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中,坦克是一种发展胜利的坦克出现在战争舞台上由此围绕坦克作战运用产生了 许多看法一战后,保守的法国陆军实权派认为战壕战才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所以将 坦克当成步兵的附属品,作为火力支援和钢铁堡垒,将其完全从属于步兵迁就步兵而二 战中,德军绕过马其顿防线,通过闪击战摧毁了大半个法国,证明了坦克作战必须遵循下 述原则: 1,坦克必须集中使用才会产生最大的胜利 2,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突破前沿防御,而是用来突入到敌人纵深发展胜利的虽然坦 克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克服战壕铁丝网机关枪防御体系的 3,坦克必须应用于适合它的地形 4,坦克必须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完成作战任务其中,坦克运用发展最成熟的有两种理论——大纵深作战和闪击战所谓大纵深突击作战,是前苏联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所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并形成了 以地面坦克突击为核心的完善的军事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是二战以前前苏联图哈 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所谓突破口理论就是:将进攻部分分为几个梯队,其 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在诸兵种协同突破敌人防 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 第二个梯队主要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 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胜利。
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对手反应的静态模型在实战中,当第 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 代价来继续突破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 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发展胜利第二 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 发展胜利(所以又称为纯突破口理论) 而在战争实践中,往往采用第一种更有有利而何 时投入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 握能力的考验当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 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 按照突破口理论,第一梯队是缺少装甲部队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战中,由于苏联步兵 缺乏足够的火力(由于素质等诸多原因,往往按照计划炮火准备做的还行,但是在投入步 兵进行攻击的时候,缺乏协同)和防护缺乏攻坚能力所以,在实战中,往往用于打开突 破口的第一梯队也装备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装甲战斗车辆,所以一句话,坦克装甲车辆 是大量需要的 但是战争初期,中期,苏联的大纵深进攻并没有发挥(主要是被德国闪电战打得喘不过 气来,处于战略被动) 。
但是大纵深防御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卫战(纵 深达数百英里,既然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火力和装甲力量,那么就用距离来防御巴,因为, 坦克一次纵深进攻,会耗费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时彈藥,也就是说,坦克不是核动力,每 一次经过周密的作战准备之后,进攻距离是有限度的,将防御纵深扩大,那么敌人一次进 攻难以突破防御,那么,战役就会陷入持久化之中,优势将随着时间向防御者转化当然, 也只有朱可夫对装甲战友深刻理解的人才会做出这么一个方案) 在二战中突破口战术逐渐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诸如突然性等要求比如利用黎明,技术 (比如朱可夫的探照灯战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敌人,突破口往往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并在狭窄正面展开,航空兵炮火准备在 战役发动时往往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等等 前面说过,在苏德战场初期,苏军由于处于战略被动,不能有效的使用突破口战术,但是 在战争末期,苏军的突破口战术才稍见成效比如,白俄罗斯等连续发动的十次战役(我 国的刘伯承元帅曾在南京军事学院讲解分析过)苏军对盘踞我国东北日本精锐关东军的突 击而在战后,苏联为了谋求对北约的战略优势,将突破口战术发展成大纵深战略,即强 调在宽大的正面上,实施多点(多个窄正面)突破造成敌人防线的崩溃,同时,快速向敌 人纵深插入,切断敌人补给,占领交通枢纽政治中心,夺取机场,摧毁指挥通讯中心等。
在核时代,集结在一起的兵力往往是个巨大的目标,很容易遭到敌人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打 击所以,集结在一起的部队往往分的很散,比如,按照苏联战斗条例来说,一个坦克师 集结地域面积不少于 2000 平方公里(记得不太清,好像是这个数) ,一枚小当量核弹,不 能同时消灭两个坦克营开进过程中展开,快速接敌,集中攻击突破得手之后马上散开, 从宏观上来看,就是分散-集中-分散,集中攻击的过程尽可能短,尽快的与敌人胶合在一 起以防止敌人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打击这就是著名的开进中变换进攻队形但是,这需 要很高的指挥技巧,较高的部队素质和控制部队的能力 但是总体来说,核武器的应用是增加了大纵深坦克作战的优势,因为,突破敌人的防线不 在需要周密的计划,付出相当大的牺牲,一颗核弹就可解决问题而且,坦克可以在核爆 后几分钟就可向爆心发动冲击,这是其他武器所不具备的(这也是 T-72 装备铅衬层的原因, 可吸收中子流) ,这对于进攻方极为有利 苏联在鼎盛时期拥有 5 万辆坦克,这引起了北约巨大的恐慌,为了平衡苏联的装甲优势, 抑制大纵深突击,北约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德国和日本同样是战败国,可是为什么 西德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没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却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国真正认识到了二次 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苏联的威胁也是迫不得已。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陆军非常强 大,也发展出了非常优秀的装甲车辆,但是空军却很薄弱,这就是因为西德处于苏联华约 威胁的第一线,他的任务是阻挡苏联滚滚装甲洪流,其防空任务则有其他北约国家承担 (就是现在的德国空军也不是很强,这是后遗症) 非但其陆军强大,还发展了一系列阻止 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装备战术比如,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师的标准装备(这 在别的国家很少见) 西德还设计出,将装有液体炸药的软管埋入地下,可以控制起爆,快 速形成反坦克壕的战术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 核炮弹、中 子弹等)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 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000 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 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 程度 为了挡住在核条件下苏联的坦克优势,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认为,以坦克对坦克是最佳 的选择,所以,美国德国开发了 M-1 豹-2 坦克,其根本目的在于以质量的优势换取数量的 优势,以高成本,新技术的大量采用,重量的大幅度增加而设计的一种防御性坦克,要达 到以一挡三的地步。
我们可大略看出美德坦克几乎走的是一条路子而英,法坦克则大相 径庭,这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面对苏联坦克的直接威胁有关 苏联的坦克优势一直到 80 年代以后,美国提出新的作战理论---空地一体战得到了平衡, 空地一体战说白了,就是发挥空中部队的优势,对敌人进行全纵深的火力打击在战术上, 通过利用地面部队阻滞(请注意不是歼灭,而是阻滞,降低苏联装甲洪流的前进速度)敌人第一梯队前进,通过战术空军遮断华约后续梯队与后勤保障(所以美国战术空军特别重 视遮断战术的运用) 可以说空地一体战就是为了应对大纵深而来,如果说大纵深是一种强 调进攻的战略战术的话,那么空地一体战就是一种强调防御的战略战术(但是,这种情况 再倒萨战争中可能有所改变,地面部队孤军深入,实际上是依赖空中打击力量,一旦地面 部队遭到打击,完全可以转为防御,由空中力量收拾敌人,由此可见空地一体战也可用于 进攻) 苏联为了针对于空地一体战友提出了快速集群的概念,就是在第一梯队在突破口取 得进展时,投入快速集群,向敌人机场,远程打击兵器推进而美国则第二次修订了空地 一体战,强调机动防御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空地一体战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地 面部队是否能够挡住敌人的装甲优势。
所以北约军队(当然也不是完全这样,比如法国就 很另类,当然不算主流)的地面部队由于更加重视防御所以,他们的装备更重一些,地 形的适应能力差一些,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地形战术机动性是非常好的,这些你可从豹 2、M1A1 等坦克型号的最大行驶速度,单位压力等数据中看到而苏联是处于进攻状态, 并向敌人纵深推进所以,他的装备必须适应更多的地形,前进更远的距离所以,其装 备的战略机动性要更好一些 要说德国的闪电战,就不能不提一提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大家可以看出任何国家的 任何作战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妄想靠着照搬他国 军事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上而取 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鲁登道夫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认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也是人民的责任,总 体战需要民族整体的力量,而在这种论调下,闪电战可以说是总体战具体实行的产物如 果说总体战提出了一种纲领,一个理念的话,那么闪电战就是一个具体实行的计划,具体 实行的方案而为了避免重蹈一战中,陷入两线作战(20 世纪初到二战结束为止是德国一 支头疼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良好的出海口)长期消耗之中,必须,采取速决战, 迅速解决一个方向的敌人,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另一个(施利芬计划就是如此,而一战的陷 入僵局也在于此,之所以不说一战德国战败,因为我认为德国的失败不在军事上) 。
那么速 决战,闪电战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所谓广义的闪电战,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一面,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他强调,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敌人,必须在战前就需要将全国的力量(包括经济,军事, 物质精神准备等诸多准备)转入战时轨道利用小规模战争,演习等集结部队,采用不宣 而战的方式,突然打击敌人比如,之所以德国轻而易举击溃了法国,这就是因为德国利 用入侵波兰完成了和平时期到战争时期的转变(而法英马奇诺防线之后的静坐战争,我认 为,这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仅仅是一种半战争状态这就好像运动员比赛一样,在比赛 之前要做好准备运动,甚至打一两场比赛,来进行热身,好让运动员快速的进入到最好的 比赛转状态中,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只能说英法苏没在状态,而美国也是慢慢进入状态) 苏德战场之所以德国在初期占有绝对优势则是因为德国在入侵法国等一系列战争中,完成 了战争准备,虽然当时苏联也在准备战争,但是和平到战争的精神准备不足,物质上也没 有完全的准备 因为,利用外交手段政治姿态来迷惑敌人,集中全国力量,隐蔽的集中军队,采用不宣 而战的方式,所以,在突击初期完全可以轻易的撕破的敌人防线在战术上,闪电战与大纵深作战有许多区别,闪电战往往不留预备队,全军装甲力量都配置在第一梯队中,营造战争的突然性,选择敌人意料不到突破口,获得较大的突破成功 率,法国之战,巴巴罗萨计划都是如此。
在第一线集中尽可能多的力量,给予敌人最猛烈 的打击,意图造成敌人混乱,以达到迅速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目的而大纵深作战,则是 通过建立多个梯队,一次投入战斗第一梯队用来撕破敌人防线,而后续梯队则是用来发 展胜利,但是实战中,敌人往往通过预备队反冲击,建立多条防线,增大防御纵深的方式 来进行防御所以为了达成目的,大纵深作战往往建立多个梯队,甚至建立三个、四个梯 队在纵深发展胜利的过程中中,德国人更加重视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苏联人更加重 视突破的深度比如德国人,往往采用钳形攻势,通过在敌人纵深打围歼战,像基辅战役 等几个大规模围歼战就是如此而苏联人更重视突入的深度这两种方式可以说各有优劣 利用钳形攻势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虽然可以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技术兵器,但是 却耽误宝贵的时间,使得敌人可以在更深远的纵深组织防御而围歼敌人有生力量往往又 依托坚固工事城市等困兽犹斗而深度攻击,则突入深度尽可能的远,而敌人诸兵团由于 没有了后勤,指挥等支援,后路又被切断,所以不得不迅速撤退,与敌人进行赛跑,不过 二战后期德国军队装备较重,油料消耗大,往往跑不过苏联的突击部队,但是深度攻击造 成了敌人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