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第九讲 大禹王的传说大禹王的传说1 1、禹兴于西羌、禹兴于西羌《《史记史记﹒﹒六国年表六国年表》》::““禹禹兴于西羌兴于西羌””《《盐铁论盐铁论··国疾国疾》》““禹出西禹出西羌羌””;;《《吴越春秋吴越春秋》》::““(禹)家(禹)家于西羌于西羌”” 兴于西羌者兴于西羌者《《史记史记··六国年表六国年表》》::““夫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司马迁以为大禹从西羌兴起,通过司马迁以为大禹从西羌兴起,通过治理洪水,获得舜的禅让,最后建立夏朝治理洪水,获得舜的禅让,最后建立夏朝 西羌西羌,古今学者都认为在甘肃地区,,古今学者都认为在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即是西羌部族的遗存羌、戎马家窑文化即是西羌部族的遗存羌、戎不分,故禹又被称为不分,故禹又被称为“戎禹戎禹”,洮水支流,洮水支流有大夏川,有大夏川,《《晋书晋书·地道记地道记》》曰:曰:“县有县有禹庙,禹所出也禹庙,禹所出也大夏川即今之广通河,大夏川即今之广通河,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 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2 2、禹王出生:、禹王出生: 《《史记史记··夏本记夏本记》》记载:记载:““大禹,姓姒名文命,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字高密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颛顼之父曰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 ,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子孙而颛顼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子孙而颛顼之孙也之孙也”” ““禹,父鲧,娶有莘氏之女,名女嬉,嬉禹,父鲧,娶有莘氏之女,名女嬉,嬉于岷得薏苡吞之,因而妊孕,剖胁生高密(高于岷得薏苡吞之,因而妊孕,剖胁生高密(高密,禹之名一),家于西羌,地名石纽密,禹之名一),家于西羌,地名石纽。
《《淮南子淮南子··修务训修务训》》云:云:““禹生于石禹生于石””,禹母修,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应劭曰:应劭曰:““启生而启生而母化为石母化为石”” 禹的出生地以石取名的传说,应源于禹生于石禹的出生地以石取名的传说,应源于禹生于石的传说,这与羌民族崇拜白石有关(积石山)的传说,这与羌民族崇拜白石有关(积石山) 《《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禹记载,禹的母亲名叫女嬉,的母亲名叫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而产高密””薏苡似是禹的图腾,故禹所属部薏苡似是禹的图腾,故禹所属部族姓族姓““姒姒”” ““薏苡薏苡””,又作,又作““桴苡桴苡””、、““芣苢芣苢””,有木本、,有木本、草本之别,此指草本之别,此指木本木本言,其实如李,食之宜子言,其实如李,食之宜子 《《诗经诗经··周南周南··芣苢芣苢》》表现的即是一首妇女采表现的即是一首妇女采摘芣苢时唱的欢快的歌。
摘芣苢时唱的欢快的歌 北魏郦道元认为大禹出生在大夏县大夏北魏郦道元认为大禹出生在大夏县大夏县,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广河县县,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广河县西阿力麻土乡古城西阿力麻土乡古城西晋初废十六国前凉复西晋初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后为大夏郡治置,后为大夏郡治《《水经注水经注》》卷二卷二《《河水河水 二二》》引晋王隐引晋王隐《《晋书地道记晋书地道记》》::““在大夏县,在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有禹庙,禹所出也 按此,大禹生在按此,大禹生在大夏县大夏县,也就是今,也就是今临夏广临夏广河、和政县一带河、和政县一带,而且在陇西郡大夏地区长大,而且在陇西郡大夏地区长大成人,禹因此立国为夏,其后有夏后氏成人,禹因此立国为夏,其后有夏后氏 大禹是大夏族人大禹是大夏族人,今广河、临夏、积石山等地,今广河、临夏、积石山等地 在过去有许多禹王庙,还有称为禹王庄的地方大在过去有许多禹王庙,还有称为禹王庄的地方大夏人生活在大夏河流域当时的甘肃天水、陇西地夏人生活在大夏河流域当时的甘肃天水、陇西地 区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彩陶文明为证。
甘肃的人区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彩陶文明为证甘肃的人口数量当时也占据全国优势地位据方荣、张瑞兰口数量当时也占据全国优势地位据方荣、张瑞兰编著的编著的《《甘肃人口史甘肃人口史》》引皇甫谧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王世纪》》统计,统计,大禹时代全国人口大禹时代全国人口135135万,甘肃人口万,甘肃人口3030万,约占全国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徐中舒先生在徐中舒先生在《《先秦史论稿先秦史论稿》》中说,最早中说,最早生活在甘肃一带的羌族,后来分为两支,一支生活在甘肃一带的羌族,后来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发展,一支留居西方,向东的一支以羌族向东发展,一支留居西方,向东的一支以羌族为主建立夏王朝马家窑文化氏族部落,可能为主建立夏王朝马家窑文化氏族部落,可能系羌族祖先西羌系马家窑文化的主人系羌族祖先西羌系马家窑文化的主人 3 3、平治水土的禹王、平治水土的禹王““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诗经诗经··商颂商颂··长发长发》》 ;;““天有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天有多辟,设都于禹之绩””《《诗经诗经··商颂商颂··殷武殷武》》““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大雅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 据考证,在公元前据考证,在公元前20932093年前,青海地域年前,青海地域发生过大地震,地震引起暴雨山洪,西北地区发生过大地震,地震引起暴雨山洪,西北地区洪水肆虐,鲧治水洪水肆虐,鲧治水9 9年失败,禹继之,年失败,禹继之,““劳身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疏导黄河大功告成,史官遂作导黄河大功告成,史官遂作《《禹贡禹贡》》赞扬他的赞扬他的功勋他顺利继承舜帝的禅让,即帝位,建立功勋他顺利继承舜帝的禅让,即帝位,建立夏朝 三代时人认为,适合华夏先民居住的地三代时人认为,适合华夏先民居住的地方,都是禹王之功,商、周、秦三族都说自己方,都是禹王之功,商、周、秦三族都说自己生活在禹王治理过的土地上传说禹王治水始生活在禹王治理过的土地上传说禹王治水始自源于鸟鼠山之渭河,又说,大禹导河积石山,自源于鸟鼠山之渭河,又说,大禹导河积石山,又随河水东进中原,死于会稽禹王之功,重又随河水东进中原,死于会稽禹王之功,重在排水 《《论语论语··泰伯泰伯》》孔子赞美禹王:孔子赞美禹王:““俾宫室而尽俾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力乎沟洫””。
《《左传左传·· 邵公元年邵公元年》》刘子赞禹功:刘子赞禹功:““美哉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岂鱼乎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岂鱼乎!!””4 4、禹定九州以甘肃为中心、禹定九州以甘肃为中心 《《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海内经》》曰:曰:““帝乃命禹,卒布土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以定九州此九州的范围较小,在此九州的范围较小,在《《尚书尚书··禹贡禹贡》》里,里,““九州九州””的范围扩大到夏王朝势力影响所及的范围扩大到夏王朝势力影响所及之处,其重心在西北的之处,其重心在西北的梁州和雍州梁州和雍州,其中所涉及的,其中所涉及的山川河流尤以甘肃境内为详,禹王治水过程中的起山川河流尤以甘肃境内为详,禹王治水过程中的起点、路线,涉及甘肃地域的也详细突出点、路线,涉及甘肃地域的也详细突出 《《禹贡禹贡》》言及大禹治水,重点详说西北尤言及大禹治水,重点详说西北尤其是境内情况,说明当时的领导集团正处于大其是境内情况,说明当时的领导集团正处于大洪水的源头,大禹治水首洪水的源头,大禹治水首先导河积石山先导河积石山,又疏,又疏通洮河、渭河,大地震、大洪水后得以重建家通洮河、渭河,大地震、大洪水后得以重建家园,则大禹部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在甘肃地区无园,则大禹部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在甘肃地区无疑。
疑5 5、禹王征三苗、禹王征三苗(前(前2121世纪中期)世纪中期) ““三苗三苗””是五帝时期活动在长江中游地是五帝时期活动在长江中游地区,与中原部落联盟对抗的一大部族集团,黄区,与中原部落联盟对抗的一大部族集团,黄帝曾与三苗对战,尧时帝曾与三苗对战,尧时““窜三苗于三危窜三苗于三危””,舜,舜时又时又““分北三苗分北三苗”” 至禹时又发动了对三苗的战争,至禹时又发动了对三苗的战争,《《墨子墨子·兼爱下兼爱下》》记有禹王征三苗的誓词记有禹王征三苗的誓词 禹曰: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此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而群对诸行称乱蠢此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而群对诸群,以征有苗群,以征有苗《禹誓》 《《墨子墨子·非攻下非攻下》》对战事有较详细记载这对战事有较详细记载这是发生在甘肃境内的战争,是羌部族与三苗部是发生在甘肃境内的战争,是羌部族与三苗部族的战争,同时也深刻地说明以禹为首领的部族的战争,同时也深刻地说明以禹为首领的部族,是在甘肃境内发展起来的。
族,是在甘肃境内发展起来的 禹兴于西羌而成于中原,可知上古先民逐禹兴于西羌而成于中原,可知上古先民逐水草而居、往来迁徙是很普遍的事实,禹族如水草而居、往来迁徙是很普遍的事实,禹族如是,伏羲族、黄帝族等皆如是,最终万川汇流是,伏羲族、黄帝族等皆如是,最终万川汇流集聚中原,形成了大气磅礴的华夏文化集聚中原,形成了大气磅礴的华夏文化 ““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尚书··周书周书··武成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左传··定公十年定公十年》》: :““裔不谋夏,夷不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疏曰疏曰: :““夏,大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一也 梅颐梅颐《《伪孔传伪孔传》》: :““冕服采装曰华,大国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曰夏””《《尚书正义尚书正义》》: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