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活动性的概念和相关概念•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使用方法• 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能够分析和判断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2.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材料、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金属氧化反应的知识,复习金属氧化反应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3.2 讲解(25分钟)1. 金属活动性的概念–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活动性表现– 引导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的概念,即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竞争电子的能力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使用方法– 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借助PPT展示和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之间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3.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金属A可以置换金属B,而金属B不能置换金属A,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化学反应的指导作用。
3.3 实验(40分钟)1. 实验1: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金属置换反应的现象,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1. 将锌片放入铜(II)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2. 将铝片放入铜(II)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并总结实验结果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关系2. 实验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 酸性溶液实验:1. 将不锈钢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2. 将镁带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碱性溶液实验:1. 将折成小块的铝箔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2. 将折成小块的锌片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并总结实验结果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关系3.4 小结(10分钟)• 导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应用3.5 延伸拓展(5分钟)•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活动性越强的金属越容易与非金属发生反应?4.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使用方法。
2. 思考拓展问题,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互动探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验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还能将实验结果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对比和验证在小结和延伸拓展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提升整节课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