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背诵资料 班别姓名学号 (一)《咏雪》 1.解释字词: ⑴内集( 家庭聚会 ) ⑵儿女( 子侄辈 ) ⑶俄而( 不久,一会儿 ) ⑷欣然( 高兴地 )⑸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 )⑹未若( 不如,比不上 ) ⑺因风起( 凭借 )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 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 事件“ 讲论文义 ”等要素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 融洽 的家庭气氛 5.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6.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用意是: 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7.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 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 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8.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 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陈太丘与友期》1.解释字词 ⑴与友期行( 约定 )⑵太丘舍去( 离开)⑶去后乃至(才) ⑷待君久不至( 您,对对方的尊称)⑸尊君在不(尊君: 你的父亲,对别人 父亲的尊称 )(“不” 通“否” )⑹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 ) ⑺家君( 我的 父亲,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⑻下车引之(拉)⑼元方入门不顾(回 头看 ) 2.翻译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 貌。
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 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 省自己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 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 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 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 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 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三) 《河中石兽》 1、解词: ⑴一寺临河干 ( 河边) ⑵圮于河 ( 倒塌) ⑶并沉焉 (一起) ⑷阅十余岁 (经过,过了 ) ⑸求石兽 ( 寻找) ⑹湮于沙上( 埋没) ⑺竟不可得( 终于 , 到底) ⑻棹数小舟( 划船) ⑼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 ⑽渐沉渐深耳( 罢了 )⑾不亦颠乎( 同“癫”,疯狂) ⑿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 ⒀遂反溯流逆上( 于是) ⒁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 ) (啮:..侵蚀,冲刷 )⒂转转不已( 停止) ⒃如其言( 按照 )⒄凡河中失石( 凡是) ⒅是非木杮( 这)⒆尔辈不能究物理( 推究 )⒇但知其一( 只) 2. 翻译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它怎么能被突然涨起来的河水 带走呢? ②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 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 多啊,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判断吗?,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原文: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自己的话: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 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5、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是就在原地水中找;二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 下三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 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6、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老河兵能提出正确的办法? 答:庙僧、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能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各种现实因素,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 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7、找出文中提到两次“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 ,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四)《塞翁失马》 1、解词: ⑴近塞上之人 靠近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逃跑⑶何遽不为福乎 怎么 ⑷居数月 经过 ⑸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带领⑹其子好骑 喜欢 ⑺人皆吊之 安慰 ⑻善术者 擅长、精通 ⑼折其髀 大腿 ⑽引弦而战 拉开弓弦 ⑾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⑿此独以跛之故 瘸腿 2、翻译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⑵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 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成了瘸腿 ⑶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在边塞居住的人 , 十个就有九个死的 (大多数人都死了) 3、本文是蕴含的道理: 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 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福祸相 依, 富贵时要有危机感 , 落魄时要有乐观感 4、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智子疑邻》 1、解词: ⑴天 雨墙坏(下雨)⑵不筑(修补)⑶暮(晚上)而果大 亡其财(丢失) ⑷其家甚 智其子(以 ,, 为聪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不筑,必将有盗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⑵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 的老人(偷了东西) 3、 富家被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一是坏的墙没有及时修补二是富家有物可盗 4、本篇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不 以关系的亲疏来影响对人、事物的判断) (六) 《虽有嘉肴》 1.解释字词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 不③不知其 旨.也甘美④不知其 善.也 好处,益处 ⑤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⑥ 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 教学相 长.增长,促进 ⑧ 是故..所以⑨ 教然后知 困.不通,理解不了 2.翻译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 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 的学问 ④《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 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 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 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 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 点的作用 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 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 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 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