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人教版新课标课标地理初一上册期中复地理初一上册期中复习习提提纲纲 第一章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形状:不规则的球体; 2. 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 米 3. 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 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三、纬线和纬度 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 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都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赤道(赤道为 0 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0 度: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90 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 (3)23.5 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 (4)66.5 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四、经线和经度 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 0 度经线,向西为西经度(W),向东为东经度 (E); 4. 特殊的经线:0 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 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 20 度和东经 160 度经线圈, 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5. 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20°W、、160°E160°E 组成的经线圈组成的经线圈 20°W 以西到 160°E 属于西半球(大于 20°W 或大于 160°E) 20°W 以东到 160°E 属于东半球(小于 20°W 或小于 160°E)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一、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 1.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 顺时针。
3. 周期:1 天或 24 小时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二、二、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1. 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 变化 3. 四季:3、4、5 为春季,6、7、8 为夏季,9、10、11 为秋季,12、1、2 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课本课本 11 页页) 春分日和秋分日: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 射北回归线 4. 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 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课本(课本 12 页)页)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 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分界线: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特征:特征:是否有阳光直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是否四季分明 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低纬:低纬:0°--30°0°--30°;中纬:;中纬:30°--60°30°--60°;高纬:;高纬:60°--90°60°--90° 第三节第三节 地图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课本(课本 14 页)页) 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种: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的大小和内容详略及范围的大小的关系: 比例尺的大或小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小详细 小比例尺大简略 三、判断方向的方法有三种:三、判断方向的方法有三种: 3. 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经纬线: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5.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方,其它与第一种相同, 四、地形图的判读:四、地形图的判读: 6.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课本(课本 16 页)页) 7. 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8. 等高线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 线,就是等高线。
等深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9.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0. 五种基本地形: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种地形的海拔和地面 起伏状况:高原山地-----大于 500 米,平原------小于 200 米,丘陵------- 200 米与 500 米之间,盆地-----海拔高度不确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伏小, 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地表面起伏 小课本(课本 1717 页)页) 11. 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形图绿色-------平原,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蓝色------海洋、河流、湖泊 (课本(课本 1717 页)页) 1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顶: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盆地:中间低,四周 高 山脊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 山谷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鞍部: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陡崖:等高线密集或重叠的地方。
课本(课本 1616 页)页) 13. 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 1818 页)页)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有很多种类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 有用地信息 第二章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大洲和大洋 一、海陆分布:一、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 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 2929 页图)页图)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六块大陆:亚欧大陆(最大)、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南 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小) 4.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 分叫半岛半岛,许多岛屿合起来叫群岛群岛 5.面积广大的水域(海洋的主体部分)叫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沟通两个 海洋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6.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 土耳其海峡 (课本课本 3030 页图页图) )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7.七大洲的轮廓图 8.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12.最大的岛屿: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洲),最 大的群岛:马来群岛(亚洲) 13.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 14.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5.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赤道穿过,又被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 16.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逆时针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7.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按顺时针顺时针方向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18.各大洋濒临的大洲:(课本 29 页七大洲、四大洋图) 各大洲临的大洋: 19、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0、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 21、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大洲全球分为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 分别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最冷 的、纬度最高的、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23、 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24、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 界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是白令海峡 25、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完全 位于北半球的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 26、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7、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 28、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轮廓吻合、古老底层相似、动物 29、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运动的内容 30、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张裂运动、碰撞挤压 31、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课本 38 页至 39 页) 第二节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3、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及 水井等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大陆漂移假说二、大陆漂移假说 1 1、德国、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魏格纳提出的; 2、主要内容: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 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 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三、板块的运动 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3、板块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 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 6、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增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 而地中海将会消失课本(课本 3838 页图)页图)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