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 个人简介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共产党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
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 大事记 1881—1900年童年时期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熨烫衣服的女人1900—1903年蓝色时期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4—1906年玫瑰时期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1905年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1906年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1907—1916年立体主义时期1907年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1909年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1917—1924年古典时期1917年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1918年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1920年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1922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1925—1932年超现实主义时期1927年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
并生下女儿马姬;1929年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1932—1945年蜕变时期1932年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1933年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1934年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1942年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1943年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两姐妹1945年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1946—1973年田园时期1947年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1948年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1949年创作《卡门》系列;1950年获列宁和平奖章;1953年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1954年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1956年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1957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1958年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1959年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1961年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1963年绘制《画家与模特儿》;1966年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
创作《流沙系列》;1968年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1970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1971年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1973年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简介:本片用无厘头喜剧的风格演绎了毕加索的故事1881年,巴勃罗路易斯毕加索(Gsta Ekman 饰)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他的父亲何塞(Hans Alfredson 饰)热爱绘画,并早早发现了毕加索身上的美术才华于是年轻的毕加索被送到马德里学习,他优异的画作令父亲兴奋过度上演了一出死而复生的喜剧1899年,毕加索赴巴黎求学,陷入了长期拮据的生活,直到何塞来到巴黎,施计将立体派作品卖给美国名作家斯坦恩,毕加索以此为契机,进入了当时法国文艺界的视野,他参观了卢梭世外桃源般的花园,与街头的工人打成一片,也被美国的古根海姆夫人长期骚扰,连串光陆怪离的经历后,毕加索卷入了纳粹对欧洲的侵略,战争令他对于人生和艺术产生了新的体会……收起影评影片有一个暗示意味强烈的开头年轻的毕加索碰到了她的缪斯,于是将绘画作为他毕生的追求。
毕加索的高产,在所有画家中是罕见的,这其实和他情妇的丰产有很多大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女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成了他的缪斯忽略掉那些露水情的,真正相伴时间长达数年的女子,往往在她和毕加索相识或者分手时,对于其画风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纵观毕加索一生,可以看到一个男人真正感情和性欲需求早期往往是一个母性的早熟的女子带领其成长,接下来是一个温柔娇小初恋情人般的女子然后他需要一段正式的婚姻了,他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金钱功名和地位,这需要一个体面优雅的女子和他共同度过但是他很快就会对这种陈腐的认可腻味,他需要额外的爱一面需要在欲望上满足自己,,所以他需要一个丰满性感的出轨对象,同时他在精神上也需要有人回应,那么有需要一个思想活跃而敏感的女子共同分享精神生活事实上,性与灵的矛盾也通过实体表现出来,朵拉和特蕾莎是毕加索的情侣中最最吵闹的一对在毕加索创造《格尔尼卡》谴责人类斗争时,他的两个情人却在画室里大打出手之后,他真正的老了,但是又不甘心,于是不断需要年轻女子来证实自己的魅力最终他要走向死亡了,那么一个女仆般的忠心耿耿的女人真是上帝在他死前最好的赐予毕加索的一生是任何一个旺盛有精力的男人的理想,他做了他们想做而又有众多社会责任牵扯而不敢做的事情。
影片很聪明的用各种象征手法提到了这些缪斯们在影片中,除了最初的不存在的多罗西,并没有描写任何毕加索的罗曼史,但是影片里以不同角色出现的女人,却真真正正是毕加索的情妇公认的陪伴毕加索时间较长的有7个女人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考虑Stein)曾经写到“他是一个不断需要推翻自己的人那他就得不断地寻找刺激来实现自我颠覆这7个主要的情妇各有特点,她们的出现使得毕加索不自觉的不断变化着作品的风格在毕加索的生平中,正式见于传记的情妇一共有7个,她们分别是 1片中角色:餐厅女侍,与毕加索共唱《小手冻僵了》 推断理由:在毕加索父子共同展示“金嗓子喉宝类药”的时候,镜头逐渐升高,出现的地图中有蒙马特字样,而实际和毕加索一起在蒙马特生活过的只有费尔南德和伊娃《小手冻僵了》是普契尼的歌剧,剧中咪咪最后先于情人死去,使得情人十分伤心这暗喻了伊娃的死但是女侍形象成熟丰满,显然不是伊娃的外形,而是费尔南德的形象这个角色是毕加索早期的两个女人的综合,彼时毕加索还比较年轻,对两个女子也算是真心 实际:费尔南德在洗衣船安顿的时间大致和毕加索的入住时间相当,丰满迷人的费尔南多很早就引起毕加索的注意。
1904年8月4日,一个暴风雨的晚上,费尔南多匆匆回到住处,而毕加索突然出现在走廊上,拦住她,并开玩笑的递给她一只猫,她笑着接过来,毕加索乘机邀她参观画室这是毕加索第一次坠入爱河,当时23岁费尔南多比毕加索年长,是可以引导毕加索有男孩成为男子汉,而进入成熟的女人但是实际上毕加索并会像片中那样允许费尔南德抛头露面的,因为嫉妒心和不安全感 伊娃绰号“布娃娃”,是个洁身自好的女人,总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温顺和爱情麦克斯描述埃娃“埃娃操持家务的事无巨细令人钦佩她喜欢写作,也很容易就发笑她做事沉稳,即使对邋遢招人厌的来客,也能做到以礼相待她死于肺结核,这使得毕加索在很上一段时间内陷入低谷 2 片中角色:芭蕾舞女演员 推断理由:这是最毋庸置疑的一个,因为片后的演员表中明确写着Olga,而且事实上她也是毕加索在青壮年时期唯一合法的妻子,可能是一种暗喻吧 实际:奥尔加是俄国皇家空军队一个陆军上校的女儿1917年,社会动荡不安,俄国发生革命,沙皇下台,临时政府掌握政权此时毕加索更向往一种安定的生活,而奥尔加的贵族式的内敛正好于此契合毕加索在奥尔加的带领下出入上流社会但事实上,奥尔加是一个平庸的芭蕾舞演员,并不会有资格担任主角。
3片中角色:芬兰女歌手,只会唱一首歌 推断理由:不会唱一首歌暗示了玛丽的简单头脑,罗兰•彭罗斯形容特雷斯是“唯一真正没头脑的女人,毕加索一生中唯一真正俗不可耐的女人而且特雷斯在毕加索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扮演的是秘密情人的角色,并不像奥尔加和后来的弗朗索瓦斯一样公开,所以片中的“巴黎郊外的偏僻酒吧“暗示了这种隐秘性 实际:玛丽喜爱各项运动,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从17岁起就卷入了性欲漩涡,她那未成型的性格就这样被溶解掉了,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个性的人了,她也永远都不可能在性以外的层面迷住毕加索更为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不能对生活的打击积极应对所以她对自杀而在影片里,化身为芬兰女歌手的她永远唱着同样的一首歌,这就是她乏味性格的写照毕加索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对恋人,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西班牙人,他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