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08KB
约15页
文档ID:421049313
安徽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_第1页
1/15

安徽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部份1. 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2. “女士、先生、小姐、太太”利用情形考察3. “同志”的为难4・"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5. 说“秀”(英 show)6・代词“人”、“人家”利用情形考察7・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8・“才”与“就”9・“还”与“更”10・广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11・论汉字的性质12・女字旁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13・论取名艺术14・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15・网络语言不同角度的考察与分析16・从流行语透视社会意态17・字、音节、语素、词的彼此关系探讨18・现代汉字构形特点研究19・谈连动句20・谈兼语句21・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22・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23. 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24. 歇后语与语言幽默25. “副词+名词”结构研究26. 现代汉语打造新词的几种手腕27. 对偶与汉文化28. 网名面面观29. 古今汉语语序比较研究30. 汉字笔顺作用初探31. 《论语》代词研究32. 《诗经》“其”字用法研究33.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34. 汉字教学方式研究35. 简体字与繁体字研究36. 成语中反映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37. 《战国策》语言艺术38.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疑问句39. 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40. 毛泽东诗词夸张辞格探析41. 情景喜剧的语言艺术——从《我爱我家》谈起42. 网络新闻题目中的词语运用特色43. 古汉语连绵词研究44. 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45. 从会意字看古代文化46. 汉语地名的文化意义论析47. 汉字与相关文化现象(字谜、对联)研究48. 《说文》贝部字研究 地址言中的古语词研究 地址言特点研究(可偏重辞汇、语法方面) 51.汉语最近几年来的新词语研究52.汉字前途讨论研究 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研究54. 家乡人名、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因素55. 短信语言研究56. 社会用字标准状况调查57. 几种句法分析方式比较58. 今世社会顺口溜研究59. 今世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研究地民歌(历史、人物、传奇、风俗、民谣、山歌、小调等)研究二、中国古代文学部份1.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心2. 浅探治水神话的包括3. 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4.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5. 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6.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7. 《离骚》神话研究8.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浅析9.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0. 《战国策》细节描述之艺术成绩11.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12.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13. 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4. 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15.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16. 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17. 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表达1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度19.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20. 《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述艺术之比较21. 汉赋审美乐趣的演变 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一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遇初探 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2&从蔡琰的《悲忿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 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31•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32•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点比较研究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删㈱“旨” 邂報曰趣•佔 聊*却爾阴辟|祕・9£XWO轴昨燮警昌曰焚用 锄*彌迪曰一缺沁、“挑赛理” £S 园蜩畑轴鞠H觀型臨里锄《具'備冷》WZS 割展蒯瞬畧0•巧 ti«S& 5耐報曰辜6^XSSASSK《却》S ssm霸鞠逊王oasa呈《董□霰》W8V M&BNOS9爾细《醉》a 国那兩昭测K轴蜩理电《品瀝直・包罩》3J 9V 邮脑翻爾細R1琏隈珂的 与細晖 HW帥 皱因 蜩孵S3帝昱斑墓卿1如删测那•前 fcfeW6BI»YKfi9fi住他旦一網细》8帕皿 畴舸Y总垦草删1験SYE 卿am矗寡罩则《耐》w 翻旧堀脑《醉》焚6£ W^*2KKM《£审》焚8£ 瞬蚁环郭删师喇早国娅•住 爾硏软g早坤《聲餌細》W9S 叫脾H《如腰》畔与《黒H》到殴 曲 轴临 脚ittgrwwMram58..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思想内蕴的比较59.论唐朝女诗人鱼玄机的诗歌艺术特色60. 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61. 论唐朝女诗人李冶诗的艺术特色62. 论李商隐诗的佛学意趣63. 论李贺诗的怪诞64. 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65. 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66. 浅论传奇《紫钗记》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67. 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68. 论白行简词的艺术特色69. 论“风尘三侠”形象的道德内涵70. 论杜牧史论诗的人文意识7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绩72. 论韩愈散文的“气”73. 论苏洵散文的艺术特色74. 论苏轼散文中的“超然”75. 论苏轼词中的“梦”76.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77. 论苏轼黄州词的精神境遇78. 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79. 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80. 论辛弃疾词风的产生81. 论李清照诗的思想性82. 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视角83.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84. 论皮日休小品文的政治意义85. 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86. 论王安石咏史诗的翻新与讽喻87. 论张孝祥词的美学特点88. 论张孝祥诗词中的爱国精神89. 论李煜词的“真”90. 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不同91. 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92. 从黄庭坚诗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93.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94. 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95.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96. 论柳永词中的赋法97. 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98. 论王安石的词学主张99. 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心100. 浅析唐传奇中的“进士——妓女”母题101. 唐传奇命名浅议102. 浅析《李娃传》的情节艺术103. 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104. 试析唐传奇《离魂记》的情节艺术105. 从《枕中记》看沈既济用世避世的矛盾思想iMuals st?«・6u8Z1-I *轴wss《{h珊除9K》SRH sasg《SH糸》・9U sss《粗ft+番》SS.S ^ainssfss《SSI 885.SM sss《粗肓K罷》SS.S 1《IBYam》空——瞿*轴issIK轟蛊•勺 ^ssgl《310》S.S 番《Is^sffi-K》offiBEou —KM《MRIOB!》・6 口 ^ssi! i£B woollKsfis《裂fcds》MmQ更地坝懈》^ss.sd 珊InllKR1 .3SIS 香mllK»fi£tlxs»nft££S.NWW ss£s£i.wwwE^SSBS《菱s》SB以婪OIT常sns^ss s^i.swCKM i—OOOT201-1tticissaN《地m盒》W.90V-I130. 由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131. 《三国演义》的尚理偏向及其成因132. 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133. 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式134. 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述135. 《水浒传》谶言初探136.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137. 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138. 《水浒传》梁山好汉外号的文化凝视139. 从武松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绩140. 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析《西游记》中沙僧形象141. 反叛反讽反衬——简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142.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143. 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144. 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明代白话小说的时期内容145. 试论“二拍”中的徽商形象146. 试析《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的现实意义147.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148. 试论《儒林外史》中的腐儒形象149. 试析150. 试论《儒林外史》中“科举功名”边缘的女性形象151•论吴趼人小说的新闻体特点「以《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为例152. 试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153. 浅析徐渭小品文的个性化特点154. 浅析袁宏道《摆脱集》中散文的艺术特色155. 试论袁中道山水游记散文的审美价值156. 浅析陈继儒序跋小品的艺术特色157. 张岱《陶庵梦忆》美学精神阐释158. 论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的艺术价值159. 试论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三、中国现今世文学部份1. 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述2. 探析鲁迅《呐喊》《彷徨》中的疾病人物意象3. 论鲁迅小说中的“还乡”模式4. 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5•从阿Q的结局看鲁迅眼中的辛亥革命6. 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7. 论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8.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9. 以《子夜》为例分析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特点10. 追溯沈从文泛神论的思想源头11. 试论《二马》中的“陌生化”技术12. 试论老舍抗战题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13. 以巴金小说《家》为例分析新时期背景下的传统家族14. 论巴金《家》中的“多余人”形象15. 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小说的人物描述艺术16. 试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17. 论《雷雨》的戏剧结构特点18. 《原野》中仇虎形象分析19.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风俗特色20. 从沈从文城乡小说对照中看其对人性的阐释21.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22.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反思意识23.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分析丁玲初期小说的女性意识24. 穆旦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25. 论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女性视角26. 重大主题与诗意表达——论《荷花淀》的专门性27. 试析《荷花淀》中的冀中风俗文化意蕴28.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29.论梁斌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30. 从《王贵与李香香》论李季民歌体诗歌的特点31. 从《创业史》看“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模式32. 从《蒲柳人家》看刘绍棠小说的乡土风格33.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34. 论“伤痕文学”的得与失35. 论高晓声对“国民性”的探讨——以“陈奂生系列”为例36. 论《人一辈子》中“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重意义37. 阎连科小说《年月日》的主题意蕴解读38.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39. 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少爷”的语言特色40.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41. 冷热之间.尽显百态人一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