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德风堂——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思想与实践.docx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59.49KB
约14页
文档ID:544603282
德风堂——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思想与实践.docx_第1页
1/14

德风堂: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思想与实践黄宾虹照片  宾虹不仅是画家、画史研究家,也是近代重要的文字学家,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金文”,“金文”是他艺术史观、画学思想以至书画创作的一个核心基因首先,他认同唐代画史理论家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说, 主张“金文入画”,提出文字是书画的根基,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金文入画”,是他研究金石古文字的缘由和动力  一、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思想内涵  “金文”原是指古代青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青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钟鼎文”黄宾虹金石学研究的核心是“金文”,研究领域多为对金文的考释与论证《黄宾虹文集·金石编》收录了黄宾虹相关金石学研究文章计有69篇,其中大部分涉及甲骨、古陶、泉币、古玺、封泥、兵器的文字考证,其中关于玺印方面就有《古印概论》《周秦印谈》《龙凤印谈》《叙墓印》《古抹印文字证》《释摊》《释墉》《阳识象形商受觯说》《图形文字》《古釉论证》《古用于新陶器之文字》等黄宾虹认为:“金石之学昉于欧赵,至前清而极盛乾嘉以前,犹重石不重金,咸同而后,金文之学发明,有吴子苾、吴愙斋、陈寿卿、何子贞诸公倡之,精益求精,较前人为明确。

黄宾虹一生热心于“金文”研究黄宾虹 虹庐画谈 纸本 局部  “尽以购古今金石书画,悉心研究,考其优绌,无一日之间断寒暑皆住楼,不与世俗往来居留京城的十年间(1937—1947)是黄宾虹金文研究的黄金时期黄宾虹《自述》中说:“近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绝酬应,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又说“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尤为留意, 北居恒以此学谴日,故凡玺印泉币匋器兵器兼收并蓄”纵观黄宾虹的金石论著与文献,其“金文入画”主要有以下几个内涵:  一是“金文”中的“内美观”在“竟日不释手”的状态之下,不断体会到“金文”中的“内美”,成为黄宾虹“金文入画”思想的核心内涵黄宾虹认为“艺术作品愈古愈厚”, 并认为“三代玉石花纹,刀法细而有力;汉玉花纹,刀法已粗; 至唐宋刻玉,工巧玲珑而无刀法刀法即笔法,是柔毫之祖也三代刀法所呈现的这种古拙、古劲、古秀的线条特征是其内美观的根源所在黄宾虹艺术思想中的“内美”其实质是一种“原初”的美,这种美古朴自然以“愈古愈厚”为美学根基的金文正是黄宾虹苦苦寻觅的最佳艺术载体余绍宋曾在致黄宾虹的信里说:“五年前承受先生赐集金文楹帖,宝藏不忍悬挂黄宾虹 虹庐画谈 纸本 局部  常谓近时虽多喜写金文之人,而真能得其神理者,舍先生外, 更无他人;不惟并世所无,近数百年亦无有也。

通过“金文” 来体现其“内美”思想,并将此引入到书法和绘画创作中,为“金文入画”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  二是“金文”中的“画学观”黄宾虹不仅在书法中把金文书法抽绎而出,还将其观念引入绘画中,他将文人画分为三格:“一、诗文家之画有书卷气,画以气韵重二、书法家之画贵乎用笔,以书法为画法,作法如写字三、金石家之画此种画较前两者尤为名贵,因古画于铜器石刻中得来,金石家可领会其意味也黄宾虹之所以推崇金文书法,是因为金文中留存有用笔正法他认为,中国画用笔的正确性是保证笔墨品质的重要根柢用笔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同样也是中国画的核心然而,中国画的用笔极易被忽视,容易被物象与造型所掩盖  三是“金文”中的“民学观”民学,是黄宾虹学问中的核心课题,研究多年最有心得黄宾虹说:“三代而下,君相失学,道在师儒,自后文气勃兴,学问便不为贵族所独有师儒们传道设教,人民乃有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言论的机会权利这种精神,便是民学的精神,其结果遂造成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黄宾虹深知金文书法之神髓和精义,作为三代文字的“金文”就是“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黄宾虹 清名游迹七言联 纸本  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认为:“君学重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

所以,君学的美术,只求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和个性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就文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为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金文的“不齐”之美充分体现出民学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意趣、偏重精神内涵、发挥个性精神的特征这也是黄宾虹为什么提倡“金石入画”,提出“道咸画学中兴说”,赞扬金石家绘画的核心原因  《近数十年画者评》中云: “自画法失传, 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笔以金石家为上,工书法诗文者次之, 作家当行,得与文人熏陶者又次之黄宾虹高度宣扬金石绘画,并认为金石学是中国画从靡弱到中兴的最为重要的学术源动力  从“内美”“画学”到“民学”,黄宾虹将金文书法的美学特征、思想内涵、功能效用挖掘得异常深刻,而“民学”应该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内美观”“画学观”与“民学观”, 为他“金文入画”的艺术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黄宾虹 山水轴 纸本设色  二、黄宾虹“金文入画”的艺术实践  作为书画修养与金石修养极高的黄宾虹,“金文”对他的绘画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以来,“金石入画”在画坛形成潮流,黄宾虹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与吴昌硕的“猎碣入画”相比,黄宾虹就是“金文入画”金文”是黄宾虹在书法领域、学术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对其山水画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太极笔法:“金文入画”的笔法路径  黄宾虹《自题山水》说:“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他将笔法归纳为“平、圆、留、重、变”五法, 其实就是对于“金文”笔法的高度提炼黄宾虹留存的书法作品,以金文居多,“金文入画”顺理成章当然金文的线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绘画的线条,有相当的关联性毫不夸张地说,“金文”成就了黄宾虹黄宾虹 浙东纪游 纸本设色  后来,黄宾虹把点和线都看成半圆用笔,总结出太极笔法他在《画法简言图解》中描述了“一波三折”的太极笔法图一波三折”一般认为是隶书笔法黄宾虹“一波三折”观点来自于他金文篆籀的研究笔宜有波折,忌率忌直西汉隶书,尚存籀篆遗意,波折分明籀文小篆,用于画版,抑扬顿挫,含有波折,最足取法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一波三折”式的勾勒用笔,环环相扣,笔笔生发,形成连绵不断的呼应与韵律,形成黄宾虹山水画的主要用笔形态  黄宾虹从金文、契刻刀法中,寻绎出书法的用笔法则,并通过《太极笔法图》的演示,转化为山水画法中“一波三折”, 这种由书法笔法向山水画笔法的转换,金文在其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

2. 不齐三角:“金文入画”的造型路径  黄宾虹是杰出的山水画结构主义大师不齐三角”是黄宾虹山水画的最为基本的造型特色,无论是树石造型,还是整体布局,均体现出“不齐三角”的特点在黄宾虹的山水画里, 有各种各样的三角造型诸如,大三角、小三角、钝三角、锐三角、平三角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最为稳定的复合型三角结构黄宾虹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不齐三角”的问题:“三角不齐美,天地自方圆,人工弗剪裁,巧夺造化先 “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长短,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积点成线,有线条美;不齐三角,有真内美  君学以“齐”为美,讲究秩序与规划,整整齐齐的方形就是代表;那么民学是以“不齐”为美,讲究自由与个性,最有代表性的几何图形就是三角形而渗透着民学思想的金文,“不齐三角”是最为重要的造型因素之一西周金文通过“不齐三角” 错落有序、穿插避让的造型排列体现出整体和谐统一的观念黄宾虹绘画的“不齐三角”构图,不仅源于金文的基本造型模式,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构图布局的基本组织原则潘天寿说:“如果在布局上没有三角形是不好的,而不等边三角形, 更好于等边三角形黄宾虹花卉立轴纸本3. 浑厚华滋:“金文入画”的美学趋向  “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艺术美学特征最为简洁与公认的归纳。

浑厚华滋”首先是一种笔墨境界,从这四个字的逻辑来看,“浑厚”指向用笔,“华滋”指向用墨,先能“浑厚”,方得“华滋”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浑厚”不同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还有厚重同时也是指向自然物象的精神特性和生命节律他在与黄居素信中说道:“拙画近拟稍变简淡一路,近见清代道咸如林少穆则徐、包慎伯世臣、赵叔之谦,俱从金石书法中参悟笔法之妙处所谓师造化者,非徒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见民族性,即如云南大理石,石上自然图画,有水墨色彩,直是北宋范宽、郭熙遗意杭省良渚出土夏代古玉,近数十年全球考古认为上古石器时代古物黄宾虹驹影龙文七言联纸本  玉石文采浓淡疏密与北宋画相合尤与道咸时画墨法相近鄙人极力搜求得之,拟分赠友人共同研究金文所呈现出的浑朴意象是黄宾虹所关注的至清代金石学盛,“浑朴之气”便成为金石绘画重要的审美要素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个性张扬的“金文”为许多金石画家所亲赖黄宾虹长期沉浸于“金文”的世界里,深入的研习,黄宾虹的金文书法以六国文字为核心,兼容甲骨、商周金文、古陶、泉币、古玺、封泥、兵器等宽泛的文字系统古拙、古劲、古意的金文是黄宾虹山水画“浑厚华滋”美学风格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知,黄宾虹的文字学、书法学、画学是个整体, 而“金文”是连接书法和绘画的中介,因而读懂了黄宾虹的“金文”,就读懂了他的绘画。

黄宾虹驹影龙文七言联纸本  三、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意义  清代碑派以及金石画派的兴起,对清代以来中国画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深重的文化意义清代以来形成的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绘画风格与金石学派倡导的壮美崇高的美学理念直接相关同时“金石入画”改变了中国画坛靡弱的格局,并成就了诸多书画大家,纵观清代以来的中国画史,但凡大家都会与“金石”或多或少地发生关系,诸如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等均是金石入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将金石碑文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之中,金石研究常常伴随着书画创作他们的“金石” 呈现出四种截然不同的“入画”路径,其中金农是“古隶入画”,赵之谦是“魏碑入画”,吴昌硕是“篆籀入画”,而黄宾虹是“金文入画”,分别指向“金石入画”的四个不同形态与样式  对于绘画本体而言,黄宾虹的“金文入画”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一是“金文入画”助长一种稽古、博古和尚古的风气,与吴昌硕提倡的“与古为徒”有异曲同工之理,实现了山水画由端庄秀雅向浑厚华滋的风格转变蕴含在金文之中的浑厚与古拙的气息,对于宋元文人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笔墨弊端有着强健的作用二是“金文入画”显示出对于“骨法用笔”的重视骨法用笔”是汇通书法与绘画这两种不同艺术形态的桥梁。

金文入画”所倡导的“骨法用笔”追求沉郁苍劲、雄浑自然、不拘成法的艺术风格,注重作品的表现力,极大地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黄宾虹《古印文字国族考》手稿  从时代性与文化性而论,“金文入画”具有深重的文化意义在民族危难之际,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成为当时文化艺术学者的首务保存国粹,提倡金石书画”成为众多书画社团的核心宗旨金文入画”与“国粹”运动遥相呼应,不仅拓展了书画家的视野,摆脱了明清以来统治阶层对民间的思想禁锢,而且负载着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黄宾虹在致多位友人的信札中多次提及“金石” 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系,“道咸之间,碑碣书法金石学盛,以开来学,今言民族文化,舍此无他求矣”黄宾虹“一勾一勒”太极笔法示意图  黄宾虹先后加入“国学保存会”,成立“南社”, 创办“贞社”,组织“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烂漫社”“中国学会”“中国画会”,撰写了大量的金石研究论著,在艺术创作中坚持“金石入画”的思想,以其一生践行了“保存国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