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八个阶段乳儿期(1 岁以前) 、婴儿期(1—3 岁) 、幼儿期(3—6、7 岁) 、童年期(6、7—11、12 岁)、少年期(11、12—14、15 岁) 、青年期(14、15—25 岁) 、成年期(25—65 岁) 、老年期(65 岁以后) 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图示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得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0—2 岁) ;前运算(2—7 岁) ;具体运算(7—11 岁) ;形式运算(11—16 岁) 。
1)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从)一系列笼统的反射;(到)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再到)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同时有调试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它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特征: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时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前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婴儿期(0—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3—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7—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50 岁以后):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要发展心智,儿童必须掌握文化提供给他们的智力工具—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及科学概念等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具有很大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维果茨基的学说被称为文化—历史学派维果茨基认为传统的成就测验只告诉我们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却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儿童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 。
维果茨基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教育与心理发展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陈鹤琴 《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精神分析学派 根据临床病例所提出的“婴儿期的经验,特别是受伤(挫折)的经验,对他们以后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的研究;劳伦茨 习性学 提出“印刻现象”对动物以后的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赫布 通过神经生理学研究 提出“个体发展早期所受到的刺激丰富与否,乃是以后学习与适应的发展因素”的理论关键年龄问题学习口头语的最佳年龄 2—3 岁;学习书面语的最佳年龄 4—5 岁;学弹钢琴 要从 5 岁以前开始儿童早期抚养中社会交往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认为补救最好在两岁前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木村久一〖日本学者〗“早期教育造就天才”其根源在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他认为儿童潜能的发挥,遵循着某种“递减规律” 表现超常的儿童,一种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教育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另一种是先天素质可能一般,但后天有着特别好的环境和精心创设的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智能的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儿童要在六至七岁才达到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状态一是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地发育与成熟程度,这是构成准备状态的物质基础;二是智力和技能方面,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条件;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在生理因素的准备上,宜采取自然成熟,在成熟时期进行适当训练,使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心理因素的准备上,应加强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尽量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注意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准备状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让儿童能动地形成准备状态,促进心理的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儿童期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特点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其抽象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为支柱;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个性发展方面,此时儿童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定自我少年期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特点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这是少年期心理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自我评价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从幼稚向成熟过渡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特点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的发展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言语听觉能力和辨别声调高低能力发展迅速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想象的发展: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小学生的认知教育: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注意学生的劳逸结合,适当控制作业量;鼓励他们感想、敢说、敢做;教给他们一定的认知方法,逐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