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原是出自他之口杨慎,生于 1488 年,一说卒于 1559 年字用修,号升 庵,四川新都人 (今成都市新都区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 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词,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脍炙人口此 词作者,便是人称“大明第一博学者”的杨慎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24 岁中进士、点状元,春 风得意,平步青云可是,到了人生旅程的中途, 37 岁时,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 至边陲云南,至死都没能得到皇帝的赦免 真可谓“是非成败 转头空”,这首词,恰如杨慎的人生相国公子,及第状元 四川新都人常说:“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 前面的几个大家可能都猜得出来, 司马相如的赋,李白的诗, 苏东坡的文,而所谓的“升庵科第”,是说杨慎不仅高中状元, 杨家几代也是科第显赫杨慎先世是江西庐陵人,六世祖在动荡的元末迁徙到湖北麻 城,后又移居四川新都从他的曾祖父起,一门世代为官杨慎的父亲杨廷和 (1459 年— 1529 年),忠贞正直,先后经 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内阁首辅。
尤其在 宦官刘瑾专权的正德朝,杨廷和稳定政局,补偏救弊,为国 家立下过汗马功劳弘治元年 (1488 年 ),杨慎出生于北京孝顺胡同他自幼聪颖 好学,喜欢古文、诗歌 12 岁时,母亲病故,按规矩,杨慎 要回乡守孝在新都的两年多时间里,他遍览古籍,赋诗作文,并跟随精 通《易经》的祖父学习,学业大进回京之后,这个谈吐不 一般的少年立刻让政坛、文坛双料“盟主”大学士李东阳欣赏 不已,收他为门生,一时传为美谈像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杨慎走上了科举仕进之途正德 二年 (1507 年),他回乡参加乡试,考官惊为奇才,给了他第 一名的成绩次年,乡试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得去京城参加会 试,杨慎虽被考官列为首选,却因烛花不慎烧坏试卷,意外 落榜到了正德六年 (1511 年)二月,在京师国子监刻苦攻读 3 年的 杨慎再次参加会试, 名列第二 四月殿试 ( 指皇帝亲自出题考 试,会试中选者才能参加 ),杨慎交出的答卷被阅卷官李东阳、 杨一清等人誉为“海涵地负”,正德皇帝亲自宣布他为殿试第 一,独占鳌头杨慎高中状元后,也引来了时人的猜疑和妒忌有人称他为 “关节状元”,说阅卷官李东阳是他的老师,殿试前曾向他漏题;还有人称杨慎为“面皮状元”,说他的父亲杨廷和为朝廷重 臣,考官不得不卖个人情面子。
但是,这些流言很快就不攻自破 杨慎中状元后任职翰林院, 其间,他的记诵才能屡屡让人叹服 一次,正德皇帝对星宿名“注张”有疑问,派人来翰林院问, 大家都愕然无言,唯有杨慎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注张” 其实就是“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星还有 一次, 湖广少数民族的土官进贡, 说自己来自“水尽源通达平 长官司”有人以为“水尽源通达平”是三个地名, 杨慎则取《大明官制》 为证,指出这是一个 6 个字的地名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 多,时间长了,连宫中的宦官都知道杨慎博学多才,总拉着 他问东问西撼门哭谏,议礼获罪 自中状元后,杨慎一直在翰林院充任修撰、经筵讲官等职, 不仅与第一流的学者交流切磋,还有机会出入皇家秘阁,看 的书越来越多吏部考核时,对他的才华、品德给出了极高 评价,称他“文章克称乎科名,慎修允协乎名字”,意思是说 他的文章与状元的名声相符,他的品行也与他的名字相称 翰林院是明代朝廷的“智库”,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 不入内阁”,如果不发生意外, 才华横溢的杨慎, 早晚也能像 他父亲那样入主内阁, 成为朝廷重臣 可人生就是那么无常, 一件事改变了杨慎的命运——明代朝堂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这事,其实是皇帝折腾起来的正德十六年 (1521 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 他没有子嗣, 其堂弟朱厚熜 以外藩亲王身份继承帝位,即嘉靖帝嘉靖帝登基才 6 天,就下诏礼部,命令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 王为皇考 (在位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时任首辅杨廷和召集群 臣讨论,一致认为嘉靖帝应称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皇考,改称 兴献王为皇叔父 ;祭告兴献王时,应自称“侄皇帝” 也就是说,嘉靖帝得管伯父叫父亲,而把亲生父亲当叔父 群臣这么一说,嘉靖帝大怒,质问说:“父母怎能乱换呢 下令再议为了让臣子改变主意,嘉靖帝多次召见杨廷和,赐他茶喝, 对他嘘寒问暖,百般抚慰,但杨廷和软硬不吃,始终不肯变 通嘉靖帝没招了,干脆说自己要“奉母归藩”,皇帝也不肯 当了群臣不得已,只好让步,同意追尊兴献王、妃为兴献帝、兴 献后,但在父母的称呼前须加“本生”二字,并且仍然坚持让 嘉靖帝称伯父为“皇考”大礼议”的争论远未结束由于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少数 官员主张礼顺人情,站在嘉靖帝一方,这场争论变得更加激 烈200 多名官员上了 80 余道奏疏,抨击张璁揣摩圣意 ;翰林邹 守益等因称“大礼未正”,被锦衣卫逮捕下狱 ;张璁、桂萼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时,朝臣中甚至有人声言要扑杀二人 ;杨慎等36 位翰林联名上疏, 称耻与张、 桂二人同列, 以集体辞职表 示抗议 嘉靖三年 (1524 年 ),心灰意冷的杨廷和上了一道奏疏,说要 退休回乡。
嘉靖帝早就嫌这位阁老碍事,顺水推舟,大笔一 挥就批准了返乡后的杨廷和忧心京中形势,写信劝诫儿子 杨慎要“端做闲官,只守闲官”他没想到的是,怀着一寸丹 心的儿子,反而身陷这场大风暴的漩涡中心这年 7 月,嘉靖帝正式下诏称兴献帝为“恭穆皇帝”, 并去掉“本 生”二字,朝臣抗争不从 吏部右侍郎何孟春倡议百官哭谏文 华门,杨慎也大声疾呼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 正在今日 ! ”于是,229 位大臣集体跪在左顺门,哭声直达内 廷嘉靖帝大怒,命令锦衣卫将这些官员姓名登记在册,并逮捕 为主的 8 人群臣本来已经陆续散去了,杨慎、张原等几位 大臣却跑去撞撼左顺门, 还纠众大哭, 嘉靖帝气得火冒三丈, 下令将尚在场的 134 人全部下狱,当场杖毙 16 人 过了 10 天,嘉靖帝仍然余怒未消,认为“杨慎、张原等欺慢 君上,震惊阙廷”,再命杖打那天撞门的人, 将张原当场杖毙, 杨慎等杖后“永远充军烟瘴”,其余削籍为民这些人发落完 后,长达 4 年的“大礼议”之争也算彻底了结 嘉靖帝终于如愿以偿,称伯父为“皇伯考”,称亲生父亲为“皇考”,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当时及后世史家也莫衷一是。
杨廷 和、杨慎父子在“大礼议”之争中的立场,纵有可议之处,却 也难掩其拳拳之忠、铮铮之骨贬谪云南,永远充军 “在人生旅程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 /离开笔直的道路,醒来 发现自己 /孤身一人在黑暗的森林里但丁《神曲》开篇的 这几行诗,可以用来形容杨慎遭遇的重大转折时年 37 岁的他, 面对“永远充军烟瘴”这一重罚,带着两次杖 伤,艰难地踏上贬谪之途时,恐怕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刻才是 自己人生的真正开始据说,杨慎的戍地原本为山西雁门 当时京师流行一句民谣: “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 嘉靖帝以为云南比关外苦很多,就将杨慎改配到地处中缅边 境的云南永昌 (今保山 )由于当地人的同情、爱护,杨慎的流放生涯还算过得优哉游 哉、逍遥自在他放情山水,足迹遍及滇西北和滇南,结交 了一批好友,一起诗酒唱和还有很多地方学子,因为杨慎 的状元盛名而跟随他从游问学他娶了妾、生了子,在地方官员的默许下,还曾回四川探亲 访友,聊慰思乡之苦杨慎入滇后, 一直盼望能够被赦, 以为还会被朝廷再次起用 流放之初, 他在诗中颇为自信地写道:“京华一朵千金价, 肯 信空山委路尘 ”才华横溢的京师名士, 怎么可能一直被委弃 空山呢 ?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年年过去,杨慎的诗词也渐渐变了调。
“江花江草每年同,君不见,憔悴已成翁直到漫长的 30 年 过去,杨慎已经双鬓斑白, 还是没能等到朝廷的宽恕,“已消 湖海元龙气,只有沧浪渔夫心 ”生平抱负,都黯然消散在岁 月中也是杨慎运气不佳明代皇帝大多短寿,嘉靖帝却是例外, 他在位长达 45 年之久,对杨氏父子的恨始终未消杨慎被贬后, 嘉靖帝常问阁臣: “杨慎最近怎样 ?”阁臣要是回 答杨慎病了、非常颓废,嘉靖帝才会觉得满意面对偏执暴 戾的嘉靖帝,杨慎也不得不伪装自己,傅粉簪花,怀拥歌伎 招摇过市,一副醉生梦死的样子嘉靖帝在位期间的 6 次大赦,杨慎均不在其列 ;他的儿子长大 成人,按照律例本来可以代替父亲留在云南, 杨慎便能回乡 可朝廷却没有发来批示,云南地方官也不敢擅自许诺 杨慎还乡的希望彻底破灭, “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 人”在朋友的周旋下,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年), 65 岁的杨 慎本已借兵役之名回到四川到了嘉靖三十七年 (1558 年 )冬,新任的云南巡抚又下令将他 “械押”回永昌戍所古稀之年、多病之身,仍不容于朝,杨 慎悲愤地说:“读书有今日,何不早躬耕 ! ”早知道读书的下场 是这样,还不如在家种地呢杨慎卒年没有定论。
有人说他被押回云南后,次年就孤寂地 卒于永昌佛寺,享年 73 岁还有人说他的死是“烟雾弹”,他 实际上伏居泸州、终老于蜀,一直活到隆庆元年 (1567 年 )之后,等来了朝廷为“大礼议”诸臣的平反琴瑟好合,路遥 情长 杨慎事业不幸,婚姻却是文坛佳话他的夫人黄峨是著名学 者、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博通经史,写一手好诗文,尤其擅 长散曲正德十四年 (1519 年 ),他们在新都榴阁喜结连理 夫妇二人, 一个“著述甲士林”,一个“才艺冠女班”,共同写诗、填词、作 曲,过了一段诗情画意的幸福生活黄峨是杨慎继室, 结婚时已 22 岁,她以榴花自喻, 作诗说: “翻嫌桃李开何早, 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 晚凉 相对更相宜 ”榴花不与桃李争春, 虽然迟放却更相宜, 因为 榴花独具“灵根”从这首《庭榴》诗,便可领略黄峨的自信 之姿杨慎因“大礼议”获罪被贬后,黄峨临事不乱她陪伴丈夫自 通州潞河登船,一路悉心照料他的杖伤,直到湖北江陵川、 滇要分道时才洒泪而别,独自回乡操持家务,照顾杨慎的父 亲临别前,杨慎作词相赠:“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沙洲今宵明月为谁留 ?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黄峨则以《闺情》为答:“空庭月影斜,东方既白,金鸡惊散 枕边蝶。
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 ? 泪流襟边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字字含泪,令人断肠 两年后,杨慎回乡探父,后携黄峨同赴云南,度过了 3 年时 光嘉靖八年 (1529 年 ),杨廷和病卒,夫妻二人回川料理后 事后,黄峨又独自留在新都操持家务 自此,夫妻天各一方, 聚少离多路遥情长,只能互寄情词,以诉衷肠 在明中后期文豪王世贞看来,杨慎唱和的词均不及夫人黄氏 明代戏曲名家徐渭将己作与黄峨比较,也甘拜下风 杨慎流放的数十年,其实也是他一生中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嘉靖十六年 (1537 年 ),友人撰文提及其著作 23 种,至嘉靖 三十三年 (1554 年 ),根据友人所撰年谱记载,他的著作已多 达 117 种,可见用力之勤 杨慎说:“慎苟非生执政之家,安得遍发皇史宬诸秘阁之藏 ; 既得之,苟非生有嗜书癖,亦安从笥吾腹 ;既兼有是,苟非投 诸穷裔荒徼,亦不暇也 意思是,我如果不是生于官宦世家,怎么能看到皇城中那么 多珍贵书籍 ;看到这些书后, 如果我不是个嗜书的人, 怎么能 让学问都跑到我的肚子里 ;能看到珍本, 并把书吃透, 如果不 是被拘役在这种荒凉地方,可能也没有时间写出这么多作品。
这番话, 将贬谪蛮荒之地视为不幸中的大幸, 看似轻描淡写, 其实不知其胸中有几斗热血、眼中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