒茨放弃双重工作生涯,受聘于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专心从事社会学的 研究事业 • 1959年5月20日,舒茨在纽约病逝二、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 自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倾向在作为社 会学理论基础的方法论领域中一直处于主导 地位,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方法 模式研究社会现象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 性与科学性而忽略社会现象所特有的主观性 • 舒茨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借用E·胡塞 尔现象学哲学的概念与方法深入地研究现象 所具有的意义,精辟地论述了一门有关主观 意义的科学——社会学在方法论上是如何可 能的,从而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和最 重要的代表。
• 现象学社会学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 社会现象独特性的根基,强调这一独特性 要使用有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 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 于无法检验的直觉,从而使人类对主体性 的研究成为科学的、普遍的、有效的研究 • 舒茨构建理论的出发点: • 1、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社会个 体的主观意识——在韦伯是由个体赋予主 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在胡塞尔则是个体发 挥意识构造作用的纯粹自我; • 2、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意向都是追求科学 有效的解释与结论 1、韦伯的影响 • 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 的方法的论述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在继承韦伯的 解释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舒茨从 几个方面对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进行了批判 • (1)韦伯在界定“社会行动”概念时,只强调了 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并没有充分考虑这种关 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2)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只是 把他们看作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 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 • (3)应该扬弃韦伯对“观察式理解”和“动机 性理解”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与“ 遥远世界”的区别。
• (4)韦伯关于行动的动机的论述含糊不清他 把动机区分为两种:意图动机与原因动机 • (5) 舒茨认为,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仅 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因 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2、胡塞尔的影响•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当然就不会有什么 现象学社会学 • (1)胡塞尔对社会世界的一般取向成为舒茨思 考的出发点 • (2)胡塞尔对意识的本质的看法也为舒茨所借 鉴 • (3)舒茨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也是批评性地 继承的• 胡塞尔对社会世界的看法: • 人们以一种高度秩序的方式观看这个世界;行动 者总是参与这一将世界真理作为主动的、高度复 杂的过程然而他们并不经常知觉到他们正在整 理这个社会世界,所以,他们并不对这个世界提 出质疑对胡塞尔来说,此正是“自然的立场”( natural standpoint)之一般论题——对行动者而 言,这个世界乃是自然地被排列真理而成,并非 由他们将之排列顺序然而,现象学家却敏锐地 知觉到,这一排序乃是人为而成的,这正是现象 学研究探讨的重要题材 • 这些自然态度隐藏于行动者背后,甚至, 现象学家如果不能克服其自身对世界的自 然态度,则对本质的探求依然是不明确的 。
哲学家必须能够将自然态度摆在一旁( 也就是所谓“放入括弧”),如此才能获得意 义的基本面向 • 区别:自然态度对胡塞尔来说是障碍限制 ,舒茨则主张它是现象学社会学探讨的基 本主题 • 胡塞尔认为,意识并非一种事物或一个位 置,而是一个过程换言之,意识并非从 行动者的脑袋中可以发现,而是存在行动 者与世界上的实体间的关系里 • “意向性”:意识总是指向某些事物,某些客 观对象的意识 • 将意识当作赋予客体意义的过程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1)赋予行动以意义 ①行动与活动的区别• 人的行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看作是 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另一方面也 可以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 、空间化的前者,他称之为“行动”,后者他称 之为“活动”三、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 行动与活动的区别: • 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 据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 来某一目标的人类行为 • 它来源于个体的意识经验,最突出的特点 是其计划性与目的性 • 行动既可以是隐蔽的,也可以是公开的• 活动指的是这个不断发展的(行动)过程的结果 也就是说,指的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 首先是个体行动者在主观层次通过想象把行动的 结果完成化,或是从以往的活动中寻求相似点, 经过比较与均衡,活动就成为当下行为设计过程 的出发点;其次,舒茨也把“活动”指称为个体在 生活世界中采取特定的行动所造成的、作为事态 的结果,但这种用法在其理论中不占重要位置 • 社会行动只能具有一种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本人 的主观意义;当社会行动者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 ,进行某种特定的行动时,他认为后者对他具有 意义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当他停下来对该行动进 行反思时,他才能明确意识到由他赋予该行动的 意义 • 就主体而言,任何行动都是在其内在时间意识中 ,在内在绵延中发生,当一种行动从中被主体“挑 选”出来加以注意和反思时,它对主体的意义就被 构造出来了• ②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 • 那些包含了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 求的目标的动机称为‘目的动机’;把那 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 者心理倾向作出解释的动机被称为‘原因 动机’ • 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的区别 • 1、时间结构有所不同; • 2、目的动机是明确的,原因动机是模糊的; • 3、目的动机构成了一个主观范畴,原因动机 构成了一个客观范畴; • 4、目的动机只有主观行动者才能理解,而原 因动机则可以借反思性活动来把握,它不仅对 主体来讲可以理解,对观察者来说理解也是可 能的。
③意义构造• 意义是以反省的态度,对过去的经验作解释所 得的结果④手头的库存知识 • 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增长,就形成了“手头的库 存知识” • 借助这些库存知识,处于自然态度的普通人的 所有过去的经验都获得了有序的安排,而这些 安排的基础就是各种意义构成的秩序模式 (2)主体间性的理解• 生活世界之所以是主体间性的,是因为我 们作为其他之中的一群人生活在其中,通 过共同生活和工作与这些人连接在一起, 理解他们且被他们所理解 • 舒茨把对意义的主观解释看做是生活世界 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化,认为它是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 彼此之间的行为所实际运用的方式• ①含义: • 行动者通过一种“彼此交换视野” 的能动 过程而达到的彼此主观状态的理解 • ②两种情况:没有沟通意图的理解与具有 沟通意图的理解 • ③对意义的把握: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 主观意义之间 • ④两种世界:直接经验的世界(理解主观 意义)与匿名的世界(理解客观意义)3)社会世界的结构 • ①直接经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其核心是面对面的情况在这种 情况下,参与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考虑面对他人 ,这种针对他人的态度,舒茨称之为“你们取向” ,这种关系也叫“我们关系”。
• “我们关系”是由高度的亲密程度所界定,是 由行动者与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传记的熟悉 程度所决定在其中,参与者彼此知觉, 而且无论时间的短暂与否、都彼此地参与 到彼此的生活里 • 我们关系是高度个人性的,直接接触的, 他涵盖了参与者的意识,以及那些表现面 对面互动的行动与互动模式• ②间接经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时间和空间 上都是间接的,存在的是一种“他们关系” 间间接经验经验 的 社会世界同时时代人的社会世界不同时时代人的社会世界前辈辈人世界后辈辈人世界时间时间 共享空间间共享2、生活世界的结构 (1)生活世界 • ①含义 • 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 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世 界用舒茨的话,“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物 的总和” • ②在生活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 性上的 • ③处在生活世界的人,其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2)社会现实问题 • ①生活世界的多重现实性 • ②日常生活现实感的产生 • ③日常生活超验感的产生 • ④现实感和超验感的关系(3)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 • ①手头的库存知识• 普通人面对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时,并不仅仅是 在进行感知的活动。
他们和科学家一样,也是运 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理解这些对象, 舒茨称这些构造物为“手头的库存知识” • ②普通人库存知识的形成• 舒茨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 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 • 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就是理解库 存知识的关键所在 • ③普通人库存知识的特点 • 普通人“手头的库存知识”是不连贯的、模糊 的(只有一小部分才是清楚的),往往不免 于矛盾• ④库存知识的四个基本意涵 • 1)社会生活会一如既往,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 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 • 2)我们可以依靠我们前人留下的知识; • 3)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可能遇上的各种事物 了解有关的某些知识即可; • 4)我所使用的这些“窍门”知识,并非我的私人事 务,它是我的同伴所共同接受和使用的 • ⑤库存知识发挥作用的形式 • A、类型化 • 类型化有几个含义: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知识 不是科学知识那样的体系结构,而是由一些处理 不同类型的情境的办法组成的;其次,在日常生 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 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性质• B、关联性 • 关联性就是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 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会对什么问题感兴 趣。
• 关联结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关 联系统:即主题关联、动机关联和解释关联 • (4)科学知识的构造 • ①科学世界是一个“准现实” • ②社会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 ③生活世界的科学构造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假定 • A、关联性假定 • B、适当性假定 • C、逻辑一贯性假定 • D、相容性假定• 小结: • 舒茨认为,社会学可以只把我们关于社会世界的 直接经验作为其经验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通过 感觉材料获得的,而感觉材料就是一系列的现象 现象学社会学因此而得名这种把日常生活活 动的“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作为社会学研究的 一个领域的努力,代表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 新路向舒茨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论无疑为当代西 方社会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