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叙述汉语言文学专业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20页
文档ID:514001172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叙述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1/20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叙述摘 要死亡在迟子建的小说叙述中可谓是偏爱有加,这种偏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是从四个部分来阐述迟子建小说中对死亡的叙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是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其死亡意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迟子建的童年记忆与死亡体验,二是亲人的死亡使她对死亡产生的一些感悟,三是受东北的地域、习俗、神话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四是原始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对峙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其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所传达出的死亡观念,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认为死亡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其小说中的死亡意象众多,但本文仅仅从墓园和蝴蝶两种意象来进行论述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迟子建小说中死亡叙述的意义,也就是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引发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关键词: 迟子建;死亡观念;死亡意象;死亡叙事AbstractDeath in Chi Zijian's novel narrative can be described as a preference for Canada, this preference embodied in what aspects? This article will be from four parts to describe the narrative of death in Chi Zijian's novel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in Chi Zijian's novels.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mainly comes from four aspects: one is the childhood memory and death experience of Chi Zijian, and the death of his family makes her have some sentiment to death, Three is the northeast of the region, customs, myths and religion, four is the original na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confronta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death expressed in the writing of death in Chi Zijian's novels. This concep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inevitable fate of life and the contingency of death and the view of the eternal life of the soul. 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death image in Chi Zijian's novels, and many of the images of death in his novels, bu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ree kinds of images of cemetery, butterfly and grass. The four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narrative of death in Chi Zijian's novels, and this meaning is mainl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o think about complex human nature.Key words: Chi Zijian;Death concept; Death image; Death narrative目 录TOC \o "1-3" \h \z \u 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前 言 1一、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2(一)作者童年记忆与死亡体验 2(二)亲人之死让迟子建对死亡产生的感悟 3(三)受地域、习俗、神话、宗教的影响 3(四)原始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对峙 4三、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书写表现的死亡观念 6(一)生命的必然命运 6(二)死亡的偶然无常 7四、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象 7五、迟子建小说死亡叙述的意义 8(一)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8(二)引发对复杂人性的思考 8结 语 10参考文献 11谢 辞 12前 言“死亡情结”是贯穿在迟子建小说叙述中的一个重要情结,迟子建通过对北方民族的兴盛衰亡的描写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揭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是从迟子建的童年记忆和她对死亡的体验,以及受亲人死亡和宗教、地域、习俗、神话等因素的影响来书写她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叔本华说“死亡是威胁人类最大的灾祸,我们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亡的忧虑[1]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我们命运都殊途同归,终会走向死亡,无一幸免虽然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无法避免死亡的到来,但我们还是会一路披荆斩棘,直到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点迟子建对于死亡的叙述不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与迷惑,因为对于迟子建来说,她对生命的叙述像是一场生命的洗礼,她通过对自身童年的记忆和目睹身边亲人的死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一、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一)作者童年记忆与死亡体验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和她的童年记忆以及自身的死亡体验密切相关,每个故事背后都是作者内心自导的一部电影,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部生活的巨作迟子建那种独特清新的文笔正是由于她用她不平常的生活经历来做墨水底料因为所处时段的不同,所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导致她的文学风格迥异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其自身的情感体验牵引,因而她每个时期书写的作品都无一不在诉说着她这一时期对事物的不同感受她的文字是她个人情感经历最无声却又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迟子建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度过了她美好的童年时代,北极村的雪地、大木刻楞房子、外婆和湿漉漉的晚霞还有马蜂窝和苏联的老奶奶以及冰封的黑龙江和雪泥路上的马车勾勒出她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因而她前期的作品文风多是清新且充满童趣迟子建写《北极村童话》时,那是一九八四年春天,那时候的迟子建没有太多的生活底蕴,带着满脑子的幻想和一身朝气以及对童年的美好记忆,便开始信马由缰的追忆她难以忘怀的童年生活而后迟子建与丈夫相恋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这种婚姻的幸福在迟子建的人生路途中可谓是昙花一现,她和丈夫的婚姻只是维持了仅仅四年丧夫的悲痛使她从幸福的天堂跌入悲痛的万丈深渊,与此同时,迟子建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死亡意识也有了更直接的感触这时期的她只想用写作来抚平她内心深处的伤痛,她不愿直视残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禁锢于浩瀚的文学世界里,让文学创作带走她的伤痛和阴郁她在虚拟的文字世界里,用不断创造悲剧人物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伤痛和哀怨,仿佛在她笔下的文字世界中没有了光明,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灰暗与阴霾爱人的离世让她变得悲沉,让她的文字也充满哀怨,更让她的人生也陷入低谷两个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造就了她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迥异,但丧夫之痛让她对死亡的意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悟。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任何一个作者的作品除了与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外,还深受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因素,迟子建所处的时代、环境也造就了其对死亡意识的构建我的北极村,它代表了一切,代表了我的整个生活世界,文学世界[2]由此可见故乡不仅深深影响着她的童年生活,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创作风格而命运的打击犹如一道无情的闪电将她美好的童话世界撕的粉碎,使她深陷痛苦的深渊,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她用充满晦涩的文字来诉诸她的悲苦和哀痛,使她终于走出了哀伤的牢笼在别人大起大落的生活中,她仿佛追寻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不再是童话里的少女,她已然变得成熟和稳重,即便是内心柔弱却也不向世人展露半分但唯一不变的是她还是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曾经生活的那边土地,这份爱比以往来得更加强烈和炽热,生活虽有千百种,但一个人却有一个人的活法,这便是迟子建对生活的解读,也是她对艺术的阐释二)亲人之死让迟子建对死亡产生的感悟提到“他人之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又一个不可割舍的情结-——父亲之死父亲之死”始终若隐若现的出现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从《白雪的墓园》可以看出她对死亡的感悟已从虚无缥缈的世界回到现世。

这一时期她对死亡的叙述也更加直接露骨,彰显出了死亡本身的刚冷不管是“寒冷的天”,还是“墙角的白霜”以及那“乳黄的微微炉火”似乎都在传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哀思也许是因为北方辽阔雪原气魄的渲染,使得她不得不直面他人的死亡,也使得这种死亡的感悟来得更加直接和沉重又如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以一个饱经沧桑的酋长的女人视角和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叙述中俄边地的故事,更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描写身边亲人的死亡不论是刚出生不久的姐姐列娜被冻死,还是父亲林克由于雷电的死亡和安道尔被维克多的误杀而死亡……等等,这诸多人物的死亡都让迟子建对死亡产生了不同的感悟三)受地域、习俗、神话、宗教的影响东北,在我国古时候称之为营州,也称辽东,关内的人们也将其视为关外和满洲,位于中国的东北方位,因此也是中国东北方向的统称东北地区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经济实力较强、地理位置优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历史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迟子建是来自东北的“极地女作家”,在她的创作中,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追寻和人生理想,她始终热爱书写她所热爱的这片黑土地,书写着东北地方文明的种种悲欢离合,以及苦难和诗意相交织的人生综观迟子建的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她对故乡的无比热爱。

迟子建的小说善于用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去描写地域独特的人文面貌,从而彰显出东北独特的地域文明正是由于东北这独特的地方文明,使得它培育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家矛盾在《文学与人生中》谈到:“不是在某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写出那种环境;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跳出那种环境,写出别种来[3]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对于作家而言,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地域文明,便是为她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迟子建的文学创作除了深受东北地域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外,宗教信仰也是其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鄂温克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张光直认为:“萨满式的文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特征[4]由于东北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得萨满文化在这里盛行,因而萨满文化对东北的影响也尤为深远萨满教产生于民间,因而萨满宗教的“神灵创世,神生万物”观念在民间盛为流传,这一观念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制约和牵引着民众的心理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甚至它还作为东北特有的一种民族风俗影响着现当代东北作家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东北作家创作的方式、构思、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也体现在东北文学的整体形式上。

迟子建所生活的北极村正是萨满教文化盛行的地方,这使她不自觉的带有“灵魂不灭论”,相信人有灵魂,并且离世人们的灵魂总是伴随在活着人的身边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她认为生者和死者不存在永恒的隔绝,死者拥有灵魂,通过灵魂,在梦境和幻觉中生者可以和死者对话,以此种方式来传达生者和死者之间的种种相思和牵挂正如迟子建在她的散文《谁饮天上之水》中写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