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访甘南卓尼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56KB
约10页
文档ID:462974037
探访甘南卓尼_第1页
1/10

探访甘南卓尼卓尼,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安多藏区的重要组 成部分,历史上,这里是西部重镇,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 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卓尼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而 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让这里至今保留着独特的习俗不过,由于交通不便,这处秘境很少为外人所知国庆 期间,作者独自一人深入卓尼腹地,溯车巴河而上,从安多 古刹前往百年藏寨,一路邂逅了美如画卷的山光水色、静穆 幽深的藏传佛教学府,当然,也少不了在探秘旅途中的种种 奇遇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大地上,点缀着一处秘境, 那就是被世人称为“遗落在人间的极乐园”的卓尼1924年, 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受哈佛大学阿诺 德植物园所托,来到卓尼考察,在此居住了两年之久其间, 他采集动植物标本,同时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当地的民俗、 宗教、生态等情况192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46 个页码、49幅图片的大篇幅发表了洛克的记录,一时间,卓 尼惊艳了西方世界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外界鲜有人 涉足卓尼这里独有的田园风光,百年藏寨、藏传佛教学府 等独特的民族文化一直秘而不宣2015年,我在网上偶然查 阅到这条游人罕至的路线,结合有限的图片资料和谷歌地 图,在金秋十月,独自一人踏上了探访卓尼之旅。

1兰州f夏河县f合作市^卓尼县城f禅定寺禅定寺又名卓尼大寺,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部的台地 上,寺院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俯视着穿城而过的洮河……10月1日早上8点,我到达兰州此时乌云弥漫,凉风 习习由于兰州的班车不提供网络预售票,我便赶早去了客 运站,想买兰州直达卓尼县的车票然而当我赶到客运站时, 车站广场已经人满为患,售票窗前排起了长龙,等我终于排 到售票窗口时,售票员却一脸遗憾地告诉我:去卓尼的票没 有了……无奈之下,我只能去找黑车,询问良久,终于找到一辆 前往夏河县的面包车这辆小车原本只能载5人,但最后硬 塞进了8个人,我挤在狭小的空间内透不过气来,就这样终 于挨到了夏河县,然后立马换车前往合作市,在合作市又继 续换车,几经周转,终于到了卓尼县城这一路走来,沿途 的植被从荒凉到繁茂,信仰从伊斯兰教到藏传佛教,服饰从 白帽到紫色僧裙,恍若隔世卓尼是一个藏传佛教圣地相传,1254年,萨迦派第五 代法王八思巴受忽必烈诏请赴京,途经此地时,见到两棵奇 特的马尾松,便命人在此处建立寺庙,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 “召相”,寺庙和当地的名字都因此而来,现在所称的“卓 尼”是“召相”的变音我找到酒店,扔下背包,挎上相机, 直奔安多藏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名寺一一禅定寺,准备一探 这里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

禅定寺又名卓尼大寺,始建于1259年,坐落在卓尼县 城西北部的台地上,寺院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俯视着穿城而 过的洮河,鼎盛时期,僧侣曾多达5000余人,后屡遭兵祸、 文革的破坏,仅剩百余人,现在的禅定寺由第十九代世袭土 司杨积庆重建、修缮,在土司统治期间,寺里的主持之位, 一直掌握在杨氏家族手中,“兄为土司,弟为寺主”的制度 在这里世代相传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陡峭,这里游人罕至,即使国庆期 间,游客也很少,整个寺庙只有我和从陕西自驾而来的几个 人,开车的司机不停地抱怨路况太差刚到这里时,正赶上 僧侣诵经,袅袅的梵音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不自觉地 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他们原本安静的生活2禅定寺f麻路小镇f木多村…先地村f麻路小镇我还没回过神来,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 在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 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次日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天气阴雨绵绵,但没想到,刚 吃完早饭,天空就云销雨霁、阳光普照一一我笃爱这样的高 原气候,安静、舒适又变幻无常按计划,我将赶往麻路小镇,县城内的车站非常冷清, 买票后上了一辆破旧的小巴车,车里充斥着刺鼻的腥膻酥油 味,前排零散地坐着几位藏民。

班车出了卓尼县,驶上碎石 土路,一路上颠簸不断没过多久,一个因施工堆成的大陡 坡赫然出现,我还没回过神,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 倾,摔在了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 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异常的诵经声和着突鸣 的马达声,让人直冒冷汗,万幸的是,开车的师傅车技娴熟, 有惊无险地驶过了这段陡坡随后,班车开始沿着河岸前行,当车子驶出一个S弯时, 一片分外妖娆的山光水色忽然映入眼帘一一水波泛出秀色, 山上景物明净,不同色彩的植物层次分明,坐落其间的藏式 民居宁静、悠然……此地完全不在我的行程内,山上的村落 也无从查知,我当即改变计划:放弃参观麻路大寺和林场, 到麻路小镇找到住宿后,就迅速折返这里,将这不期而遇的 美景“一网打尽”在麻路小镇安顿好后,我急不可待地找车折返,在镇中 心的出租车师傅听了我的描述后,便告诉我那是木多村和先 地村,不过,很少有外人去那里在车上,我与师傅约好傍 晚来接我,快到时,我让车停在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山冈下面爬上山冈,才发现这是一处宽阔的空地,上面经幡、风 马旗随风而动,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我手按相机快门,不 想错过任何一处美景没想到,在我拍得正欢时,突然爬上 来三个彪悍的藏族大汉,鬼鬼祟祟地拿着罗网。

我忙向他们 打招呼,他们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正要去捕鸟可 我细看那网,分明就是捕鱼的网,在我的印象里,虔诚的藏 民是不吃鱼的,我也没敢多问,忙转移话题:“这小山冈是 用来做什么祈福仪式的?”带头拿网的大汉顿时不悦,恶声 恶气地说了一通,良久我才明白他的话:这破地方是不正经 男女厮混的地方我顿感尴尬,哑口无言,只能目送他们下 山在原地斟酌了一会儿,决定赶快撤离这个小山冈,直奔 木多村和先地村 木多村和先地村坐落在半山坡上, 前有波光粼粼的车巴河,后有环列的秀峰两村相距一公里, 由一条山间小路相接,村中散落着挂满青裸穗的架子,构成 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高原秋日风景线这两个村子很少受外 界打扰,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话,由于我挎着单反相机,被 村民们误当成了记者虽然交流困难,但毫不影响他们的热 情好客,为了帮我找到合适的取景位置,村民们欣然地允许 我爬上屋顶拍摄天色渐晚,此前答应来接我的司机却爽了约,我开始担 忧:如果要在高原上露宿,后果不堪设想幸好,我遇到了 一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在得知我的情况后,非常慷慨地将 我送回了麻路小镇3麻路小镇f英加才村…贡巴寺f英加才村贡巴寺使用的是殿塔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见一一底 部大殿逐层收窄,大殿顶部成了佛塔的塔基,与漂亮的银色 塔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麻路小镇地处车巴河与洮河的汇合处,麻路为藏语,意 为“下游部落”,镇里仅有一条主干路与若干支路,街道两 旁店铺林立小镇虽然不大,但自古以来就是甘、青、川广 大游牧区的交通要道次日上午,我坐上了去往贡巴寺的班 车,车上散坐着几个人,车内放着熟悉的藏族民歌,车子驶 出镇外,再次开启了颠簸模式,驶过之处尘土飞扬约一个半小时后,车子停在刀告乡,贡巴寺近在眼前 贡巴寺海拔2890米,始建于1885年,由戎装抗俄、镇守伊 犁边关的喇嘛噶绕仓活佛创建当年,寺院为当朝皇帝、皇 太后祝寿,举行了隆重的法事,后来又开工修建了著名的藏 传佛教学府一一有306根柱子的时轮学院,皇上闻奏后龙颜 大悦,随机颁赐了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和“皇太后万岁 万万岁”的长生牌位,并赐给寺院金字匾额“万寿寺”,自 此,贡巴寺也被封为了万寿寺贡巴寺依山而建,满山肃立的古柏和喇嘛修行的禅房沿 着山坡叠加上去,错落有致,村庄与寺院相接,宗教、世俗 生活井然相连环顾此景,如果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 一遭,着实遗憾,于是我决定住一晚再走前往寺庙的途中,恰巧遇见几个中午人,我忙向他们打 听住宿,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告诉我,这地方从来没有过宾 馆、招待所,我的心情急转直下。

曾考虑去寺里借宿,但寺 规严格,8-9月僧房不得留宿客人,晚上7-9点念经时, 任何人不得在寺院范围内行走我无计可施,决定到与贡巴 寺一河之隔的英加才村碰碰运气在英加才村,我一路询问都未果就在我绝望时,一位 名叫次正的小伙让我跟他走,但路上他依然迟疑不决,不停 地盘问我最后到他家,看了我的身份证,查看了我相机中 的照片,确定我是来旅游的,才同意我在他家住一晚此刻,我才有心情远眺贡巴寺,这座金顶红墙的高大建 筑雄伟壮观,楼台醒目,殿堂叠耸,金碧辉煌这座寺庙使 用的是殿塔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见一一底部大殿逐层收 窄,大殿顶部成了佛塔的塔基,与漂亮的银色塔身自然地结 合在一起穿过小河,走进寺里,一路上很难看到僧人、游 客,贡巴寺共有9个大殿,各殿大门紧闭,幸运的是,走到 班禅殿门口时,恰好碰到有僧人开门,我询问可否进去一观, 师父微笑地点头师父俗名尕藏苏努,法号释贤,管理着班禅殿班禅殿的外墙上有1000尊释迦牟尼雕像,蔚为壮观,殿内香炉紫 烟升腾,贡台灯火闪烁,四壁坐满佛像,众佛尊容各异,栩 栩如生我被这些逼真的佛像震惊得目瞪口呆,就在这时, 释贤师父帮我请上了一炷香,并让我在他的指引下完成了跪 拜礼,接着,他还热情地对墙壁上的各尊佛像进行详细的讲 解。

傍晚,回到次正家,我已精疲力尽、饥肠辘辘刚进家 门,次正便满颜欢笑地把我拉进屋子一进屋,我吓了一大 跳,屋子里来了一大群人,都说是来跟我聊天的,我当时真 是受宠若惊但由于语言不通,根本没法聊,尽管次正当起 了翻译,但依旧说得非常辛苦晚饭时,次正的妻子特意做了白面和当地特产的蕨麻猪 招待我,但这顿饭吃得却有些尴尬:由于当地相对传统,我 和次正、次正的哥哥盘腿坐在炕上吃白面和肉,而次正怀孕 的妻子却只能坐在一边吃糌粑、喝面汤次正是一个藏族文艺青年,会弹会唱,当晚他非常高兴, 随即弹唱了7首民歌此时,窗外的天空星星璀璨,地上灯 光全无,村里万籁俱寂,浮躁的心在这里顿时安静了下来4英加才村…尼巴村尼巴村还保留着独特的婚俗:姑娘出嫁一天后就回娘 家,在娘家住满3年才能回婆家,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 来,这3年内生的孩子,要留给女方家第二天一大早,我从英加才村出发前往尼巴村,刚到村 口,就幸运地搭上了一辆皮卡车,开车的是一对中午藏民夫 妻,他们都在尼巴村的林场上班尼巴村位于车巴河中游,村寨坐北朝南,清澈的车巴河 穿村逶迤而过,将村子分成两半:河的南岸地势平坦,房屋 多为后期返修的藏式住宅;河北的房屋全建在山坡上,错落 有致,悬空的栈道随处可见,这些栈道的一边依山固定,另 一边则依靠圆木支撑,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解决了人、畜在 山坡上往来的交通问题,更扩大了有效的生活面积。

这些藏式房屋的特色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 :房屋 的外墙用厚厚的泥土建成,起到了牢固、保温和透气的作用; 内部全部由木头搭建,牢固、结实、耐用这些古香古色的 藏式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百年藏寨” 此外,尼巴村还被称为安多藏区的长寿村,村寨里生活着不 少百岁老人,其中最长寿的老人曾活到114岁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这里还保留着独特的婚俗:姑 娘出嫁一天后就要回娘家,在娘家住满3年才能回婆家,其 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这3年内生的孩子,都要留给女 方家这样的婚俗,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在尼巴村的桥头,矗立着一座嘛呢房,房外廊檐下悬挂 着众多的牛头骨,上面用黑漆精心地写满了经文从骨骼皲 裂和灰白的程度来看,这些牛头骨已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 史,脆弱得似乎忽然就会碎裂、消失嘛呢房外,围绕着玛尼桶,有些大玛尼桶上拴着各色羊 毛编织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廊柱上,只要拉动绳子, 玛尼桶就会转起来,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专门为老人准备的: 老人上了年纪后行走困难,转动大的经桶十分费劲,这样布 置后,老人坐在地上,拉动绳子就可以完成转经的心愿了尼巴村的道路两旁立着木架子,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收 获一一一串串成熟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