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生活空间协同的日本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及借鉴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1.20KB
约16页
文档ID:308168261
基于生活空间协同的日本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及借鉴_第1页
1/16

    基于生活空间协同的日本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及借鉴    马嘉 张云路 李雄Summary:文章从乡村生活空间协同视角出发,从政策层面梳理日本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到重视人居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经验;从景观规划层面总结提炼景观资源、分级分区规划和公众参与多方合作的模式特色;从乡村具体生活景观空间层面,通过白川乡和黑川温泉两个实例,分别对庭院和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方法模式进行分析Key:乡村,生活空间,景观, 日本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34乡村的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1]居民的生活范围形成了乡村景观空间的边界,生活方式塑造了空间的结构,生活文化刻画出空间的文脉,因此乡村的生活景观空间是由地域空间形式、内涵和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是透视人地关系、延续地域特色的重要视角日本的乡村相较于欧美国家,在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与我国更为相像,其乡村问题出现得较早,并在乡村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本文着眼于日本基于生活空间协同的乡村景观营造,从特色挖掘、规划建设、公众参与等方面对景观营造方法进行梳理与解读,希望对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1日本乡村生活景观空间的建设背景日本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5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开始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图1)70年代中期,日本乡村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行乡村就地城镇化为主要发展方向[2],但同时也开始出现土地利用秩序混乱、地域特色趋同、乡村生活空间的景观特色消减等问题[3]此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日本国民开始重新憧憬自给自足、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也随之兴起直到90年代后期,出台的政策主要针对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等方面,只有1987年《聚落地区整备法》[4]等个别法案提到城乡环境协调问题,但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关注未得以体现2日本乡村生活景观空间的政策发展2.1乡村环境和人居空间政策化2003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水与绿的“美丽故乡”21计划》[5],开始重视乡村中“人”的主导地位,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乡土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以居民为主体、多方合作进行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策略2004年8月公布《美丽故乡建设指南》[6],提出了生活空间的营造策略,即在庭院空间层面对色彩、形态、材料等进行协调控制,在街道和聚落等公共空间层面对空间格局和秩序进行整体把控。

2.2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法制化此后,日本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自发制定景观条例,由于条例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且约束力有限,因此,2004年正式颁布《景观法》[7],以形成美丽城乡景观、创造宜居生活环境为目的,将景观作为国民公共财产,同等化、一体化考虑城市和乡村、规划区内外的景观环境将地域景观风貌良好的街区、集落及周边空间划定为景观规划区域,并对农用地和设施进行景观农业振兴地区整备规划,形成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乡土景观和谐共融的乡村环境2.3乡村生活景观空间营造体系化在乡村生活景观空间的营造方法和技術体系方面,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2-2004年颁布了《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查、规划、设计导则》[8],从调研、规划、设计阶段对乡村三生空间的保护协调问题,总结规范工作方针、流程和内容等方面内容2008年又从整体工作方法流程方面制定了《农村景观实用手册》[9]等景观建设手册至此,日本在政策、法律和应用层面基本确立了乡村生活景观空间的营建体系此后的发展主要基于上述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迎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着重打造地域特色,提升乡村活力,解决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等方面问题,推进以人为本、多方协同的乡村生活景观空间建设工作。

3突出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活景观空间营造3.1分类分项进行景观资源调查日本将乡村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4大项26个小项,对乡村生活景观空间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梳理其中与生活空间相关的有16项,涵盖植物空间及种类、边界形式和材料、生活水系、公共空间、祭祀空间、村落布局、民居样式等方面(图2),内容涉及景观要素的布局、颜色、形态、材料、植物、建造时期等方面在景观规划前,通过实地调研全面把握当地的自然人文情况,对于重点的景观要素进一步对空间形态、空间类型、使用方式等进行概括提炼,总结绘制模式图、分析图、分布图等最后,汇总资料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2基于生活空间协同的景观风貌分区引导在规划过程中,基于调研结果对乡村景观环境分区分类进行规划设计村庄周边、水系和山地周围作为环境创造地区,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活景观空间在村庄范围侧重于植物、水系、庭院、公共空间等生活空间的乡土景观营造;大环境范围侧重于农业生态系统、森林和水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及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营造以上两者叠加形成基质、廊道、斑块相复合的乡村生态安全格局,呈现自然为基底、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景观结构[11]在注重乡村生活景观空间的功能、文化、生态、审美和经济复合价值的同时,提升乡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文化完整性,形成乡村景观、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3当地居民为主导的乡村生活景观空间营造日本重视当地居民对于乡村生活景观空间建设的主导地位公众参与贯穿资料收集、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管理的整个流程,主要可以分为由政府牵头组织居民参与的政府主导型、政府和居民联动协作共同进行的政村联动型,以及居民与外部组织团体进行合作、政府进行引导支撑的多方合作型3种类型(图3)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规划设计人员掌握熟知当地情况及特色,收集大量一手资料,有助于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当地民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向居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和美学价值等相关知识,增强当地居民对地域景观价值的理解,帮助居民自发参与到景观建设保护活动之中,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生活文化的角度重视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充分调动并发挥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赋予乡村景观更大的生命力4基于生活协同的乡村景观营造案例4.1依托庭院空间营造地域特色生活景观白川乡与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文中简称为“合掌造聚落”)位于日本岐阜县大野郡白川村白川乡地区,富山县南砺市五箇山地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总人口4030人,世界遗产登陆面积68hm,缓冲区面积58873.1hm,其中山林面积约占95.7%,以独特的“合掌造”民居形式著称[12]。

4.1.1宅旁林和防雪林形成特色院落空间建筑形式是合掌造聚落最著名的景观,当地人为了顺应冬季严峻的自然环境,不仅创造出著名的合掌造民居样式,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庭院空间通过在房屋北侧种植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日本七叶树(Aesculus tur-binat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桑树(Morus alba)、胡桃(Juglans regia)等乔木形成宅旁林,保障房屋周围不会被积雪淹没同时,在房屋周围的山脚下和山坡上种植山毛榉(Faguslongipetiolata)、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和日本七叶树等形成防雪林,以防止突发雪崩对村落造成危害,并且也保障了民居修缮时的建材供给[13-14]因合掌造住宅是由木材和茅草建成的,所以在集落内修建水渠流经庭院和民居周围,或多在建筑北侧修葺池塘,以便取水消防此外,还在位于村庄北侧的神社境内片植杉树,营造祭祀空间的庄严感,同时起到遮挡冬季北风的作用4.1.2村民主导、多方合作保护特色景观自1963年起,白川村的村民们就自发成立了白川合掌保存组合,并于1971年成立白川乡荻町自然环境保护会,正式开始景观环境的保护营造工作[15]。

1976年,合掌造聚落被指定为“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之后,民居修缮费用的90%由政府的财政补助承担;其余10%多为社会基金团体资助,并于1987年成立“白川乡合掌集落保存基金”,通过募集资金辅助景观保护工作1995年合掌造聚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基金会和政府补助合并成立“财团法人世界遗产白川乡合掌造保存财团”,将政府补助、村落财政收入和募集资金统筹管理,用于民居和景观的保护维护工作中[16-17]同时,财团和村民主导制定景观保护基准和导则,并规定经所有者同意可以将对景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和树木归由村政府、村民和相关团体共同保护和维持,使特色植物景观和庭院空间得到统一保护与管理[18]4.2依托公共空间营造乡野特色公共景观熊本县阿苏郡南小国町位于九州岛中部,人口约4300人,总面积115.9km,其中山林面积约占80%,是以农林业和观光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地区[19]因闲静自然的里山风情被评为2008年日本温泉100选“氛围组”第一名,2009年“日本米其林旅游指南”二星温泉区4.2.1迎合游人需求烘托乡土氛围虽然黑川温泉早在17世纪就已经作为治病疗伤的温泉广为人知,但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面临存亡危机。

当地的年轻经营者在改善旅馆经营状况时发现游客对温泉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温泉疗养演变为在更具私密感和亲近感的自然空间中放松身心,进而开始尝试通过杂木林创造乡土自然的露天温泉空间,并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随后经营者们逐渐在乡土景观和乡村氛围营造的重要性方面达成共识,开始种植杂木林提升公共景观,尽量避免增加杜鹃和樱花等开花树种,而是以周围山林中常见的落叶树种营造杂木林自然的层次感和季相变化,防止破坏山村的乡土植物景观特色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黑川温泉以其独具里山风情特色重新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年游客量100万人的著名温泉地[20]4.2.2乡土杂木林营造山野景观特色小南国町的景观规划中,以黑川温泉为核心向四周山谷内延伸形成自然环境保护地区,将温泉街所在聚落划定为乡土景观营造地区进行杂木林景观建造的主要范围杂木林的植物景观主要以袍栎(Quercus serrat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骨干树种,结合日本红枫(Acer palmatum var.mat-sumurae)、野茉莉(Styrax japonica)、四照花(CornUs kousa)等落叶小乔木,日本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荚蓬(Viburnum dilatatum)等落叶灌木进行造景;冬季通过山茶(Camellia ja-ponica)、马醉木(Pieris japonica)和杜鹃花属(Rhododendro凡)等常绿灌木作为点缀[20]。

从杂木林的分布特征来看,除了沿街道配植的沿街型以外,还有利用建筑间空隙的缝隙型、围合形成活动空间的广场型,以及利用建筑后退空间围合形成的前庭型4种模式形成的植物空间是利用周围山林中的乡土树种营造出枝叶婆娑、季节感强的植物景观特色,并通过杂木林将周边山林中的植物空间延展至街道公共空间,形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林村落景观4.2.3遵循景观营造原则增加季节性景观亮点當地居民和旅馆经营者组成黑川温泉观光旅馆协同组合(1960年成立),成员们自发植树营造维护杂木林景观在2001年制定的《黑川地区街道建设协定》[23]中,明确了以杂木林和亲切的尺度营造乡土氛围、保护地形地势和乡村景观空间,以及利用木材、土壤和漆料等自然材料形成质朴温暖的街道景观,以保持延续黑川温泉的里山生活景观,并且形成由政府引导支持、村民自发管理的政村联动型管理模式,聘请外界专家进行专业指导此外,黑川温泉还尝试在遵循协定的基础上,通过季节性景观增加特色亮点例如,循环利用间伐的竹材结合传统竹编、竹雕工艺,制作成球型或筒型的竹灯笼,放置或悬挂在村口约300m长的溪谷上,营造代表性冬季景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