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名称种种啄: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短撇为 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 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 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啄 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 啄也”磔: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 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 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 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戈法: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 “(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 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 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 薄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称: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中锋: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 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 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
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 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 之法也聚墨痕: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 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 野录》称: 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铐映日 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 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 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侧锋: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 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 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 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折锋: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 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 向阳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 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 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裹锋: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 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 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逆锋: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 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 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 相便非蹲锋:书法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 蹲”本为一字在书法中, 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 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 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 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错刀: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 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摻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 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②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 今已不可稽查筋书: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 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 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 筋者圣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悬针: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种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 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 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垂露: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 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 悬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护尾: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 东汉蔡邕《九势》称: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 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 无 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 护尾”扩展而来逆入平出: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 逆入, 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 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 藏 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 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疾涩: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 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 东汉蔡邕《九势》称: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涩 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东晋王羲 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 势疾则涩清代刘熙载《艺概 书概》称:古人用笔,不外 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 而能疾涩者无之方圆:书法术语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从用笔 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 注》称: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篆圆也,圆其用而方 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若 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贝y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 病也”(《变通异诀》)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燕尾:书法术语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如神龙本《兰亭序》 欣”字右下半的 人”,其状似燕之尾,故名。
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 为燕尾参见 燕不双飞”柳穿鱼: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 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 柳枝穿连起来,故名激石波: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 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 激石波”如《兰亭序》 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牵丝:书法术语亦称 游丝”、引牵”、引带”书法术语指书写 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 纤细如发丝,挺 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一波三折: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 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 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明代丰坊《书诀》载: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 拖直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 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一笔三过:书法术语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 得完成其法: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 收笔为第三折作书忌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元 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宋代唐希雅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有一 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万毫齐力: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 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 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内擫外拓: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 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 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 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 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 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屋漏痕: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 其形凝重自然, 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 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 入草,又如壁圻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 何如屋漏痕? ”怀素起而握公手曰: 得之矣! ”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折钗股: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 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 然圆润饱满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 (彤), 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 ’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 贼得之矣!锥画沙: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 具有 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 甲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 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 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 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 “(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 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 乃沉着壁圻: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圻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南 宋姜夔《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圻…… 壁圻者,欲其无布置之巧银钩虿尾: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 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南朝梁庾肩吾《书品》: 或因挑而还置,……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 ”挑而 还置,是指遇到趯笔,必先驻锋蓄力而后趯出,获得笔短意长、凝注有 力的效果。
此语并非专指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 笔势如银钩虿尾”转: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 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 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 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 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 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驻: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运笔若行若住,清代蒋和称: 不 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杜之堂 称:走而稍停谓之 驻'驻非终止也画之长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 稍停其笔而已驻笔不同于顿笔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 顿”; 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 驻”挫: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 称为 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 时皆用之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