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夷山论文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6.06KB
约4页
文档ID:382406427
武夷山论文_第1页
1/4

资环学院06 地理科学李少鸣060904022摘要: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情况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物种群,且垂直分布明显,但同时也受到人类活 动的强烈干扰,造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大部分与其所处的环境不相适应为了维护保护 区植被的多样性,应采取相关措施对保护区实行妥善管理和保护 关键词: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析一.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光泽、邵武4 县(市) 交界处,北部与 江西省毗连地处北纬27° 33/〜2754,,东经117° 27,〜117° 51本区属典型的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在8.5-18 °C之间,极端最低温-15 °C,年降水量一般为1 486-2 150 mm ,局部高达3 000 mm 以上,又因山高林密,年蒸发量仅1 000 mm 左右,相对湿度78 %〜84 % , 无霜期253〜272 do其主峰黄岗山年均气温8.5 C,年降水量3 103.9 mm,雾日长达120 d,是福建 省温度最低、湿度最大、雨量最多、雾日最长的地方。

本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 壤和山地草甸土自然保护区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它是我国中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山体存在明显的垂直变化梯度,从低处向高海拔地带依次分布着常绿阔 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山顶草甸等植被类型,对研究本地区动植物区系组成与演化,土 壤、气候及植被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特点与分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内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丰 富,有明显的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度差异较为显著,构成主林层的树种以壳斗科(Fagaceae)的常绿 种属为建群种类,其次为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和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 针叶林建群植物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等暖性或温性树种,且大多是与阔叶树种 组成针阔叶混交林二.保护区内植被的生境特点 :武夷山的生境因子是由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武夷山地处27° 33, N〜27° 54,N ,117° 27,E〜117° 51,E,东西宽22 km,南北长54 km。

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 欧亚大陆,东濒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 太平洋,南临印度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常吹暖 湿的东南风和西南风,加之夏秋活动频繁的台风,给该地带来了充沛的雨水武夷山山体陡峻,绵 亘500 km,构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冬季干冷气流的东侵,使得这一地区终年温暖多雨、云雾缭 绕该区的土壤具有垂直地带性特点自下向上依次分布着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海拔700 m以下基本上是红壤,强酸性,为常绿阔叶林带发育的基带黄壤分布于海拔1 050〜1 900 m之间,土壤黄化特征明显,富含有机质黄红壤是中亚热带红壤和黄壤之间的过度性土壤类 型,土壤理化性质介于两者之间,分布于海拔700〜1 050 m1 900 m以上的坡顶缓冲地段和洼地 为山地草甸土非地带性因素对本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该区山峰林立,地势起伏剧烈地形有凸形的正地形,也有下凹的负地形正地形中有平坦 的山顶,孤立的山丘和伸延的山脊;负地形多以陡峭的峡谷为主同一山峰,不同部位,尚有不同的 坡向,凡此种种都决定了水热状况的不同,也必然反映到植被的差异上人类活动对本区环境的 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条件,特别是直接改变了植被。

该区虽然整 体植被保存完好,但局部原始植被已受到或正濒于破坏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生产经营面积的 扩大使毗邻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了威胁不合理的经营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层贫瘠,部分地区 岩石裸露,并存在有严重的水土流失三. 保护区植被类型分析: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50-1400m):是本区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种类组成复杂,主要有壳斗科的拷属、猴欢喜属、青岗属、山茶 科的木荷属、樟科的紫楠属、红楠属、樟属、冬青科的冬青属、杜英科的杜英属、金缕 梅科的细柄阿丁枫属、野茉莉科的野茉莉属这些科属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不同的生境 条件下,组成不同的植被类型海拔 500米以下,沟谷较宽,有甜褚、木荷、细柄阿丁枫 群落,树干粗壮,高约 20米左右,生长很好常年流水的阴沟谷两边,分布着大叶褚、 大叶冬青、刨花楠组成的类型,在滴水的岩壁上,还可以见到天南星科滴水珠等组成的 滴水岩类型,甜褚、木荷、青岗、石栎组成的类型分布比较广, 1000米以下都有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常绿阔叶林中出现少数的落叶种类如多种槭树、华木、枫香、厚朴、 野胡桃等2. 针阔混交林 (500-1700m): 这一林带介于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交错处。

随着海拔的 逐渐增加,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的比例增多在温湿的生境条件下,地被层发达,多为苔藓、地衣 铺平地表3•针叶林(1500-1800m):以亚热带温性树种为主,形成了以黄山松、南方铁杉、柳杉林为优 势种的生物群落在针叶林自然分布的相互连接处,有两种针叶树同时为主的群落,偶尔还有三 种针叶林混生在一起的群落,显示出针叶林的带状分布的性质该区往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 气透明度高,强烈的紫外线使得植物细胞的原生质遭到破坏,茎节间缩短,组织分化加快,再加上 雾大、风大、气温低等的影响,黄山松在形态上呈现出胸围大而林木高度偏低的矮化现象,故又 有“老头松”之称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高山上还分布着外形独特的旗状树主要原因是,这 些旗状树是喜光植物,枝叶一般向阳生长在向阳的一侧得到充足的光照、温度条件,生长良好 而在背阳的一侧由于得到的光强不足,光和作用弱,营养消耗大于合成,叶片逐渐萎蔫,枝条枯死, 从而呈现旗状的形象景观4.中山苔藓矮曲林(1700-1970m):该林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高海拔的特殊生境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落变形该林带分布于1 700 - 1 970 m之间,所处的海拔位置高,土层较薄, 坡度较陡,风力强劲,常年低温潮湿。

在这种生境条件下,阔叶林矮化,枝干弯曲多枝,盖度大但 该群落结构种类都相对简单,附生植物以喜阴湿的苔藓居多5 .中山山顶草甸(1900-2158m):该区草甸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 - 2 158 m之间的山顶和缓 坡地段这一林带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草本植物为主,并分布有矮化黄山松及少量灌木植 物群落的外观低矮平整,季节变化明显6. 竹林(200-1000):保护区内的竹林,面积较大,海拔 200至1000米以上都有分布, 主要是毛竹林,它受人为影响较大,结构简单,少数混生有石栎、大叶褚、红楠等树种, 根据混生的不同种类,又可区别出几个不同的植被类型7. 灌木丛:灌木丛仅见于挂墩附近和盆地低丘地区如挂墩海拔 1350米的山顶地段,由于多次火烧的原因,使林地环境改变,气候干燥、上层浅薄,形成以马醉木、南烛、 映山红、杨梅、算盘子、八仙花、青岗栎、石栎、木荷等组成的灌木丛,这类灌丛,今 后如不再受到破坏,仍有可能恢复以壳斗科青岗栎、石栎、山茶科木荷等组成的常绿阔 叶林类型四. 保护区植被种类的特点 :1. 资源植物丰富:武夷山不但盛产木材和毛竹,同时在保护区内还蕴藏着大量的药材、 淀粉、纤维、油料等天然植物资源,就以药用植物来说,不论在阴湿的沟谷,还是开 阔的山坡,都有药用植物的分布,如常见的紫金牛、金银花、夏枯、薯、厚朴、何首 乌、七叶一枝花、鱼腥草、细辛、十大功劳、小蘖、百合、车前、龙牙草、大青、商 陆、海金沙等,这些都是广泛应用的中草药。

淀粉植物象壳斗科的拷属,青岗属,它 们的果实都能提取淀粉,豆科的葛藤,既是很好的纤维植物,又含有丰富的淀粉,并 可酿酒和食用,油料植物也很多,这些都是保护区内宝贵的财富2. 古老植物多: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地理位臵优越,从第三纪以后,还保留了一些 古老的植物种类,如蔗类植物的石松、里白等,裸子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香榧、 三尖衫、竹枯、铁杉等,银杏被称为活化石,浙江西天目山有野生银杏,这次在三港 附近见到一颗高大古树,胸围 6 米以上,银杏质材优良,结构致密而轻软,有弹性, 不裂不饶,是建筑、家具、装饰、绘图的材料,南方红豆杉也是很好的珍贵树种,是 制作家具的好材料被子植物种类更多,如胡桃科的野胡桃,壳斗科的水青岗,省沽 油科的银鹊树等这些古老的种类,在保护区内都能正常生长,并且是组成本区多样 植被类型的重要成分,如细柄阿丁枫群落,这在亚热带其它地区是少见的,南岭山地 虽有分布,但没有形成群落,说明武夷山区古老植物丰富多彩,这里涉及到武夷山是 否受过第四纪冰川影响的问题从今天保存的许多古老植物成分来说,虽不能断言武 夷山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影响的结论,但武夷山即使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也是非 常局部的,决没有华北地区的严重。

因此在冰期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本区多数没有受 到影响的地段,在比较稳定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残遗的种类得到恢复和发 展一直衍续到现在,使今天仍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植物成分3. 热带成分占重要位臵: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的典型类型,它的主要建群种有壳斗科、樟 科、山茶科、杜英科、冬青科,金缕梅科等成分,这些常绿阔叶林与其它地区不同点 在于群落的乔、灌层出现较多的热带区系成分,如南岭拷、红拷、大叶拷多稳石砺, 分布在 500 米以下的河谷两边,这在保护区以北的浙、皖、赣山区是少见的,像浙江 龙泉凤阳山,虽有低海拔出现这些种类,但数量较少,而武夷山区常是阔叶林的建群 种,其它如胡桃科的黄杞、五加科的树参、杜英科的杜英、猴欢喜等,都是中亚热带 黄山、天目山地区少见或没有的种类4. 苔藓植物复杂:保护区内,因温湿度适宜,苔藓植物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很发达,种 类复杂,生境多样,在岩壁、树干、枝条、地表都有分布,有附着生长,也有悬垂生 长,这种生态景观,同样是黄山、天目山所不及的,表明了武夷山保护区植物种类的 丰富和植被类型的特色五. 植被的保护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遭受到的破坏已是相当严重的 ,尤 其是植被,由于诸多原因 (如人类活动、火灾等), 植被大多是经过破坏 (砍伐、火烧) - 自然 恢复- 再破坏 - 再恢复的演化过程 ,故其在植被类型中除了常绿阔叶林等几种自然类型外 , 大部分植被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十分适应。

例 如,低 海拔落叶林遭受严重择 伐,导致一些种类所剩无几; 高海拔冷杉林的砍伐或火灾 导致原始生境的破坏, 代之以 高山 草甸和 箭竹 丛 ; 针阔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受到干扰后马尾松侵入生长发育 起来的次生性群落,使景区内约 70 %的植被是马尾松林, 马尾松种群的平均密度达4 400株/ hm2 ,偶见阔叶树种渗入,林相单一,乔木层仅一层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关措施对植被加 以恢复或保护,如加强低海拔阔叶林保护;恢复退化后的高山草甸和箭竹丛为冷杉林; 遏制马尾松的蔓延趋势;同时还要提高防火意识,改进防火方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