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害虫的鉴别与防治“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培训材料段灿星 朱振东病虫害防控研究室2021.07豆 蚜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Aphis craccivora Koch;别名:苜蓿蚜、花生蚜;同翅目,蚜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成虫和假设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生长点枯萎,叶片卷曲、皱缩、发黄,嫩荚变黄,甚至枯萎死亡豆蚜能够以半持久或持久方式传播许多病毒,是豆类作物的最重要传毒介体目前在我国除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豆蚜分布形态特征有翅胎生蚜体长1.6~1.8mm,翅展5~6mm;虫体黑绿色带有光泽;触角第3节有5~8个圆形感觉圈,排列成行;腹管较长,末端黑色无翅胎生蚜体长2mm;虫体黑色或紫黑色光泽;触角第3节无感觉圈;腹管较长,末端黑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30代,完成一代约需4~17d,冬季在紫云英、豌豆上取食每年以5~6月和10~11月发生较多,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60%~70%时,豆蚜繁殖力强,每头无翅胎生蚜可产假设蚜100余头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喷施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绿浪1500倍液、20%康福多浓4000倍或2.5%保得乳油2000倍。
栽培防治:保护地可采用高温闷棚法:在5、6月份作物收获以后,用塑料膜将棚室密闭4~5d,消灭其中虫源桃 蚜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Myzus persicae (Sulzer);别名:烟蚜、桃赤蚜、菜蚜、腻虫;同翅目,蚜科为害特点与分布桃蚜是广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约有74科285种以成虫、假设虫群集芽、叶、嫩梢上刺吸汁液,被害叶向反面不规则地卷曲皱缩蚜虫排泄大量蜜露诱致霉污病发生桃蚜也是豆类作物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之一桃蚜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6mm,宽1.1mm;虫体有黄绿色、洋红色;腹管长筒形,是尾片的2.37倍;尾片黑褐色,尾片两侧各有3根长毛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1mm;头胸部、腹管、尾片均黑色,腹部色泽变异较大,有淡绿、黄绿、红褐至褐色;卵长椭圆形,初淡绿后变黑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北方一年发生20~30代,生活周期类型属乔迁式;南方发生30~40代在北方,桃蚜以卵在桃、、杏等越冬寄主的芽侧、枝干裂缝、小枝杈等处越冬;春季,卵孵化为干母,群集嫩芽为害;寄主叶片展开后迁移至叶背和嫩梢上为害、繁殖,陆续产生有翅胎生雌蚜并向苹果、杂草及各种田间作物寄主上迁飞扩散;5月上旬为繁殖顶峰期,田间为害最重,并产生有翅蚜和有性蚜,交尾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栽培防治:去除虫源植物,播种前和生产中要去除田间及周边的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创造湿润而不利于蚜虫滋生的田间小气候物理防治:利用蚜虫的趋黄性,采用黄板诱蚜,可以大量诱杀有翅蚜,有效减低田间蚜虫数量药剂防治:及时喷施50%辟蚜雾〔抗蚜威〕20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500倍液、21%的菊马合剂乳油40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效果豆秆黑潜蝇名称与分类地位豆秆黑潜蝇;学名:Melanagromyza sojae〔Zehnter〕;别名:豆秆蝇;双翅目,潜蝇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通过叶脉、叶柄进入蚕豆的主茎、根和侧枝的髓部为取食为害植株髓组织受害后导致上部叶片逐渐黄化,叶缘变褐并渐向下扩展,可导致叶片枯死脱落,甚至造成植株死亡豆秆黑潜蝇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在局部对蚕豆生产有影响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5mm,黑色,具蓝绿光泽,复眼暗红色,中缘脊窄,线状,触角芒长为触角的3倍,上仅具绒毛茎中横脉位于1M2室中央端方,平衡棒黑色中足胫节后鬃1~3根胫端鬃缺末龄幼虫体长3~4mm,口咽器黑色,口沟端齿锋利,下缘有一齿前气门呈冠状突起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黄河流域年生5代,6代,7代,**13代。
以蛹在寄主主根茎或秸秆中越冬黄河流域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上旬,主要为害春播大豆和其它豆科植物第一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成虫飞翔能力差,以6~8时活动最盛25~30℃为取食、交配和产卵的适温卵多产在中上部叶背主脉基部附近的表皮下,每雌虫产卵7~9粒防治方法栽培防治:适时早播,增施基肥,轮作换茬,选用苗期早发品种药剂防治:可用20%康福多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在成虫到达防治指标时进展防治豆荚螟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别名:豆荚斑螟、大豆荚螟、洋槐螟蛾、槐螟蛾;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蛀荚为害,影响产量和品质除未见报道外,豆荚螟广泛分布在我国各省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头、胸褐黄,前翅褐黄色,沿翅前脉有一条白色纹,前翅中室侧有棕红金黄色宽带横纹;后翅灰白,边缘色泽较深;卵为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幼虫共5龄,初为黄色,后转绿色,老熟幼虫反面紫红色,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其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小黑斑2个;气门黑色,腹足趾钩双环序;蛹长9~10mm,黄褐色,臀刺6根。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7代,无明显越冬现象4~5月开场为害,6~9月为害豇豆、豌豆等及豆科绿肥,10~11月为害秋播大豆干旱条件下发生量多,为害较重成虫夜出,卵产于花瓣或嫩荚上,散产或数粒一起,每头雌成虫产卵80~9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荚上吐丝做一丝囊,然后蛀入荚,取食籽粒老熟幼虫落于表土中结茧化蛹卵期3~6d,幼虫期9~12d,成虫寿命6~7d防治方法栽培防治:及时去除田间的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物理防治:在豆田设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每亩30mL,兑水50~60L后喷施;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喷雾药剂防治从植株现蕾期开场,每隔10d喷蕾、花1次,可以有效控制为害豇豆荚螟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别名:豇豆螟、豇豆蛀野螟、豆荚野螟、豆野螟、豆螟蛾、豆卷叶螟、大豆卷叶螟、大豆螟蛾;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取食幼嫩的籽粒,荚及蛀孔外堆积粪粒严重受害地区,豆荚被蛀率达70%以上豇豆荚螟分布于北起、,南至、**、、的广区,其中发生较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3mm,翅展20~26mm,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两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侧暗棕色波状纹;卵为椭圆形,初产时淡黄绿色,近孵化时桔红色,有光泽,外表具六角形网纹;老熟幼虫体长约18mm,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腹部各节反面具同样毛片6个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d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食害豆粒幼虫常吐丝缀叶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结茧化蛹,也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豆荚螟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围,7~31℃都能正常发育防治方法栽培防治:及时去除田间的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物理防治:在豆田设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喷施35%辛·唑乳油8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每亩30mL,兑水50~60L后喷施;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喷雾药剂防治从植株现蕾期开场,每隔10d喷蕾、花1次,可以有效控制为害。
斜纹夜蛾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异名:Spodoptera litura (F.);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幼虫取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使被害叶片呈现网状斜纹夜蛾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mm,翅展35~40m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反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反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后翅白色,无斑纹;卵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腹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在我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6~9代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多在8~9月大发生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上,以植株中部叶片反面叶脉分叉处最多。
初孵幼虫取食后形成透明的网状叶,易于识别;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黄昏出来为害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1~3cm表土筑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防治方法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栽培防治:利用成虫趋化性,在田间设置糖醋盆进展诱杀药剂防治:幼虫3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进展挑治,不必全田喷药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黄昏前后进展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15%菜虫净乳油1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等,10d喷施1次,连用2~3次防治主法为:卵孵化盛期,用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除虫脲或25%灭幼脲悬浮剂500-1000倍液2-3龄幼虫用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倍液,或10%除尽乳油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或2.5%菜喜5000倍液喷雾甜菜夜蛾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Laphygma e*igua Hubner;异名:Spodoptera e*igua;别名:贪夜蛾;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特点与分布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的小孔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余叶脉和叶柄,致幼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甜菜夜蛾分布北起、南至、**,东起沿海各省,西达、、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25mm,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剑纹为一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横线黑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2mm,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是别于甘蓝夜蛾的重要特征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5代,5代,5~6代,6~7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越冬,、以蛹在土中、少数未老熟幼虫在杂草上及土缝中越冬,冬暖时仍见少量取食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周年发生,无越冬休眠现象防治方法栽培防治:秋末初冬耕翻曾发生过甜菜夜蛾的田地,可杀灭局部越冬蛹;春季3~4月除草以消灭杂草上的初龄幼虫;结合田间操作摘除卵块,捕杀低龄幼虫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3500倍液、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倍液进展防治生物防治:喷施含量l00×108孢子/g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粉500~700倍液;采用甜菜夜蛾性外激素进展成虫诱捕。
豆银纹夜蛾名称与分类地位学名:Autographa nigrisigna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