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

洪易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KB
约10页
文档ID:40524995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_第1页
1/10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1.孔子为政以德重修身,里仁为美持忠恕半部《论语》治天下,文行忠信万世师孔子,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学说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财 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由此可见孔子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 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教育,逐渐 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孔丘从小就懂得孝顺,从来不惹母亲生气他完成一天的学习 任务后,就帮助母亲干活母亲洗衣,他挑水;母亲洗好衣服,他就去晾晒他很有眼色, 干活从来不用母亲支使母亲去世后,少年孔丘想凭借父亲曾是贵族的地位,进入上流社 会,但总是遭到嘲讽和羞辱,被拒之门外此后,小孔丘落入社会最低层为了谋生,他 给人家挑水、扫院、拉车、放牛、牧羊、种菜孔丘吃苦耐劳,又肯动脑筋,所以,各种 活他都干得很出色种菜,菜长得旺盛鲜嫩;放牧,牛羊膘肥体壮,而且,产崽率高在 空隙时间,孔丘抓紧时间读书,他对当时的礼仪有很深的造诣他还学会奏乐,经常在婚 丧嫁娶场面上当吹鼓手少年孔丘生活过得很充实孔子一生中,当过一些大小官吏,但 时间都不长,干得最长的事是教书人称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的学说和 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孟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小孟轲,始发愤,承儒学,称“亚圣”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孟 母教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孟轲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小孟轲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家 居住的地方离坟场很近孟轲的母亲怀念丈夫,经常到坟前守候怀念一天孟母从坟上回 来,未进院子就听到孩子们哭声,急忙回家一看,又好气又好笑:一群孩子正在一本正经 地模仿出殡,孟轲是总司仪原来,小孟轲常陪母亲到父亲坟上去,经常看到埋葬死者的 活动当小伙伴们寻思游戏的新花样时,他就想出了这个“玩出殡”的点子孟母见到此状, 叹了一口气,等丈夫去世满一年,便带领儿子搬离旧居离新居不远有一家屠宰场杀猪 时血淋淋的场面使孟轲感到很刺激,很快,他对屠宰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时,孟 轲和同伴们玩杀猪游戏,用的是泥塑的假猪后来,他居然到街上逮一只活猪,和邻居孩 子一起杀着玩孟母认识到,不离开这里,孩子将来只能当屠夫她便下定决心,再次搬 家不久,她又带领儿子搬到新居房子虽然简陋,但靠近学堂这样,学堂里的朗朗读 书声常萦绕在小孟轲耳畔没过了多久,他就向母亲提出上学的要求,孟母心中暗喜。

小 孟轲进学堂后,开始还好,读书很努力,但时隔不久,孟母就发现儿子经常逃学,要么林 中捕蝉,要么下河捉鱼,心思不在学习上一天,孟母把儿子引到织布机旁,用锋利的菜 刀割断机杼,给小孟轲讲了“半途而废”的道理,小孟轲跪在地上失声痛哭从此,小孟轲学而专心,立志成仕3.亚里士多德智力惊人拜师多,智圆行方通百科难忘慈母临终泪, “莫效贵族公子哥”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古希腊哲学家,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最先把 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分开来,并开始了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他 的学问在他所处的时代无与伦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哲学家黑格尔称为“人 类导师”亚里士多德从小聪慧,智力过人为此,他的母亲访遍马其顿聘请名师,要把他 教育成最有学问的人小亚里士多德学习速度奇快,并有惊人的记忆力母亲不得不为他走马灯似的更换老师和学习科目在此过程中,小亚里士多德通晓了医学、心理学、物理 学、天文学、自然史、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样,小小 年纪的他,便自命不凡在学习之余,亚里士多德经常出入王公贵族的府第渐渐地,他 羡慕贵族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贵族们豪华的衣饰和“高雅”的做作更使他神往。

一段时间,他整天和这些公子哥们玩耍而放松了学习看到儿子的这些变化,他的母亲在 郁闷中病倒了少年亚里士多德很有孝心,不再外出玩耍,天天守候在母亲病塌前母亲 在生命垂危之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做人无论如何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们不是贵 族,就不要把自己装扮成贵族,那样会害了自己……”母亲的话深深触动了他的心母亲死后,少年亚里士多德显得成熟多了他一改过去的坏习惯,更加顽强地投入到学问之中4.托马斯似憨似痴藏睿智,无言无欲困心志冬夏苦读不释卷, “哑牛”初吼胜雄狮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年) ,意大利人,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他的哲 学被确定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托马斯死后,被罗马教皇称为“圣徒”小托马斯幼年时, 说话很晚,直到他4岁时,家人都以为这孩子不会说话一天,憨头憨脑的小托马斯拿着一 本书在唠叨,保姆觉得奇怪,就问他:“你在干什么?”“我在念书呀!”小托马斯回答家 里人奇怪极了,大家都以为这孩子既傻又哑,今天怎么能说话呢?母亲含着眼泪对儿子说: “既然你会说话,之前为什么不说呢?”“有需要时我就说话没有什么需要,您让我说什么 呢?”小托马斯用大人的语气对母亲说此后,人们才知道,看似憨傻的小托马斯原来有过 人的智慧,并且对读书有天生的兴趣。

托马斯5岁时,父母就把他送进一家修道院,他那从 一而终的性格,使他为上帝的存在和教会的统治奋斗了一生中世纪的修道院,高墙深院, 阴暗潮湿,有一种令人恐怖的气氛但可怜的小托马斯进入这种环境,他既不想家哭闹, 也不害怕,很快就接受了这里的一切在修道院中,他一呆就是9年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 里,托马斯接受了系统的宗教文化,还学会了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和初等数学等知识 过了9年的苦行僧生活,14岁的托马斯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深造在大学里,他各门功课学得 都很好,他还迷上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小托马斯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新天地大学毕业后, 他加入了天主教的一个教派他的这一选择违背了家人的意志,他们希望托马斯选择社会 地位很高的僧人或修道院院长为使他回心转意,全家人想尽了办法:好话劝说,皮肉折 磨,把他喜欢的书籍烧掉,给他一些淫秽书籍,最后又派了一个风尘女子去勾引他可以说是用尽了招数,但还是无法改变托马斯坚定的意志折腾了一年以后,托马斯为理想的 抗争取得了胜利青年托马斯身材高大,壮得像头牛,但行动迟缓,不苟言谈,面部毫无 表情,性格沉静,平时几乎一言不发人们送他一个“哑牛”的绰号但托马斯初次讲经布 道就使导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他那浑厚的嗓音,坚定的语调,雄辩的口才,严密的逻辑, 渊博的知识,使大主教都赞叹不已。

大主教意味深长地说:“这哑牛的吼声,总有一天会响 彻全世界 ” 5. 培根培根十二入“剑桥”, 十五出国搞外交 赞扬声中不自负, 敢向权威把战挑培根(1561-1626)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 言培根12岁在家中完成小学教育后,父母试图让他上正规中学,但小培根认为中学课程 太简单,于是父母大胆地把他送入著名的剑桥大学3年后,他从剑桥毕业学校评价:培 根学习勤奋,主修课程都达到“精通”程度15岁的剑桥高材生很快成为英国驻法大使馆最 年轻的外交官培根从小聪明、机智,备受宠爱有教养的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越应该 严格管束他们为小培根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请家庭教师教他语言、圣经、神学、历 史等课程,由母亲来教他如何欣赏音乐,怎样阅读文学名著在父母的管教和引导下,小 培根不但爱学习,还学会了正确对待别人的赞扬,能把赞美声化作学习的动力小培根喜欢读书,更喜欢思考,从不盲目崇拜任何权威在当时,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奉为真理,但 培根敢对之提出疑义,指问这种只教辩驳争论,不思生产创业的哲学对人类有何意义?这 样深刻的质疑,在思想保守的16世纪,成熟的思想家也未必能做到,但年方15的他就有了 这种深邃的见解。

培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倾向,萌发了他对科学和经验的思考,逐 步形成了他影响近代思想进程的经验唯物论6.笛卡尔命如薄纸心如镜,满腹经纶一身病读书质疑无畏惧,敢笑先哲妄谈经笛卡尔(1596-1650) ,17世纪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建立了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也是动量守恒论的提出者,法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他曾巧妙地提出 一个命题:“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我在思考,必定有一个正在思考的“我”存在这个如 同文字游戏一样的命题,其中,包含了二元论的思想用唯物主义哲学表述, “我思”就是思想、意识、精神, “我在”则指物质、实体这一简单命题,预示着笛卡尔向中世纪欧洲经院 哲学的挑战笛卡尔在襁褓中就染患母亲的肺结核病,终日干咳不已,在死亡的边缘上度 过了幼年时代8岁上学时,孱弱多病的笛卡尔不得不使一向以严格要求著称的弗莱什学校 同意他每天多睡两个小时,体育活动也可以不参加每天早上醒来,在壁炉边静静地躺一 两个小时,是他从小养成并保持一生的习惯在学校中,笛卡尔是生活最懒散而思维最积 极的学生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学校里开设的哲学课,概念抽象,语言晦涩、枯 燥,但小笛卡尔却对它着迷,他把抽象思维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少年笛卡尔14岁时, 读懂了复杂深奥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并且能提出质疑特别让他不满的是,先哲们把世界 描绘成一个由上帝创造的混沌体,使人无法分出条理有一天,他突然问老师:“玫瑰花尖 上能站几个天使?”老师立即怒斥:“你这个愚蠢的学生,怎么能提出如此无聊的问题?”小 笛卡尔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本中世纪的经典著作,说:“是啊,我也感到无聊可是,这是我 们的先哲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呀 ”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批判思维,使笛卡尔成为一代思想 巨匠7.卢梭孤儿无家茹苦酸,何期死后挂桂冠?误入歧途迷知返,为租书读押衣衫卢梭(1712-1778年)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法国革命的伟大启 蒙者他去世后,被法国人称为“革命导师”,迁葬于法国的伟人祠这个死后挂满桂冠的人物少年时代的命运却充满悲惨和凄凉卢梭刚出生后几天,母亲便因病去世了童年 时,父亲因受诬陷而弃家逃跑,舅父收留了他他先是到乡村牧师家读书,因受牧师女儿 的欺负而弃学,接着,又到一家公证所打杂,因不满主人的霸道而抗争,被赶出,后来, 又到一家雕刻店中当了学徒在饥饿,棒打和极度的精神摧残中,他硬是撑了三年太多 的苦难,扭曲了卢梭的幼小心灵。

他认为,这个黑暗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是非曲直,邪恶为 所欲为,真诚要受到惩罚有了这种认识,他开始放纵自己,扯谎,偷窃,干了很多坏事 但是,在卢梭幼小心灵厚厚的积尘下面,良知并没有泯灭,还有一颗追求进步的种子,这 颗种子就是他对读书的爱好和对读书的兴趣每当小卢梭感到无聊时,就到附近的租书店 去讨生活读书,使他汲取了甘甜的知识琼浆从租看第一本书起,小卢梭就成了这家租 书店的常客他把自己一点点零花钱全都用来租书看有时,实在没有钱了,他就脱下衬 衫作抵押读书净化了小卢梭的灵魂,使他又回到人生的正路上来也正是在租书店里, 卢梭与书籍的不解之缘,使他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8.康德上溯三代无富人,下传后世唯谨慎三遇恩师三生幸,一生勤奋一生贫康德(1724-1804年) ,德国著名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不可知论的重要 代表他思想深邃,被西方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康德是贫苦人家的后代,从他父亲开始上溯三代,没有一个是富有之人康德也是一生贫穷,但是,他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巨 大的精神财富幼年康德聪明好学母亲常利用祈祷的机会带着儿子拜访神学博士舒尔茨 母亲把平时孩子提出而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请舒尔茨博士给孩子解答。

聪明天真的康德很 讨博士的喜欢康德8岁上学做皮带匠的父亲那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哪有钱给 孩子交学费呢?巧的是,正值此时,舒尔茨担任了学校校长他同情穷孩子,更喜欢康德 他深知康德的困难,就给他交了学费以后,还不时地从经济上给康德专门的照顾上学 不久,康德便显示出他那聪明的天资,再加上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忍耐艰苦和勤奋好学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