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符号论美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甘雨丝(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Summary:本文将朗格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以符号论美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并以符号论美学的方法设计阅读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论述符号论美学的理论,阐述了符号论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符号论美学的基本理论其次,讨论了符号论美学和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带来的对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第三,具体谈一谈符号论美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江城子》为例设计教学最后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谈符号论美学在阅读教学运用中的得失Keys:符号论;美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G427:A:1671—1580(2013)05—0090—02一、符号论美学理论概述符号论美学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美学流派,它的基本思想由卡西尔提出的这位德国哲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发表了三卷《符号形式的哲学》,创立了一套文化哲学体系它认为文化就是一整套符号体系,以文化哲学来探索人,得出人的新定义: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因创造符号,自然人成为文化人,文化即符号,对人的研究,首要的就是对符号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符号形式的认识,人就能认识自身。
而他的学生苏珊·朗格,则把符号论美学全面展开和深化,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得到体系性完善其著作——《情感与形式》在符号论美学中极有影响符号论美学内容丰富,思想庞杂,但主要围绕“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一命题展开,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把握第一,艺术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第二,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第三,艺术幻象理论第四,艺术直觉二、符号论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联系及启示符号论美学中所蕴含的某些美学思想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知识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得到陶冶,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培养学生成“完整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文本中经典的文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更是得天独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去体悟出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从文本中去完善自己第二,在阅读教学方法方面它让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更注重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体验到、感知到丰富的人类情感朗格认为艺术是有生命的这一生命特征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从整体上分析课文再次,符号论美学中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是对生活中的情景一种超越。
文学作品的幻象是生活,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似乎全然可信,但细细品味却又是朦胧的、虚幻的在教学中老师可针对那些存在较多争议的文学作品,采取模糊的教学方法三、符号论美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为了更深地体会符号论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选取语文教材当中的篇目进行分析以苏轼的《江城子》为例教学设计:(一)情意导入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19岁时,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20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10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写下了这首《江城子》二)情意追溯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跟读,自由诵读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体味个中滋味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体味这个“茫茫”的意味茫茫,整个词的情感基调,用一个音乐术语来比喻,它让这首词的情感得以引发和深化。
茫茫,首先是时间上的茫茫十年三千六百日是够长久,是谓茫茫时间流逝,并没有抹去相思之情,“不思量,自难忘这十年和十年前对比,人生的欢乐与痛苦、团聚与离索,都在时间之中忽至忽散生者见不着死者,是谓茫茫,死者见不着生者,是谓茫茫,所以是两茫茫这里注意体会苏轼以自己之思,来写妻子之思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情感战胜时间、生死而设定对方坚实的存在的时候又遇上了空间的阻隔,无涯的荒野之中只留“我”孤身一人,多少话儿无从诉,妻在孤零零的荒坟中,一定也是如此的凄凉极度的思念让我想要再见一面,这时候诗人猛然意识到,自己近年来人生奔波,心容两衰,见了面,妻子恐怕已经认不出来了而且这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模样,反而会给妻子带来更大的悲伤,相见不如不见整个上阕,一种面对时间生死的茫茫的心灵情感的挣扎呈现了出来,画出了情感一进一退、一退一进的艰难历程,每个情感都紧随着它的否定,否定又跟随者反否定从离愁、相思、设想中的相见,思情从否定和反否定中一步步前进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阕写到入梦之中的相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那故乡的情景历历在目,妻子正在小轩窗前,而这时候两人相遇,以前在想象当中已经说过很多很多,现在却不知从何说起。
无限的情怀,无限的思念,化作双行泪梦境中把心之所向化为虚幻的现实,这是作者没办法排解的思念与情感梦醒之后,诗人深深的知道,这种感情永远伴随着自己,特别是在月圆之夜,团聚之时,这份思念会更加隽永三)情意回味再次诵读,再入诗境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教学反思:该词的结构之精妙与其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在“进——退”和“虚——实”之间反复回转,上阕以实写为主,以虚写结尾,下阕以虚写为主,实写结尾虚实相生,曲折多变的结构面对时间、空间、生死严酷考验时的复杂情感是相对应的可以说是情感与形式完美的结合,全文结构的反复和回转正是表现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矛盾、恐惧、挣扎和无法摆脱宿命的深深的悲剧感在教学的时候运用符号论美学的思路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从教学需要出发,在此基础上创设一个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气氛重视诗词的诵读,对语言语音层面的关注,将情感和声音紧密结合,这种感染由外入内,直击内心在品味词句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人类普遍情感”和生命意识,让阅读教学成为情感教学,审美教学其中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和“生命幻象”理论在阅读中的解读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让同学们读出了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领悟和把握有助于同学们培养一种“艺术直觉”而最后让同学们小结这首词,无非是想让语文的外延延伸开去,让同学们去积累,去体会,对文学艺术保持一种敏锐的悟性和品味四、结语符号论美学对于中国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但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但是完美的审美教育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老师在情感教育的同时不要忽略启智和求真[Reference][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曹明海,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任洪国.符号论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