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1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97KB
约6页
文档ID:252712645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1_第1页
1/6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三)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  产业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能够拉动大学生就业,这已经是被数次经验数据证实的正确命题本文此次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想再次证明这个命题的真伪,而是试图利用全国的面板数据考察一下,产业升级这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在拉动各地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表现是否具有明显差异,如果有差异,什么因素能够解释这些差异  本文将大学生就业比重ρ(college)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相应年份各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Ф3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其中,c为平均影响系数,Ф3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η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系数,i为省份,t为年份,ε为残差项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2001-2010年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全国大学生就业比重提高0.1662个百分点,其中这种带动能力最强的是北京(0.4782),最弱的是西藏(0.0171),可见,全国各地区第二产业拉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在经济增长领域找出对这种差异的解释因素,本文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带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系数i与全国各地区期初(2001年)的地区大学生就业密度、就业总量L、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K、劳均生产总值gdp、劳均资本存量A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ηi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相对较弱的相关性,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自身的提高并不能充分解释产业升级拉动大学生就业能力跟i的提高但ηi与大学生就业密度、劳均产出、劳均资本存量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大学生就业密度越大,产业升级拉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越强,显示出一种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另外,ηi与劳均生产总值、劳均资本存量高度相关,也说明生产效率提升和资本深化是推动产业升级进而拉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四)多因素组合对大学生就业的解释分析  上述研究基本能够证明本文的理论假设模型是正确的,即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据此可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比重为被解释变量,以技术进步A、资本深化k、产业升级Ф3为解释变量的多因素影响模型:  为了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本文利用模型1的回归结果,计算了2001-2010年全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系数Ait,计算方法为Ait=Ai+At按照模型3对面板数据变量Ait、kit、Ф3it进行数据协整分析,结果显示3组数据存性协整关系,于是将模型3具体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χi代表地区i的解释变量变动(Ait、kit、Ф3it)对该地区大学生就业比重ρi(college)的贡献程度。

模型4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从全国来看,2001-2010年,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都在正向上推动了大学生就业比重的提高但从各省的具体情况看,大学生就业比重增加的路径却存在明显的差异31个省份中,只有内蒙古、辽宁、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青海9个省份遵循本文理论模型假定的路径推进大学生就业,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三大因素在这9个省份中的协同效应比较明显其他省份则各有偏重比如,北京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是正向的,但是技术进步的拉动效应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上海作为国内沿海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大学生就业比重增加的主要动力依然过分依赖于资本深化的引领,相比之下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已经弱化为反向;陕西、宁夏、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丝毫不次于东部的某些发达省份这说明技术进步拉动大学生就业比较明显的地区,并非集中在东部资本富足区域,而是偏向于资本相对稀缺的中西部地区在资本相对稀缺的倒逼下,中西部地区“被迫”选择技术进步的发展路径,拉动了当地大学生就业,因此,这些地方的生产函数可能会逐步改善,进而可能形成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格局。

  另外,通过对比表5的χ3i和表3的ηi的结果可以发现,除个别省份外,大多数省份的χ3i明显小于ηi,这说明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参与解释下,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能力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在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对大学生就业的带动能力还不能完全脱离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影响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可以解释为产业升级发展中也涵盖了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内容,或者解释为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是产业升级的前提和基础,抑或是以上两种可能同时存在  五、结论与启示  按照本文设定的理论模型,采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之间确实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现将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从全国层面上看,技术进步与大学生就业比重的增加在时间上的变动是一致的,在时间轴上中国技术进步与大学生就业具有正向关联效应,但在省级截面效应中观察不到技术进步与大学生就业的同向关联效应,越是劳动者素质较高的地区,技术进步系数越小  第二,资本深化与大学生就业比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依靠资本深化来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劳均资本水平每提高1亿元,大学生就业密度才只能提高0.014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平均的劳资水平仅有12.25万元/人,劳均资本水平最高的天津也只有42.53万元/人,按照这个数量级来计算,资本深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可谓“杯水车薪”  第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比重是提升资本产出弹性的必要条件,即资本产出弹性的提高依赖于就业者素质的提高本文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本身并不能直接自发地带来资本产出弹性的提高,必须与相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结合在一起,才可能创造出较高的资本产出效益  第四,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拉动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完全独立于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越是劳动产出效率高的地区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也越强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系数(ηi)与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总量与就业规模等总量指标之间没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与劳均产出、劳均资本等效率指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说明提高生产效率是产业升级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  从上述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国家应通过积极的人才政策,推进大学生到中西部就业,同时,要切实加强区域宏观调控,控制东部地区资本过度集聚在时间轴上,技术进步对拉动大学生就业是有贡献的,但就具体区域而言,该地区是否采用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路径取决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水平。

东部地区由于投资优势明显,加之大学生资源相对富裕,资本深化这条路径成为多数省份的主要选择在资本相对稀缺的省份,则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技术进步寻求经济增长成为他们的“无奈之举”,技术进步成为这些地区推动大学生就业主要动力中国发达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的主动退缩,浪费的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将危及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一个区域在增加资本投资的同时,还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力,只有二者之间互相匹配才能使资本深化的效益最大化中国的东部地区的发展现实正好迎合了这一发展规律,东部地区资本和人才都相对富裕,所以资本深化与大学生就业恰好相得益彰,成就了依靠资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然而,按照这一规律来看,中西部贫困地区则很难跳出发展陷阱,因为西部地区资本和人才都相对稀缺,即使是国家实施了西部投资的倾斜政策,如果没有得力的人才措施及时跟进,资本深化的效益也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第三,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只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不全面的,必须同时保证劳动效率的同步提高研究表明,越是生产效率高的地区,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如果忽视生产效率提高这个基础前提,一味刻意地提高产业结构水平,那么产业升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策是尽快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效率增长路径上来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这三大效率变量的正向关联性表明,保证经济增长路径沿着效率提升的方向延伸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着力点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但无法绕开的根本一点是,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匹配如果经济增长的路径与大学生就业增长路径相互背离,那么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可能是徒劳的  参考文献:  1.姚裕群(2008):《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人口与经济》,第3期  2.汪丁丁(2006):《生产函数的知识理论》,《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3.王效仿(2004):《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急性对策探讨》,《理工高教研究》,第6期  4.杨东平(2006):《高教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扩招》,《中国新闻周刊》,第21期  5.郑功成(2006):《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第4期  6.曾湘泉(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第6期  7.赖德胜(2001):《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毕业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8.袁富华、李义学(2008):《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分析》,《经济学(季刊)》,第1期  9.姚战琪、夏杰长(2005):《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第1期  10.孙凤、谢维和(2008):《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11.李彬(2009):《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12.张军等(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第10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