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水县志(2006年本) 》第二篇自然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质一、地层境内出露地层,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发育依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共 9 系 19统 31组 2 群地层总厚度约 9900米其中:震旦系至中三迭统,主要为海相碎屑及碳酸盐沉积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发育最齐全;上三迭统至第四系为陆相沉积层,以侏罗系、白垩系红层最发育按西南三省地层区域;习水县中部及南部为扬子地层区,黔北川南分区;北部侏罗系、白垩系分布区属四川盆地分区的泸州小区震旦系仅有上统灯影组零星出露, 有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等出露最大厚度 210 米,零星分布于桑木背斜轴部东侧的河坝、 润南、棕岩沟等地,是磷矿、重晶石、铅锌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寒武系出露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 ,以河坝、润南一带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其余地区仅有中、上统出露共有3 统 6 组 1群,厚度 1331-1803 米下统以碎屑岩为主,中上统为碳酸盐类岩层该系与土覆奥陶系地层整合接触,与下伏震旦系地层假整合接触有磷矿、石膏、铅锌矿产出2 奥陶系出露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为7.5% 由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与上下地层均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共3 统 7 组,总厚度 325-500 米志留系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8.1%自上而下为炭质泥岩,夹黑色砂质泥岩、钙质泥岩、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等境内均属下统,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共1 统 3 组,总厚度 393-813 米二迭系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9.4% 下统主要为浅海相厚层灰岩,上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炭系浅海相灰岩含煤、磺铁矿、菱铁矿等二迭系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与土覆地层为整合接触,共 2 统 4 组,总厚度为 420-620 米三迭系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20% ,东部厚而西部薄共 3 统 5 组,总厚 1290-1604米主要分布在铜鼓溪、羊九至温水一带下统发育良好,下部为黄绿、紫红色泥岩与灰岩互层,上部为灰岩夹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统发育不全,为白云岩与灰岩互层上统分布广泛,为岩屑石英砂岩夹透镜状泥岩及煤侏罗系发育良好,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35% ,共 3 统 1群 4 组,总厚 2929-3334 米主要分布在赤桐公路的西北部为河湖相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中部有7 层砂岩局部含铅,下部夹少量介壳灰岩,底部为綦江式铁矿透镜体,与上下地层均为假整合接触。
白垩系仅有上统夹关组,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12% ,总厚度 520-900 米分布在西北部深切中山峡谷区,主要为冲积相紫红、砖红、鲜红色长石石英砂岩, 岩屑石英砂岩、 夹粉砂岩和泥岩,上部因遭强烈剥蚀而未见顶,底部有一层较稳定的砾岩第四系分布零星,仅有更新统至全新统沉积按其成因有冲3 积、残积、坡积、冰川、洞穴堆积物等,最大厚度32米习水县地质分层系统表系统地层名称代号厚度(m )组统系第四系全新统QH 0—14 0—32 更新统QP 0—18 白垩系上统夹 关 组>900 >900 >900 侏罗系上统蓬菜镇组730 —1122 730—1122 2929 —3334 中统遂 宁 组375 —578上沙溪庙组871 —1239 1627 —1008 下沙溪庙组261 —377 1627 —2008 中下统自流井群290 —476 290 —476 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209 —373209 —373 1290 —1604 狮子山组0—177152 —413 中统松子坎组152 —295 下统茅草铺组416 —581 761—1033 夜 郎 组310 —504 二迭系上统长 兴 组36—65 94—165 420 —620 龙 谭 组50—112 下统茅 口 组182 —315 331 —485 栖 霞 组130 —182 志留系下统韩家店组130 —395 393 —813 393 —813 石牛栏组90—145 龙马溪组158 —334 4 奥陶系上统五 峰 组3—17 5—21 325 —500 涧草沟组2—5 中统宝 塔 组21—61 24—67 十字铺组3—2 下统湄 潭 组162 —288 270 —440 红花园组4—66 桐 梓 组67—153 寒武系上中统娄山关群570 —604 570 —604 1331 —1802 中统石冷水线113 —305 134 —339 高 台 组17—34 下统清虚洞组166 —183 500 —893 金鼎山组112 —171 明心寺组139 —162 牛蹄塘组153 —418 震旦系上统灯 影 组>210 >210 >210 二、地质构造习水县处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北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的“四川盆地”相接,南与早古生代的“黔中隆起”相邻。
从上震旦统至上白垩统间,有苦干假整合面存在,说明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均以大面积升降运动为主唯燕山期末的四川运动是本县主要的造山运动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不均一上升为主,具明显的继承性和间歇性,活动十分频繁,导致各构造林系间的复合与迭加,构成现今复杂的构造地貌经向构造体系以紧闭不对称线性褶皱和大规模压性断裂为特5 征分布在北部及西北部与川黔两省,赤水,习水两县交界的广大地区,以近于南北向平行展布的宽缓褶皱为主,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组成主要有官渡背斜、观音寺向斜、磨子岩背斜,其次有零星分布于白垩系中的北西向褶皱,如上丁向斜、天堂坝北斜、水口寺向斜、枫香坪背斜等纬向构造体系表层反映弱而分散,以开阔开缓的褶皱和少数断裂为特征,零星分布在北部的经向构造体系和华夏式构造体系之间被卷入的最新地层为晚白垩系夹关组境内有大白塘向斜和木楠坝短轴背斜华夏式构造体系是本县的主要构造体系,由一系列走向北东——西南的宽层长轴状褶皱组成,常具明显的雁列分级特征,背斜多箱顶,向斜常呈圆底断裂常发育于背斜轴部附近,以张性断裂为主,压扭性断裂次之,广泛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地区影响该构造体系的最新地层为晚白垩系夹关组,下伏侏罗系至晚震量系灯影组地层被卷入。
境内分布有龙宝穹隆、太平流向斜、桑木背斜、桑木断裂、艮房组断裂、芭蕉弯断裂、二郎滩断裂、官店向斜、二郎坝向斜等境内地质构造体系均定型于燕山期末的四川运动第二节地貌一、地貌特征与类型习水县处于新构造运动强烈,近期不断隆起的贵州高原北部,在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由于赤水河、习水河、綦江河及其支流溯源浸蚀, 切割剧烈,原始高原面已遭破坏,地势复杂多样,属中中山峡谷地貌区,地势东、西、北三面边缘及6 中部双龙、茶园、白坭、土河一带高,西南部及习水河、綦灌河谷区低东部至高点黄沙岩海拔 1871.9 米,是境内最高峰, 西部至高点蔺江梁子海拔 1661米,北部至高点轿子山海拔1751米,形成三角鼎立之热西部赤水河出境处的小坝乡河滩地是全县最低点,海拔 275米境内相对高差 1596.9 米,每当阳春三月, 黄沙岩上霜雪残存,赤水河畔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境内地貌,按照地势形成的外力因素与地质条件,分为三种类型浸蚀构造类型面积2400.73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6.85% ,主要分布在碎屑岩类地区,以浅切或中切低山、中山为主要特征按其切割深度用形态特征的差异分为5 个亚区:浅切向斜低山谷地,展布于官店、二郎坝向斜轴部地区,谷底海拔高程500-700 米、 并由 950-1100 米的弧丘环绕,河流多沿谷地纵向发育,切割深度 200-50 米, 形成较宽缓的纵向谷地,河谷两岸的斜坡地带,常见低矮的尖角山峦;浅切单斜中低山谷地,斜穿太平渡至东皇、温水一带,山巅海拔 1100-1300 米,切割深 300-450 米,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顺坡长而缓,坡角25-40 度,反向坡短而陡,坡角 45-60 度,局部形成悬岩绝壁;强切断块低中山,分布于桑木西部,山峰海拔 1000-1500 米,切割深大于 500米,横张断裂发育,河流强烈下切, 形成众多的“V”字型河谷,而将山体分割得支离破碎;中切垄脊低中山,分布于桑木及九坝背斜翼部,山脊呈脊状展布;常有猪脊岭出现,山巅海拔一般为1100-1500 米,垄脊与沟岩相间分布;强切桌状中山峡谷,位于北部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区,山峰海拔一般为 1200-1500 米,谷底海拔 290-700 米,切割深大于 500米,海拔 1100米以上地区,形成三级台丘地貌, 正好与三级夷平面相对应,桌状台面上,常有浑圆山顶,陡坡与谷地相连,7 谷底宽一般为 50-200 米。
溶蚀构造类型面积 446.42 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 14.29%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类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在长期的溶蚀过程中,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地表有石牙、溶沟、漏斗、落水洞、洼地、溶盆、糟谷、峰丛、峰林、溶堂溶洞、地下有溶洞、地下河(阴河)、伏流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已发现的天堂溶洞、木里溶洞、周家溶洞内的钙质沉积形态,均丰富多彩该类型,根据地貌组合的差异性分为两个亚区: 溶丘谷地,分布于九坝背斜核部, 海拔 1300米左右,谷地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溶丘多呈馒头状,谷底较平坦;峰丛洼地,分布在三元场、 东皇至梨园坝一带, 海拔 950-1300 米,峰丛挺拔,洼地深而小,峰丛多为圆顶,洼地为椭圆形和不规则的长方形,常与峰丛相间分布,溶洞、漏斗、石牙等十分发育浸蚀溶蚀类型面积 276.85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 8.86% ,分布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低山中、中中山地区,并以处于分水岭地带的中山山地为主岩溶中山峡谷区,以机械浸蚀为主,岩溶作用次之,形成与中山峡谷的相似地貌,分布在桑木背斜与九坝背斜轴部的桑木至青龙嘴一带,坡度大,谷底峡窄;垄岗溶谷区,分布于中部及南部痛斜两翼,由于碳酸盐岩类与碎屑岩类相间分布,构成垄岗溶谷地貌,谷地常为狭窄线状延长,山脉呈脊状展布,洼地、落水洞、天生桥、石牙等比较发育。
8 习水县地貌类型表地貌类型及名称面积占全县面积(% )类型区亚类平方公里亩浸蚀构造类型合计2400.73 3601095 76.85 浅切向斜低山谷地91.48 137220 2.93 浅切单斜低中山谷地943.42 1415130 30.20 强切桌状中山峡谷606.00 909000 19.40 强切垄脊中山400.83 601245 12.83 强切断块低中山122.97 184455 3.94 中切垄脊低中山236.03 354045 7.55 溶蚀构造类型合计446.42 669630 14.29 溶丘谷地304.14 456210 9.74 蜂丛洼地142.28 213420 4.55 浸蚀溶蚀类型岩溶中山峡谷垄岗溶谷276.85 415275 8.86 全县总计3124 4686000 100 二、地貌分区境内地貌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按照地貌形态成因的区域相似性原则分为 10个地貌类型区(含 5 个亚区) ,即北部习水河浸蚀低山河谷区,西南部赤水河流域低山河谷区,东部夜郎河侵蚀低山河谷区,北部习水河、綦江河流域低中山地区,西南部低中山地区,东南部低中山地区,大茅坡关口山浸蚀中山峡谷区,西部及北部侵蚀强切桌状中山峡谷区,中部中山地区,东南部中山地区。
全县海拔 800 米(局部至 900 米)以下的低山谷面积531.08平方公里,占全县的17% ,水流湍急,河床中基岩裸露,河谷两测9 常见百米以上的悬岩绝壁或坡度大于50度的陡坡,坝地少,梯田、坡土多; 海拔 800-1200 米的低中山地区 (俗称半山区), 面积 1218.36平方公里,占全县的 39% ,其间的台面标高海拔 950-1050 米,正好与主山脉两测的大小坝地的标高基本一致; 海拔 1200米以上的中中山、中山地区,面积1374.56 平方公里,占全县的44% ,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边缘及中部、东西部主山脉展布的分水有少量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