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 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 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 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 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关键词:古诗词 梧桐 意象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 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地高贵了在《涛经》 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摹摹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地茂盛,引得凤凰啼鸣 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 就保留了很多的原型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 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经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 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型意象也在不 断演变,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赋予这些原型 意象不同的涵义在古代诗歌中,梧桐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 的载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 银河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 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柳永“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 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 添萧索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具体来说, 梧桐被赋予一下几种含义:一、借梧桐抒发相思之苦闺怨之愁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代的文人士子把读 书做官、人世为政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为此,他们不得不抛妻别子浪迹天涯,与所爱之人 天各一方,留守家乡的妻子,难免孤独寂寞,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许多的闺怨诗词如温庭筠 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妇女秋闺独处, 长夜不眠的苦恼之情上阕写室内物象对人的情绪的刺激,下阕从室内听到室外雨声来描写 人情的更加难堪桐叶秋日枯槁,雨点打上,声特别响亮,特别是夜深人静的三更时分,更 增添了离人情思之苦打在梧桐树上的雨,一点也不懂人的心思在这里,秋雨梧桐,渲染 了一个凄清幽冷的环境,烘托了妇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行香子》开头“草际鸣 蛰,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意思是:蟋蟀在草丛中鸣叫着,它的声音惊落了梧桐树的 叶子,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最浓的时候词人一开始就从眼前景物写起,渲染了周围环境的 凄凉冷落蟋蟀鸣叫和梧桐叶落是秋天的自然现象,但在离人的眼里,则有清冷的感觉惊” 字赋予了梧桐以生命,也隐喻了词人自己为离愁所煎熬的精神状态,非常含蓄委婉元曲《水 仙子?相思》“秋风飒飒撼苍梧,秋雨潇潇响翠竹,秋云黯黯迷烟树三般儿一样苦,苦的人 魂魄全无云结就心间愁闷雨少似眼中泪珠,风做了口内长吁此曲同样写相思之苦秋 风飒飒,秋雨潇潇,秋云黯黯特有之秋声秋景,与苍梧、翠竹、烟树相交织,有极强烈的 感情色彩写出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 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
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 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 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诗歌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 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二、借梧桐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 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梧桐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 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 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 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 氛,夜深人静,一弯残月倒挂在疏桐之上,月色朦胧,孤雁频飞,这样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 图,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 表现了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有这样的描 述:“凤翱翔于千仞,非梧不栖”良禽择木而栖,志趣高洁的人自然择明主而事。
在怀才不 遇,无人赏识的情况下,一些人则宁肯保持自己的高洁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以梧桐自比 虞世南高唱:“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 上,蝉声因梧桐高大挺拔而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秋怀》)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用,寄托了诗人一生穷困失意的悲哀刘过 在《贺新郎》中感叹,“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 中真是愁煞人然而在众多的树木中,诗人们独钟情于梧桐,只因梧桐是品性高洁的象征三、借梧桐表达亡国之痛、家园之失在所有的愁苦中,恐怕唯有亡国之愁最为沉重了吧!在亡国之人的眼中,又怎能仅仅是 离人、离乡之愁呢?因此,词史上便有了催人泪下的用血泪填写的袒露真性情的千古绝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在寒风瑟瑟的秋风中,词人独上西楼,举首是“月如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你看,清秋的梧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只有淡淡的清光透过斑驳的秃枝桠凌乱冷 寂地洒在地上这样的氛围,置身其间更使人肝肠欲断亡国之痛,家国之思都集中在一个 “锁”字上,这里锁的哪里是清秋,分明是词人在感慨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凄凉。
在词中, 词人把客观物象(缺月疏桐)与主观情意(亡国之痛)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写的是实景, 更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又如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也为梧桐叶,谁料用心 结不成,翻就相思苦词人借闺人代言写尽复国不成的离国之痛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 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 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 夜来霜”,词作开头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 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 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这恨是梧桐的,也渗入了词人的感情此时作者 因战乱而迁徙流亡,霜打梧桐让词人触景生情,所以国恨家仇也一触即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抒写的同样是作者的 怀乡之苦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 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优秀的诗人在选取意象时,已经把自 己也融进了意象之中把自己当成了物,或者把物当成了自己。
透视梧桐这一意象,我们可 以理解这一原型意象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原型意象人手分析古代诗歌是一种 较为切近诗词艺术的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对诗歌原型意象的解读,可以 更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